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智云
- 作品数:26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含氮阴离子受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1年
- 含氮阴离子受体是目前阴离子识别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此类受体具有主体结构修饰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能更好地发挥氢键、疏水作用、静电作用、π-π作用和阴离子-π作用的协同效应等优点.本文评述了咪唑和吡啶两类含氮受体的设计、结构及阴离子识别作用的研究进展.
- 董智云江小枝薛芸蓉封美云高国华
- 关键词:咪唑吡啶阴离子受体阴离子识别
- 含脲苯并咪唑鎓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阴离子识别性能被引量:7
- 2012年
- 设计并合成了含脲苯并咪唑鎓离子液体受体分子1~3,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和1H NMR滴定研究了其对F-,Cl-,Br-,I-,CH3COO-,HSO4-,H2PO4-等阴离子的识别性能.紫外-可见光谱研究发现,受体分子1~3可选择性地识别F-,并形成1∶1型主客体配合物;荧光光谱研究发现,受体分子1~3对碱性阴离子有较好的识别作用,主客体结合常数的顺序为H2PO4->CH3COO-≈F->HSO4-≈Cl->Br-≈I-;1H NMR滴定研究发现,该类受体分子以咪唑2位CH和脲基NH与阴离子通过氢键结合,但高浓度的F-会导致受体分子发生脱质子作用.
- 董智云江小枝张大卫高国华
- 关键词:脲基阴离子识别离子液体
- 2,6-二苯甲酰胺吡啶盐酸盐选择性识别氟离子被引量:4
- 2011年
- 制备了2,6-二苯甲酰胺吡啶盐酸盐(3),利用荧光发射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其对氟离子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表明,氟离子可使化合物3发生明显的荧光猝灭,并且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黄绿色,实现了裸眼识别.利用Job法测定了化合物3与氟离子的结合比,发现主体化合物3与氟离子形成1∶1型络合物.采用Gaussian 03软件模拟了化合物3及络合物的分子结构,发现化合物3与氟离子通过(N—H)+…F-和N—H…F-2种氢键作用结合,其中(N—H)+…F-的氢键作用更强,增强了化合物3对氟离子的识别能力.
- 薛芸蓉张利锋董智云高国华
- 关键词:荧光分子模拟
- 钳形含脲苯并咪唑受体对H2PO4-和HSO4-协同识别作用
- 在各种阴离子中,H2PO4-在生命科学中具有信号传递、能量储存、生物遗传等重要生理作用,而两性的HSO4-容易解离产生毒性的SO42-,刺激皮肤和眼睛,甚至导致呼吸麻痹[1].目前,通过不同的发射光变化同时识别H2PO4...
- 张大卫杨海强江小枝董智云高国华
- 关键词:苯并咪唑脲基
- 环番双苯并咪唑鎓受体的设计合成及其阴离子识别性能研究
- 阴离子在化学、环境和医药科学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设计合成对不同阴离予具有选择性识别功能的人工受体一直是识别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根据客体阴离子形状差异设计合成结构不同的受体分子的相关报道正与日俱增。本文设计合成了...
- 江小枝封美云董智云王滨燊高国华
- 关键词:阴离子识别
- 苯并咪唑类主体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阴离子识别研究
- 氟离子不但对于龋齿的防治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具有的重要意义,而且在医学、食品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设计和开发能精确检测氟离子的化学传感器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本文设计合成了3种含有苯并咪唑的主体分子1...
- 董智云高国华
- 关键词:苯并咪唑脲基氟离子荧光
- 钳形含脲苯并咪唑鎓受体的合成及其H2PO4-识别性能
- H2PO4-和磷酸根类阴离子在化学和生物等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人们在对其的识别和检测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芘具有较大的刚性平面结构,具有较好的共轭性.利用荧光团芘构筑合适的荧光化学传感器有望实现比率识别[1],从而提高检...
- 江小枝杨海强张大卫董智云高国华
- 关键词:脲基钳形
- 含脲喹啉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对氟离子的高选择性识别
- 杨榆董智云薛芸蓉高国华
- 关键词:离子液体氟离子荧光发射光谱
- 含Schiff碱配体的线性三核镍(Ⅱ)配合物的结构及磁性表征
- <正>Schiff碱类配体与过渡金属镍形成的多核镍(II)配合物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其结构多样、性质特殊,在化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2]。我们利用双Schiff碱配体N,N’-双-(2-羟基苯亚甲基)-2-羟...
- 吴珍珍董智云聂峰梅
- 关键词:SCHIFF碱对硝基苯甲酸
- 文献传递
- 一种2-(1-苯并咪唑基)乙胺的合成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2-(1-苯并咪唑基)乙胺的合成方法,该方法是以常规工业原料苯并咪唑为起始原料,首先与丙烯酸酯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制备中间体(I)2-(1-苯并咪唑基)丙酸酯;然后中间体(I)经肼解反应制备中间体(II)2...
- 高国华董智云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