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焦丕奇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血压
  • 3篇高血压
  • 2篇蛋白
  • 2篇进驻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反应蛋白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单核细胞趋化...
  • 1篇蛋白酶
  • 1篇导管
  • 1篇导丝
  • 1篇导丝治疗
  • 1篇低通气
  • 1篇低通气综合征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机构

  • 7篇兰州军区兰州...
  • 1篇如皋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焦丕奇
  • 5篇陈永清
  • 2篇李涛
  • 2篇张卫泽
  • 1篇石国平
  • 1篇向大伟
  • 1篇郭文昀
  • 1篇韩娟萍
  • 1篇蔡晓庆
  • 1篇李淑红
  • 1篇荆哲
  • 1篇李榕
  • 1篇牛镜磊

传媒

  • 2篇心脏杂志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河北医学
  • 1篇西北国防医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原发性高血压ABI、baPWV与心脏结构、功能的相关性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踝臂指数(ABI)、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和心脏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患者ABI和baPWV,依据其不同值情况分为ABI降低(A组)和ABI正常(B组),baPWV增加(C组)和baPWV正常(D组),测定各组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A峰与E峰流速比值(E/A),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B组IVST低于A组,而LVEF、E/A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LAD、IVST均明显低于C组,而LVEF和E/A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与LVEF、E/A呈正相关性(r=0.715、0.428,P<0.05),而与IVST呈负相关性(r=-0.318,P<0.05)。baPWV与LAD、IVST均呈正相关性(r=0.453、0.729,P<0.05),而与LVEF呈负相关性(r=-0.414,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BI和baPWV均与心脏结构、功能改变有着密切联系,且呈相关性,可帮助医师对该病进行诊断与干预。
焦丕奇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踝臂指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高血压Ⅰ级患者进驻高原后血压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对于短期进驻高原地区驻训的高血压Ⅰ级青年官兵血压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试验组测定9名高血压Ⅰ级并发OSAHS青年官兵的基础血压和高原驻训期间(10,30和60 d)血压、心率,并采集相应时间点外周血氧饱和度(SO2)、睡眠时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神经内分泌激素[肾素-血管紧张-醛固酮系统(RAAS)、皮质醇];对照组测定4名高血压Ⅰ级无OSAHS青年官兵的基础血压和高原驻训期间(10,30和60 d)血压、心率,并采集相应时间点SO2、睡眠时间、AHI、神经内分泌激素(RAAS、皮质醇)。结果试验组官兵进驻高原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基线水平显著升高(P<0.05),以舒张压升高为主。SO2下降显著(P<0.05),睡眠时间显著缩短(P<0.05),AHI显著增加(P<0.05),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RAAS及皮质醇)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官兵进驻高原前后血压、外周血SO2、睡眠时间、AHI及神经内分泌激素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高原地区可导致高血压Ⅰ级的青年患者短时间血压持续升高,其机制可能与OSAHS引起血SO2下降、睡眠时间缩短、AHI增加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相关。
剡冬冬焦丕奇荆哲郭文昀陈永清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血氧饱和度
D-二聚体与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及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兰州军区总医院收治的70例AAD病例,记录分别在发病〈6 h、6~12 h、1 d、3 d、手术中、术后1 d、术后2 d及术后7 d时的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并分析两者在AAD早期诊断中监测的意义及对预后判断的作用。结果 De Bakey I型AAD患者的hs-CRP、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De BakeyⅡ型和De BakeyⅢ型[hs-CRP:(109.34±46.81)mg/L vs(75.63±39.84)mg/L vs(69.55±35.27)mg/L,D-二聚体:(2.82±0.89)mg/L vs(1.19±0.48)mg/L vs(0.77±0.2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 BakeyⅡ型与De BakeyⅢ型之间的CRP及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D-二聚体及hs-CRP水平均明显上升,hs-CRP在发病12 h后开始上升,D-二聚体在12 h内开始上升,两者均在术后3 d达到高峰,术后7 d明显降低;D-二聚体和hs-CRP水平无并发症组患者显著低于并发症组(P〈0.05),非死亡组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 hs-CRP和D-二聚体水平监测有利于AAD早期的鉴别诊断,与AAD患者的生存时间相关。
焦丕奇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
球囊扩张微导管联合逆向导丝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探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微导管联合逆向导丝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单纯逆向导引钢丝技术,观察组则结合使用球囊扩张导管结合,逆向导引钢丝技术,比率两组患者术前造影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造影剂剂量,平均使用导丝数及支架数,并统计两组发生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造影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且使用的造影剂剂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使用导丝数及支架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局部小血肿和心包填塞的比率显著都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球囊扩张微导管联合逆向导丝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能显著提高手术操作效率,减少导丝数及支架数,提高手术安全性。
李涛陈永清焦丕奇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青年高血压1级患者进驻高原高寒地区后血压变化及其可能机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高原高寒地区短期驻训对罹患高血压Ⅰ级青年官兵血压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测定13名高血压Ⅰ级青年官兵基础血压和高原驻训期间血压和心率(驻训10,30,60 d),并采集相应时间点血样检测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皮质醇水平。结果进驻高原10 d后官兵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基线水平显著升高(P<0.05),此后驻训30 d和驻训60 d患者收缩、舒张压数值均高于基线水平(P<0.05)。比较驻训高原前后全天平均心率未见组间明显差异。分析机制发现,高原驻训10 d起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较驻训前显著升高(P<0.05),且此后持续高于驻训前水平(P<0.05),而血清醛固酮和皮质醇水平在驻训60 d时较驻训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高原高寒环境作为应激刺激会导致高血压1级青年官兵血压出现持续升高,其机制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及应激激素水平升高相关。
蔡晓庆焦丕奇剡冬冬李榕李淑红向大伟陈永清
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ho激酶抑制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MCP-1、hs-CRP和MMP-2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MCP-1、hs-CRP和MMP-2水平的影响,探讨Rho激酶抑制剂对ACS患者斑块的稳定作用。方法:选择未行介入治疗的ACS患者8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0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法舒地尔治疗组,治疗14 d,比较各组及ACS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MCP-1、hsCRP和MMP-2水平的差异。结果:ACS组患者MCP-1、hs-CRP及MMP-2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ACS患者治疗14 d后,同常规治疗组相比,法舒地尔组MCP-1、hs-CRP及MMP-2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法舒地尔能够降低ACS患者血MCP-1、hs-CRP及MMP-2水平,发挥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
陈永清张卫泽李涛韩娟萍焦丕奇牛镜磊
关键词:RHO激酶抑制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针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8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治疗组,普通组患者使用常规溶栓治疗,治疗组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状态等指标。结果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成功率100.00%;治疗后普通组患者动脉再通率72.50%,治疗组动脉再通率9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住院期间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7.50%,治疗组住院期间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有11例患者发生心脏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7.50%,治疗组有3例患者发生心脏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50%,治疗组明显优于普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确切,可有效改善血管通畅状态,提升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焦丕奇陈永清张卫泽石国平
关键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