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晶
- 作品数:36 被引量:209H指数:8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金因肽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观察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评价金因肽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将52例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放射治疗+漱口液+金因肽口腔喷雾,对照组患者为放射治疗+漱口液。结果急性口腔黏膜炎反应程度在放射治疗第5周、7周末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放射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贫血及体重下降>2.5 kg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时使用金因肽口腔喷雾,不仅可以降低急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及反应级别,而且可以间接降低贫血发生及维持患者的体重,有利于放射治疗顺利进行及保证疗效。
- 吴红革程晶于丹丹陈胜伍钢
- 关键词:金因肽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头颈部肿瘤
- VEGF及其受体KD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形成关系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62例NSCLC组织和16例肺的良性瘤样病变组织中的VEGF和KDRmRNA的表达,并对血管进行染色、计数。结果:62例肺癌组织中46例有VEGF的表达(占74·29%),阳性表达位于肿瘤细胞胞膜及胞质;KDR mRNA在49例中有阳性表达(占79·03%),阳性表达位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细胞胞膜及胞质。VEGF和KDR mRNA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VEGF和KDR mRNA阳性表达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VEGF和KDR的表达与NSCL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可能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
- 伍钢曾辉张涛程晶郭水英
- 关键词:受体微血管密度血管形成
- 早期G2期检查点与细胞低剂量放射超敏感性或增强的放射抗性现象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低剂量放射超敏感性或增强的放射抗性(low—dose hyperradiosensitivity/increased radioresistance,HRS/IRR)现象自发现以来,以其巨大潜在临床应用价值,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热点。国内外主要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检查点调控、DAN损伤识别和修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来阐明HRS/IRR现象的分子机制。目前研究支持低剂量放射下早期G2期检查点阻滞缺失导致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修复效率降低是细胞发生HRS/IRR现象的主要机制。笔者着重讨论人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基因(ataxia—telangiecta siamutation,ATM)依赖性的早期G2期检查点在细胞HRS/IRR现象中的作用。
- 陈其田程晶
- 关键词:细胞凋亡检查点低剂量G2抗性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恶性肿瘤贫血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恶性肿瘤贫血(MTA)的效果。方法治疗组患者接受rHuEpo皮下注射,10000U,隔日1次,疗程8周。疗效不明显或有缺铁实验室证据的患者加用琥珀酸亚铁0.1g口服,每日3次。治疗中如患者血红蛋白≤80g/L,可考虑给予输血。对照组不给予rHuEpo,其他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有22例(73.3%)血红蛋白上升>20g/L,对照组仅4例(13.3%)血红蛋白上升>20g/L,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uEpo治疗MTA安全有效。
- 程晶伍钢彭纲黄晶
- 关键词:恶性肿瘤贫血红细胞生成素恶性肿瘤
- 岩舒注射液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岩舒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在中晚期肿瘤治疗中的免疫增强作用。方法 将62例中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按相应化疗方案处理,并根据病情变化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相应化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岩舒注射液20 mL/d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淋巴细胞转换率(LBT)、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显著增加(P<0.01),T淋巴细胞亚群中T3、T4增高,T8相对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治疗后的LBT、NK、T3、T4则呈降低趋势,T8相对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岩舒注射液能较好地增强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 程晶胡健莉吴红革
- 关键词:岩舒注射液肿瘤免疫功能
- 伊班膦酸钠联合化疗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伊班膦酸钠(艾本)联合化疗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5月至2005年4月间,将74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①单纯化疗组:按相应化疗方案处理;②联合治疗组:联合使用化疗及伊班膦酸钠治疗。结果止痛效果评价,单纯化疗组有效率48.6%(18/37),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6.5%(32/37),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5)。骨转移灶疗效评价,单纯化疗组有效率为29.7%(11/37),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35.1%(13/37),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在24个月研究期间至少发生1次骨相关事件的患者比例为43%(16/37),而单纯化疗组为57%(21/37),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一般状况明显改善,联合治疗组及单纯化疗组的Karnofsky评分平均值分别增加18.4分和9.9分。不良反应主要为短暂低热和恶心。结论伊班膦酸钠作用强、毒性低,是临床上治疗骨转移癌、控制骨痛、减少骨相关事件的理想药物。
- 程晶伍钢吴红革薛军
- 关键词:伊班膦酸钠骨转移癌化疗
- 恩格菲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 2003年
- 应用恩格菲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 3 0例 (治疗组 ) ,与单纯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 3 0例 (对照组 )对照。初步研究结果示 ,治疗组在减轻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疲乏无力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近期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66 67% ,对照组 46 67% ,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董晓荣程晶
- 关键词:肿瘤菲类注射剂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特比澳)治疗化疗所致血小板(PLT)减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对第1个周期化疗(对照组)后PLT≤70×109/L的51例实体瘤患者,第2个周期(治疗组)采用相同方案化疗,化疗结束后24h开始,皮下注射特比澳15000U,每天1次,连续7天;若未见效,最多可延长至l4天;如治疗过程中血小板数≥100×109/L或血小板绝对数升高50×109/L,即可停药。结果:治疗组化疗后各时点PLT计数均高于对照组。(1)化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PLT最低值分别为为(79.6±32.5)×109/L和(35.3±22.8)×109/L(P<0.001),血小板计数恢复后的最高值分别为(258.7±124.5)×109/L和(139.8±75.4)×109/L(P<0.001);(2)化疗后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分别为(2.83±2.30)d和(5.58±5.30)d(t=1.715,P>0.05);(3)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恢复至75×109/L和100×109/L以上所需天数为(10.66±4.55)d和(13.00±4.22)d,而对照组为(19.33±8.72)d和(23.41±8.30)d(P<0.001);(4)2例患者在对照组化疗后需要输注血小板,而治疗组无1例需要输注血小板;(5)化疗后血红蛋白、白细胞、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胸片和心电图的变化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轻,仅个别患者出现发热、头晕或寒战。结论:实体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时,预防性给予rhTPO可减少血小板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并能促进血小板及早恢复,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 薛军程晶吴红革伍刚
- 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减少症化学治疗
- 己糖激酶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红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红细胞(RBC)己糖激酶(HK)的活性水平以及化疗对它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法对3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外周血红细胞己糖激酶(RBCHK)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体RBCHK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Ⅰ、Ⅱ期肺癌患者(共8例)RBCHK活性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Ⅲ、Ⅳ期肺癌患者(共30例)RBCHK活性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RBCHK水平与病理分型无明显相关性;肺癌化疗后,RBCHK明显低于化疗前水平(P<0.01)。结论:外周血RBCHK活性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分期、预后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与病理分型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 伍钢赵迎超程晶胡健莉戴晓芳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红细胞己糖激酶
- 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6
- 2008年
-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局部放疗治疗恶性肿瘤局限性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局限性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2组,联合治疗组23例,采用唑来膦酸静脉滴注加局部放疗;单纯放疗组22例,只采用局部放疗。结果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放疗组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1.3%和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放疗组的溶骨病灶再钙化的有效率分别为52.2%和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放疗组出现新的骨转移病灶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3.0%和40.9%,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短暂低热和恶心。结论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局限性骨转移疗效确切,其控制骨痛作用强,可高效修复溶骨病灶,并能降低新的骨转移灶发生率。
- 程晶薛军吴红革伍钢
- 关键词:唑来膦酸骨肿瘤肿瘤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