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
- 作品数:8 被引量:14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城市近郊被征地农民的福利变化测度--以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为实证被引量:27
- 2012年
- 以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为实例,根据实地调研的数据资料,应用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城市近郊被征地农民土地征收前后福利变化。研究表明,征地后城市近郊的农民福利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评价指数从0.296上升到0.363,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征地过程中政府增加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是被征地农民福利得以改善的主要原因。从功能指标看,社会保障、生活条件和景观环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社会保障和生活条件改善尤其明显,但农民的经济状况和心理因素有所恶化;从转换因素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是农民福利变化产生差异的显著性影响因素。
- 袁方蔡银莺
- 关键词:土地征收被征地农民福利变化
- 居住证制度会改善农民工福利吗?——以上海为例被引量:25
- 2016年
- 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公布,居住证制度正式成为户籍改革的重要部分。学者们虽对居住证制度的政策效应和实践效果有诸多讨论,但系统考察居住证制度对农民工福利影响的研究仍比较匮乏。本文基于Sen的可行能力理论和2009—2010年上海农民工调研数据,采用模糊数学、分位数回归等方法,系统地探讨了居住证制度对农民工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居住证制度显著改善了农民工的总福利水平。其中,对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与防护性保障改善显著,而在工作就业和经济状况方面则不存在明显改善效果。(2)居住证制度能明显改善生存较艰难的工业工人的福利,但对自主经营的农民工总福利却存在显著的负影响。(3)城市满意度、归属感和上海话掌握程度会显著提高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福利水平,而与当地人交往情况对持有居住证农民工的福利水平无显著影响。(4)居住证制度对农民工总福利、工作就业和防护性保障的边际贡献随着分位数增加而呈现"∩"型变化,对农民工的生活和经济状况的边际贡献则随着分位数增加而逐步减少。
- 袁方史清华晋洪涛
- 关键词:居住证农民工户籍改革
- 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的模拟与预测——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外出就业。本文首先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已知数据,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来模拟和预测2010-201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人数,精度为92.15%。最后,就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 龚梦成峰袁方汪晓银
-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向量自回归
- 不平等之再检验:可行能力和收入不平等与农民工福利
- 本文从不平等的两个方面——收入不平等和可行能力不平等——研究农民工福利和不平等的关系.利用2009年上海农民工实地调查数据,在福利分类模型的框架下对农民工福利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可行能力和收入不平等对农...
- 袁方史清华
-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
- 文献传递
- 农民工回流行为的一个新解释: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被引量:21
- 2015年
- 基于Sen的可行能力理论,本文结合因子分析模型、Logit模型和夏普里分解方法,从功能性活动视角出发,构建了农民工回流决策行为的分解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2009年至2012年上海实地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农民工的回流比例较高。2009年选择回流的农民工占43.79%,到2012年则增加到52.42%;(2)随着时间推移,拥有高等教育、或25-34岁、或入沪时间1-3年的农民工回流比例增加最多;(3)对农民工回流率贡献最大的三个可行能力指标分别是经济状况、生活状况和精神感受;(4)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工回流大幅降低;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民工回流逐步增加;随着进城时间的加长,农民工回流呈"∪"形变化。研究发现的主要政策含义有:农民工自由发展和各项能力的获得对其回流存在显著负影响。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和加强精神感受是减少农民工回流的有效手段;同时,努力提高农民工教育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年长者和进城时间较长者给予额外的关注和重视,这些措施有利于减少农民工回流。
- 袁方史清华卓建伟
- 关键词:农民工
- 农民工福利贫困按功能性活动的变动分解:以上海为例被引量:13
- 2014年
- 基于Sen的可行能力理论,本文将因子分析模型、FGT指数和夏普利方法相结合,构建了福利贫困的变动分解框架。本文以2009年和2012年上海农民工数据为例,先对农民工福利贫困进行按功能性活动的水平分解,计算各功能性活动对福利贫困的贡献度,并揭示福利贫困的构成与类型;接着在变化分解中,福利贫困的变动将进一步被分解为功能性活动的增长成分、分配成分和贫困线变动成分。研究结果显示,(1)在沪农民工遭遇严峻的福利贫困问题,2009年和2012年农民工福利贫困发生率分别为29.10%和25.69%;(2)水平分解表明:福利缺失是造成农民工福利贫困的重要因素,而福利不均等对福利贫困的贡献度相对较小;变动分解表明:各功能性活动的增长成分在福利变化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3)分组分析显示:随着农民工教育程度的提高,福利贫困情况逐渐改善;随着年龄和进城时间的增加,农民工福利贫困状况呈现"U"变化;(4)功能性活动指标显示:对福利贫困贡献率最大的三个可行能力指标分别是可支配收入、歧视和保险。主要政策含义包括:促进农民工的自由发展和各项能力的获得是解决福利贫困问题的当务之急;提高可支配收入,消除歧视和扩大保险覆盖面是改善农民工福利贫困问题的有效手段。同时,努力提高农民工教育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年长者和进城时间较长者给予额外的关注和重视,均有利于改善农民工福利贫困状况。
- 袁方史清华卓建伟
- 关键词:农民工
- 不平等之再检验:可行能力和收入不平等与农民工福利被引量:57
- 2013年
- 本文从不平等的两个方面即收入不平等和可行能力不平等,研究了农民工福利和不平等的关系。利用2009年上海农民工实地调查数据,在福利分类模型的框架下对农民工福利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可行能力和收入不平等对农民工福利水平存在负向影响,但针对不同农民工群体,其影响效果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可行能力不平等对高收入群体的福利存在显著影响,对于第Ⅰ类农民工群体,可行能力不平等对其福利存在正向影响,而对第Ⅳ类群体的福利则存在负向影响;且可行能力不平等对第Ⅰ类和第Ⅲ类农民工群体的收入和福利关系存在显著的负调节作用;(3)收入不平等严重损害低收入低可行能力农民工群体的福利,而对高收入高可行能力群体福利的影响则不显著;且收入不平等对低收入(第Ⅱ类和第Ⅳ类群体)农民工的收入和福利关系存在显著的正调节作用。因此改善可行能力不平等、缩小收入差距对保护农民工福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袁方史清华
-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农民工
- 城市近郊被征地农民的福利变化及个体差异——以江夏区五里界镇为实证被引量:13
- 2012年
- 以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为实例,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应用福利经济学理论和对应分析模型研究被征地农民的福利变化和个体差异。研究表明:经济福利变化方面,失地农民农业收入普遍减少,非农业收入大幅增加,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且农民生活成本上升,家庭支出增加。虽然农民愿意对剩余的土地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投入资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非经济福利方面,社会福利和生活福利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环境福利中景观破坏程度感受和土壤板结得到改善,但田块面积变化和破碎程度却有所恶化。个体差异研究方面,非农业收入已经成为失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民较低的教育水平限制了经济福利的增长,且老人经济福利的状况令人担忧。
- 袁方蔡银莺
- 关键词:土地征收被征地农民福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