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艳婷
- 作品数:12 被引量:208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土壤肥力和灌水组合对小麦植株-土壤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采用15N示踪技术,在池栽群体条件下,研究了三种土壤肥力和两种灌水量组合对冬小麦生产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氮肥的当季吸收利用率变化在39.08% ̄53.08%,土壤残留率在21.80% ̄33.59%之间,损失率变化幅度为18.81% ̄34.62%,植株吸收积累氮素中的29.88% ̄47.55%来自肥料;证明,采用不同土壤肥力和灌水量组合来调控小麦生产系统的氮素平衡具有较大的空间。(2)随土壤肥力的提高,植株吸收的总氮和土壤氮量显著增加,但营养体滞留量增加,向子粒的分配比例减少;而对肥料氮的吸收量则表现为中肥>高肥>低肥;氮肥损失率表现为低肥>高肥>中肥,残留率无明显变化,说明土壤肥力达到本实验的中等水平后再继续提高,会给肥料氮的吸收利用带来不利影响,但可有效降低对肥料氮的依赖。(3)增加灌水量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均可促进对总氮的吸收量,但对土壤氮吸收的促进作用远高于肥料氮,同时也提高了肥料氮的损失率、降低了土壤残留率和向子粒的分配率。(4)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灌水量均可提高小麦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土壤A值,降低收获指数;子粒蛋白质含量随肥力的提高而增加,随灌水的增加而下降。
- 刘国伟田奇卓王树亮谢连杰李娜娜裴艳婷
- 关键词:土壤肥力灌水量冬小麦氮素平衡
- 不同小麦品种对磷素吸收利用的差异被引量:38
- 2008年
- 为探讨不同小麦品种间磷素吸收利用和收获指数的差异,筛选磷高效型品种,以山东省不同时期30个主要推广品种为材料,在两种肥力条件下,研究了磷素在不同品种各器官中的含量,并对磷素利用效率和磷收获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整株和各器官中磷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而提高,其中以茎叶提高幅度最大,籽粒提高幅度较小;不同品种间磷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高肥力下各品种平均磷利用效率和磷收获指数分别比低肥力下降低了10.22%和2.61个百分点。通过聚类筛选出4个在高低两肥力下磷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均较高的品种;5个仅磷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其中一个只适于高肥地,一个只适于低肥地;四个仅磷收获指数高的品种,其中有两个只适于高肥地。
- 王树亮田奇卓李娜娜谢连杰裴艳婷李慧
- 关键词:小麦磷素利用效率
- 两种类型小麦品种分蘖成穗对群体环境的响应与调控被引量:23
- 2010年
- 为探讨不同类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分蘖成穗特性及对群体环境的响应,寻求合理播种方式的调控参数,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两类品种单株稀植与不同播种方式所构成的不同群体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稀植时,两类品种均具有较高的分蘖潜力,中多穗型品种‘济麦20’和‘鲁麦14’单株平均成穗数为40.58和44.34个,大穗型品种‘山农8355’和‘兰考矮早八’为24.33和23.20个,成穗率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进入不同播种方式的群体环境后,中多穗型品种每株平均成穗数降至3.37和3.85个,降低率分别为91.70%和91.32%,大穗型品种每株成穗1.82和1.36个,分别降低92.52%和94.14%;证明群体环境对分蘖成穗的影响比遗传因素更强烈,且大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特性对群体环境的响应较中多穗型敏感。播种方式可有效地调控群体结构,条播的经济产量显著高于撒播,条播行距配置对产量的影响因品种类型而异;中多穗型行距在23.4-23.9cm、大穗型在16.5-16.9cm时产量最高;撒播和窄行条播可有效地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提高挑旗和灌浆中期群体中、上层的光截获率,而千粒重和穗粒数却随之降低。播种方式对挑旗后群体内部CO2浓度有微弱的影响。
- 李娜娜田奇卓王树亮谢连杰裴艳婷李慧
- 关键词:群体环境播种方式冬小麦
- 不同土壤肥力及节水栽培措施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为探明土壤肥力和灌水量、灌水方式与小麦高产栽培综合指标的关系,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对两品种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光合特性、籽粒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进行了探讨,主要究结果如下:
1.两品种经济产量均...
- 裴艳婷
- 关键词:土壤肥力灌水量灌溉方式水分利用率
- 文献传递
- 渗灌和地膜覆盖对冬小麦产量及绿色面积构成的影响被引量:5
- 2009年
- 为寻求小麦节水栽培的有效调控技术和相应效果,研究了灌水方式与地膜覆盖的不同组合,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穗茎叶等器官绿色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渗灌和覆膜均可不同程度提高产量,且两个因素相组合效果更显著;20cm和40cm渗灌加覆膜在总耗水量459mm的控制条件下,分别比对照增产20.16%和20.34%;而在有深层水补给的露天条件下,分别增产13.67%和11.11%。不同处理对穗、茎和叶器官绿色面积及其比例也产生显著影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开花期非叶绿色光合器官占总绿色面积的比例在60.84%~64.53%之间。
- 裴艳婷李娜娜李慧王树亮谢连杰田奇卓
- 关键词:冬小麦渗灌地膜覆盖
- 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其分类研究被引量:12
- 2008年
- 采用山东省不同时期的30个主推小麦品种为材料,在高、低2种肥力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品种间氮素吸收和分配利用效率的差异,并对氮高效型品种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整株和茎叶、颖壳、籽粒中氮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高、低2种肥力下的最高值比最低值分别提高22.62%和42.58%,58.18%和78.67%,70.15%和59.92%,24.26%和42.64%;而且各器官的氮含量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而提高,各品种在高肥土壤中种植的平均氮含量分别比低肥提高12.47%,30.16%,9.83%,5.47%。各品种在2种地力下的平均氮素分配比例:籽粒为72.13%和74.14%,茎叶为21.61%和18.70%,颖壳为6.25%和7.16%。低肥地颖壳和籽粒的分配率分别比高肥地提高14.56%和2.79%,而茎叶则降低了13.47%。采用类平均法聚类,筛选出烟农19号、鲁麦21号、山农8355和鲁麦15号4个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较高的品种;同时还筛选出济麦20号、淄麦12、山农12、红蚰包4个高氮收获指数型品种和小偃6号、烟农15两个仅适于低肥种植的高氮收获指数型品种;鲁麦14和鲁麦22号2个高氮利用效率型品种。
- 王树亮田奇卓李娜娜谢连杰裴艳婷李慧
- 关键词: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
- 冬小麦开花期光合源构成及其对穗粒重的贡献被引量:9
- 2008年
- 采用剪摘叶片、包穗方法研究了4个冬小麦品种开花期不同光合源构成及其对穗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不同光合器官占总绿色面积的比例为:叶片49.82%~55.27%,茎鞘24.76%~30.83%,穗部19.11%~21.68%;4个品种非叶器官绿色面积与叶片面积的比例依次为1.00:1,1.01:1,0.81:1和0.96: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不同光合器官对穗粒重的贡献率分别为:叶片37.62%~55.49%、茎鞘23.78%~31.72%、穗部20.73%~30.65%,不同穗型品种比较,大穗型品种的茎鞘和穗部贡献率均大于多穗型品种,而叶片的贡献率则相反;不同叶位叶片的贡献率为: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倒四叶,4个品种一致。当某一叶片损失后,剩余邻近叶片的光合速率有明显的补偿效应。
- 谢连杰田奇卓李娜娜王树亮刘国伟裴艳婷
- 关键词:冬小麦开花期穗粒重
- 不同渗灌覆膜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为探讨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以济麦20和鲁麦21号为材料,在露天不封底瓷管和防雨棚封底瓷管两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渗灌覆膜处理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渗灌和地膜覆盖均可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提高幅度因品种和渗灌深度不同而异。在露天条件下,较之地表灌溉不覆膜,20cm渗灌加地膜覆盖处理可使籽粒产量提高13.67%~11.1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4.59%~12.08%;在防雨棚条件下,籽粒产量提高20.1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57%,40cm渗灌籽粒产量略高于20cm渗灌,但差异不显著。露天栽培条件下不同处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高达2.6063kg·m^-3·m^-2,而防雨棚条件下仅为1.3482kg·m^-3·m^-2,相对提高93.31%,籽粒产量提高102.90%,生物产量提高77.41%,收获指数提高13.99%,而总耗水量仅增加22.48mm。试验结果说明深层土壤水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大差异。
- 裴艳婷田奇卓李娜娜李慧王树亮谢连杰
-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方式地膜覆盖水分利用效率
- 行株距配置对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5
- 2010年
- 【目的】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不同类型品种超高产栽培的行株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多穗型济麦20和大穗型山农8355为材料,探讨5种行株距配置对产量构成及生育后期光合、衰老特性等指标的调控作用。【结果】均等行株距和窄行宽株距可显著提高孕穗至花后7d的叶面积系数和群体净光合速率。旗叶净光合速率随着行距扩大和株距的缩小而提高,且提高幅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不同行株距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与旗叶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一致,与丙二醛含量相反。大穗型山农8355灌浆中后期抗衰特性和光合速率优于中多穗型济麦20。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不显著,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相关显著性因生育进程而呈现较大差异,群体与旗叶光合速率自开花14d开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行株距配置可有效调控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并最终影响籽粒产量;宽行窄株距可改善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延缓衰老;实现高产的最佳行株距配置依品种类型而异。
- 李娜娜李慧裴艳婷石玉华田奇卓谢连杰王树亮刘鑫徐凤娇
- 关键词:冬小麦群体光合
-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粒叶比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被引量:5
- 2009年
- 为探讨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粒叶比、光合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在控制条件下对2个不同类型品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相对含水量50%-80%范围内,水分胁迫可导致植株总绿色面积显著降低,其中叶器官降低幅度最大,穗器官降低幅度最小,当土壤水分达到70%以上无显著差异;水分胁迫可大幅度提高小麦的粒叶比,但并非越高越好,应稳定在27mg/cm^2左右,绿源比稳定在11.5mg/cm^2左右产量最高;胁迫使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降低;适当水分胁迫虽然可提高经济系数和千粒重,但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仍然以80%的最高,胁迫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是降低了单位面积穗数,其次是粒重,对粒数的影响最小。
- 李慧田奇卓李娜娜裴艳婷徐凤娇刘鑫
- 关键词:冬小麦土壤水分胁迫粒叶比光合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