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晶 作品数:7 被引量:8 H指数:1 供职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历史地理 文化科学 更多>>
个体身份与公共记忆——白瑞旭《早期中国的公共记忆》 2015年 美国里德学院宗教学教授白瑞旭(K.E.Brashier)《早期中国的公共记忆》(Public Momoryin Early China)一书于2014年6月由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发行。Brashier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化、公共记忆和宗教理论的研究。 袁晶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化 公共记忆 宗教理论 女英雄的想象与历史记忆——李惠仪《帝国晚期中国文学中的女性与国难》 2015年 李惠仪教授所著《帝国晚期中国文学中的女性与国难》(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一书于2014年8月由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关于明朝为何衰落、如何衰落,如何被人记住,它的瓦解是如何详细阐释了个人的和政治的抉择这些问题,在清代早期文学想象的空间中占据重要位置。 袁晶关键词:中国文学 文学想象 历史记忆 女性 女英雄 从《文心雕龙·隐秀》看中国古代文论对不可言说之物的言说 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主体、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中都体现出了对不可言说之物的诉求与重视。本文将以《文心雕龙·隐秀》为例来窥探中国古代文论中对不可言说之物的言说,此种言说方式总的来说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即将"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相结合,不脱离言语与具体对象,同时又追求实存之外的东西,以期言语之外无穷的意味与物象之外不尽之内涵。 袁晶关键词:隐秀 浅析《二十四诗品》中的“诗性空间”及以此为基础的言说方式 2015年 中国艺术常借有形之物体察无形之"虚",以探求无限开放的空间与充塞其中的生命之灵。此种以道家宇宙观为基础的"灵的空间"与《二十四诗品》所表现的"诗性空间"是相通的,后者包含了三个层面,即现象界、宇宙本体空间以及沟通这两者的"人"的精神空间,三者圆融共生,往返流动。物象由"无"而生,构成诗境,在实现"诗与境偕"的动态诗美之后,又返归于无,来往千载。以此种空间意识为基础,《二十四诗品》形成了"以诗论诗、诗画一体"的言说方式,而"论诗诗"又体现出了具有自我指涉特色的"解释的循环"。 袁晶关键词:诗性空间 论诗诗 言说方式 人文领域研究路向的反思——以“对普遍性的概括与追寻”研究路向为例 2014年 人文研究领域存在"追问真相"和"意义建构"两大研究路向,二者相辅相成,前者为基础,后者为生发。"追问真相"的研究路径之三个方面:知识性的发掘与梳理、对普遍性的概括与追寻和对深层意蕴的探究与揭示,三者皆以对"真相"的探寻为研究目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揭示了对象"是什么"、"为什么"、"有何影响"以及"何以如此"等问题。其中对普遍性的概括与追寻与人类认知过程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在西方传统中主要表现为对"逻辑的普遍性"之追寻,而中国古人则更倾向于追求"经验的普遍性"。两种普遍性各有其特点,在中西方传统中皆有所体现,只是各自有所侧重罢了。 袁晶“形式”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学界形式主义文论研究之反思 被引量:7 2013年 本世纪初至今,国内学者对形式主义文论的研究在继承和扬弃上世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全面性、开放性和本土化的特点。涉及的内容包括具体理论问题的探讨,学术史脉络的梳理,理论的传播、接受与影响研究,比较研究以及运用理论进行批评实践的案例几个方面;研究方法、内容、视角和立场日益多样化,理论前沿的译介和探讨基本能与国外学术发展保持同步;且注重以比较诗学的视野关注西方文学的形式研究,进而反观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传统,以拓宽旧的视野,启迪新的方法,力求对本土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 李春青 袁晶关键词:形式主义 新批评 结构主义 人文研究中知识性的发掘与梳理之研究方法管窥——以阎若璩、钱穆等的考据实践为例 2015年 知识性的发掘与梳理是人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路向,是追问真相的一种形态,主要涉及知识性和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本文以钱穆、阎若璩、康有为等人的考据实践为例,分析了此种研究路向的特点,旨在强调其基础作用。此外,也需要认识到它以知识为研究对象,但却不见得一定会受到知识的束缚。在人文研究中,追问真相与意义建构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各有其作用,而不存在价值上的高下之分。 袁晶关键词:知识 考据学 阎若璩 钱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