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振文

作品数:29 被引量:129H指数:7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细胞
  • 10篇淋巴
  • 10篇淋巴瘤
  • 9篇细胞淋巴瘤
  • 7篇教学
  • 7篇病理
  • 6篇弥漫
  • 6篇免疫
  • 5篇组织化学
  • 5篇免疫组织
  • 5篇免疫组织化学
  • 5篇基因
  • 5篇病理学
  • 4篇理学
  • 4篇弥漫性大B细...
  • 4篇教学改革
  • 3篇大细胞
  • 3篇大细胞淋巴瘤
  • 3篇蛋白
  • 3篇荧光

机构

  • 27篇山西医科大学
  • 13篇山西省肿瘤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忻州师范学院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9篇陈振文
  • 15篇徐义荣
  • 12篇张朝霞
  • 11篇柴菲
  • 8篇王晋芬
  • 5篇郗彦凤
  • 5篇张宏伟
  • 4篇张汛
  • 4篇张广衡
  • 4篇白玮
  • 3篇李锦平
  • 3篇王登妮
  • 3篇蔡文慧
  • 3篇常明亮
  • 2篇步鹏
  • 2篇王全红
  • 2篇韩维娥
  • 2篇郑玉萍
  • 2篇范军军
  • 2篇贺建霞

传媒

  • 5篇白血病.淋巴...
  • 4篇肿瘤研究与临...
  • 3篇中华肿瘤杂志
  • 3篇中华医学教育...
  • 2篇中国高等医学...
  • 2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山西职工医学...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护理研究(下...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泛环渤海地区...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14;18)和myc基因重排双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t(14;18)、myc基因重排的发生情况以及t(14;18)、myc基因重排双阳性的二次打击淋巴瘤(DH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06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t(14;18)和myc基因重排的发生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yc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t(14;18)、myc基因重排双阳性DH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以及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106例DLBCL患者中,t(14;18)阳性27例(25.5%),myc基因重排阳性13例(12.3%),DHL7例。t(14;18)与myc基因重排相关(P=0.019)。7例DHL患者的发病年龄为52-84岁,2例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分,4例为4分,1例为5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均为3分;4例患者发病时累及骨髓,合并白血病。7例DHL患者的生存时间为0.5~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B症状、AnnArbor分期、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IPI评分、免疫分型、bcl-2蛋白表达、myc蛋白表达、myc基因重排与DLBCL患者的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bcl-2蛋白表达、myc蛋白表达、myc基因重排以及免疫分型均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其中myc基因重排的预测意义最强(OR=4.337,P〈0.001)。结论DHL的发病率较低,其诊断主要根据基因检测,t(14;18)与myc基因重排可能协同导致其发病;DHL具有明显的侵袭性,预后较差。
张宏伟陈振文王列样贺建霞郑玉萍韩维娥杨斌王艳丽赵志强白敏苏丽萍
关键词:淋巴瘤DHL预后
三年制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方向)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引量:1
2010年
病理学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方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显得至关重要。文章从三年制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方向)专业自身特点的角度出发,本着提高三年制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方向)专业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探讨病理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张汛陈振文张朝霞徐义荣王登妮柴菲蔡文慧梁勇刚李锦萍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3q27-3q29相关的p63蛋白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探讨3q27-3q29相关的p63蛋白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102例DLBCL与15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HL)中p53蛋白和3q27-3q29相关的p63蛋白的表达并进行随访.结果 p53、p63蛋白在DLBCL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和56%,在RHL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和13%,p53、p63蛋白在DLBCL与RHL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p63蛋白的表达在Ⅰ+Ⅱ期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8.3%和41.4%,在Ⅲ+Ⅳ期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9.5%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p63蛋白的表达在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8%和28%,在非GCB型(non-GCB型)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2.7%和6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063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B症状和发病部位等无相关性(P〉0.05).p53蛋白表达与p6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r=0.629,P〈0.05).p53、063蛋白表达阴性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高于阳性组(38%:6%,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63可能作为癌基因与p53共同参与了DLBCL的发生和发展,两者在肿瘤的发生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联合检测p63蛋白和p53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可能成为判断DLBCL预后指标之一.
陈振文王晋芬王国平张宏伟刘冬梅徐义荣张朝霞田林
关键词:基因P53P63免疫组织化学
四年制护理本科病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引量:1
2009年
陈振文徐义容张朝霞商临平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病理学高等护理教育现代医学模式专业培养目标
NR4A3/NOR1对涎腺腺泡细胞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和评价NR4A3/NOR1对涎腺腺泡细胞癌(AciC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PubMed和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万方数据库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2月1日),选择符合条件的纳入研究。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由两名评审员使用Review Manager 5.3(Cochrane协作组)独立进行。采用Stata/SE15.1和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合并阳性似然比、合并阴性似然比和合并诊断比值比(DOR);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汇总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此外,还进行了Meta回归分析,以确定异质性的来源。采用Deeks漏斗图检验评估发表偏倚。采用双变量混合效应模型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似然比矩阵图及验前概率、验后概率评价其临床适用性。结果:共纳入AciCC患者488例,对照12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NR4A3/NOR1诊断AciCC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和DOR分别为0.95(95%CI 0.92~0.97),0.99(95%CI 0.98~1.00)和7.90(95%CI 6.65~9.15),SROC的AUC为0.99。在敏感度(I 2=42.26%)方面观测到轻微的异质性,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显示异质性与标本来源、病例数的多少有关。Fagan验前概率为29%,+LR=134,阳性验后概率为98%,-LR=0.05,阴性验后概率为2%。结论:NR4A3/NOR1是诊断AciC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具有高敏感度和特异度,但应用中还需要参考其他临床指标。
张朝霞于源慧张晓琴张晓琴陈振文
关键词:META分析
平衡视域下临床实习管理指标体系初探
2019年
目的研究平衡视域下临床实习管理指标体系的效果。方法抽取某地方医学院校在某医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实习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平衡视域下管理体系,而2016年6月—2017年6月实施常规管理模式,对比实施带教前后学生的满意情况。结果实施后学生对管理满意度94.40%明显高于实施前85.83%,实施后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等各项评价上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后带教满意度94.59%,虽高于实施前83.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定性的角度,根据建立平衡视域下的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及时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情况,学生的理论水平与操作水平均出现明显提高。将平衡视域纳入临床实习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临床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李越王军陈振文常明亮
关键词:满意度
p63、CD44v6及HPV16/18在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表达的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时p63、CD44v6及HPV16/18在不同子宫颈组织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制作包含有60例子宫颈癌,55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30例健康人子宫颈上皮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p63、CD44v6及HPV16/18在145例子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63、CD44v6及HPV16/18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与CIN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18在CIN组随着级别增高阳性表达率升高(27.3%,43.8%,70.6%);p63主要在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在腺癌中不表达;p63阳性率与鳞状细胞癌的分级、临床分期有关;CD44v6的阳性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并且淋巴结转移病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的病例(P〈0.05)。HPV16/18与p63表达程度相关(P〈0.05),Cp值为0.49。结论HPV16/18参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p63可能作为癌基因参与了HPV16/18的致瘤过程,并可作为向鳞状上皮分化的恶性肿瘤的标志之一;CD44v6可以作为判断子宫颈癌远处转移指标之一。
陈振文徐义荣田林张朝霞张广衡蔡文慧张汛柴菲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P63CD44V6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蛋白过表达及基因异常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蛋白表达及其基因异常情况与NSCLC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手术切除、有详尽病历资料的NSCLC存档石蜡标本140例(鳞状细胞癌89例,腺癌51例),以70例距离肿物5cm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中HER.2蛋白表达,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其基因状态。结果在NSCLC组织及正常组织中HER.2蛋白过表达分别有17例(12.14%)及0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R.2蛋白过表达与NSCLC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无关(均P〉0.05),而与其病理分型有关(Х^2=4.19,P=0.04)。40例(28.57%)HER-2基因拷贝数≥3,包括HER.2基因扩增6例(4.29%),基因多拷贝34例(24.29%)。HER.2基因扩增与病理分型(P=0.024)、吸烟史(P=0.048)及年龄(P=0.015)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性别、临床分期均无关(均P〉0.05)。HER-2基因多拷贝与上述参数均无关(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HER-2蛋白过表达、基因扩增及基因多拷贝与预后均无相关陛(均P〉0.05)。HER.2蛋白过表达与基因扩增相关(P〈0.01),与基因多拷贝不相关(P〉0.05)。结论HER.2蛋白过表达与NSCLC病理分型相关,其在腺癌中表达更强。HER.2基因扩增在腺癌、无吸烟史、低龄患者中发生率更高。HER-2蛋白过表达及基因异常与NSCLC预后无相关性。
王晓刚陈振文郗彦凤柴菲徐义荣李静孙瑞芳白玮
关键词:受体表皮生长因子荧光原位杂交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和2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PD-L2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有详细随访记录的68例DLBCL患者存档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L1、PD-L2和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DLBCL患者PD-L1蛋白阳性率为22.1%(15/68),与是否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亚型(χ^2=5.591,P=0.018)、临床分期(χ2=3.969,P=0.04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χ^2=4.178,P=0.041)和治疗缓解率(χ^2=6.587,P=0.010)有关;PD-L2蛋白阳性率为14.7%(10/68),与是否结外转移有关(χ^2=6.772,P=0.009);p-AKT蛋白阳性率为61.8%(42/68),与年龄是否≥60岁(χ^2=6.227,P=0.013)、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χ^2=4.005,P=0.045)、B症状(χ^2=10.187,P=0.001)和治疗缓解率(χ^2=4.096,P=0.043)有关.单因素分析显示PD-L1蛋白阳性表达组总生存(OS)率及无进展生存(PFS)率低于阴性表达组(均P<0.05).非GCB亚型患者PD-L1蛋白阳性表达组的OS率及PFS率均低于阴性表达组(均P<0.05).p-AKT蛋白阳性表达组较阴性表达组有较差的OS率及PFS率(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D-L1蛋白表达与PD-L2、p-AKT蛋白表达相关(r=0.380,P=0.001;r=0.273,P=0.025),且PD-L1、p-AKT共表达提示预后更差(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D-L1和p-AKT蛋白高表达均是DLBCL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PD-L1和p-AKT蛋白表达可能参与了DLBCL的发生发展,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相关配体的通路或联合阻断可能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王文燕闫文丽徐义荣柴菲郗彦凤白玮步鹏陈振文王晋芬
关键词:蛋白激酶B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myc基因重排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yc基因重排和蛋白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06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CD3、CDIO、CD20、bcl-6、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1(Mum-1)和myc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myc基因重排。结果106例DLBCL肿瘤组织中,myc、Mum-1、CD10和bcl-6阳性率分别为70.8%、56.6%、21.7%和26.4%。106例DLBCL患者中,生发中心样(GCB)26例(24.5%),非生发中心样(non—GCB)80例(75.5%);myc基因重排13例(12.3%),均为non—GCB型,与myc蛋白表达无关。myc基因重排的DLBCL患者预后极差,中位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4.7个月和3.2个月。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myc基因重排、ECOG评分、免疫分型和myc蛋白表达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且myc基因重排的预后预测意义最强。结论myc基因重排可作为评价DLBCL患者预后的生物学参考指标。myc蛋白表达受多种调控因素影响,基因重排可能为其中因素之-。
张宏伟贺建霞郑玉萍韩维娥赵志强白玮王晋芬陈振文
关键词:淋巴瘤基因重排原位杂交荧光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