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波
- 作品数:60 被引量:123H指数:8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理学金属学及工艺电子电信更多>>
- ZnO/ZnMgO多量子阱微结构及光电特性研究
- 龙浩方国家蒋奇可李颂战莫小明王皓宁黄晖辉王建波
- 关键词:氧化锌电致发光透射电子显微镜
- 用六维团簇模型和定量会聚束电子衍射优化i-AlPdMn准晶的结构因子被引量:2
- 2006年
- 基于二十面体AlPdMn准晶的六维团簇模型,用定量会聚束电子衍射法优化了二十面体AlPdMn准晶的8个独立的强反射结构因子。将优化得到的结构因子替换X射线衍射实验得到的结构因子,并与其它的X射线衍射实验得到的结构因子相结合,用Fourier合成的方法得到二十面体AlPdMn准晶的电荷密度分布和差值电荷密度分布。所得差值电荷密度表明,当Al原子的最近邻原子为Mn时,Al原子失去较多的电子,Mn原子得到电子,说明发生了Al的外层电子向Mn原子转移,Mn显示负的化合价。这一结果与他人的理论计算结果相符。
- 叶建设邹化民王建波王仁卉
- Al10CU10Fe1相低温变体Φ2相结构的电子显微分析
- 1939年,Bradley 等最早对 Al-Cu-Fe 三元系统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鉴定出4种热力学上稳定的、结构未确定的三元化合物相,分别是 AlCuFe,
- 王雄尧赵东山王建波王仁卉
- 文献传递
- Ni(SO_4)_(0.3)(OH)_(1.4)纳米带与NiO纳米颗粒晶体学取向关系的电子显微学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通过无模板水热法合成了羟基硫酸镍(Ni(SO4)0.3(OH)1.4)纳米带,在离线热处理和原位电子辐照下,都观察到了Ni(SO4)0.3(OH)1.4向NiO的结构转变,利用电子显微学方法对各产物进行了详细表征。特别是在原位电子辐照下,由电子衍射分析结合模拟计算,通过系列倾转的带轴系统确认了Ni(SO4)0.3(OH)1.4与NiO之间的晶体学取向关系。
- 严雪路璐王建波
- 关键词:电子显微学
- 湖北随州陨石矿物相的电子显微研究
- <正>随州陨石是一块受过高强度冲击的球粒陨石, 它于1986年4月15日陨落在我国湖北省随州市东南面12.5km 处的大堰坡。根据其主要不透明矿物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和结构特征确定该陨石为 L6型普通球粒陨石。与前人通常采用...
- 张珂王建波王仁卉
- 文献传递
- 强关联电子系统
- 2000年
- 王建波
- 关键词:强关联电子系统固体物理学
- 钾钨青铜材料中的W空位有序被引量:8
- 2018年
- 本实验利用简单的加热方法合成具有通道结构六角钨青铜K_xWO_3,同时对其中存在的超结构进行原子尺度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术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六角钨青铜K_xWO_3中存在的超结构归因于单原子层内存在的W空位有序现象。同时发现,在电子束辐照的作用下,原子层内存在的W空位有序现象消失。该实验结果深化了对六角钨青铜K_xWO_3中存在的超结构的认识,从而为设计优异性能的钨青铜材料提供借鉴。
- 吕英豪李露颖刘辉辉蒋仁辉赵培丽王凯赵立功魏彦杰贾双凤郑赫王建波
- 关键词: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术超结构
- Mg-Al-Zn-Sn合金时效析出的γ相颗粒数密度的测定被引量:7
- 2012年
- Mg-9.0wt.%Al-1.0wt.%Zn-4.0wt.%Sn合金样品在523 K温度下时效后,析出大量γ-Mg17Al12颗粒。利用会聚束电子衍射的方法测量样品的厚度,进而计算γ相颗粒的数密度Nv。结果表明在Mg-9.0wt.%Al-1.0wt.%Zn-0.2wt.%Mn合金中,添加一定量的Sn元素后促进了γ-Mg17Al12相颗粒的析出。
- 刘玉赵东山聂鑫陶红玉王建波桂嘉年
- 关键词:镁合金
- 电子背散射衍射在取向测定和相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4
- 1998年
- 由于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BackscateringDifraction,简称EBSD)技术[1]的发展,使得附有EBSD附件的扫描电镜能获取块状试样的尺度为0.5μm的微区结构信息。武汉大学物理系和武钢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近年应用配有EBSD...
- 王仁卉桂嘉年陈小梅施丹王建波王建波陈方玉张瑞康汪大海
- 关键词:合金相分析电子背散射衍射
- Ni-Al涂层中温反应烧结界面成分分布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将Ni Al混合喷涂层在中温保护气氛下反应烧结 ,通过SEM观察界面附近各成分的分布情况 ,发现在界面附近有宽度大约为 2 0 μm的过渡区并呈冶金结合。扩散理论分析表明 ,在 90 0℃保温 1h后Ni/Fe界面附近有宽度大约为 1μm的理论扩散区。实验结果和扩散理论分析结果差别很大 ,这表明界面的结合并非纯扩散所致 ,界面局部非平衡多元体系的演变能促进界面的结合。
- 张元钟邱长军周伟杜艳玲王建波桂嘉年王仁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