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辉

作品数:18 被引量:97H指数:6
供职机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脑损伤
  • 7篇颅脑
  • 6篇血管
  • 6篇外伤
  • 6篇颅脑损伤
  • 5篇细胞
  • 5篇内皮
  • 5篇内皮细胞
  • 4篇血管内皮
  • 4篇血管内皮细胞
  • 4篇外伤后
  • 4篇微血管
  • 4篇脑微血管
  • 3篇调节蛋白
  • 3篇血管性血友病
  • 3篇血管性血友病...
  • 3篇血栓
  • 3篇血栓调节
  • 3篇血栓调节蛋白
  • 3篇血友病

机构

  • 12篇苏州大学附属...
  • 9篇济宁市第一人...
  • 2篇天津天士力研...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山东省医学科...

作者

  • 18篇马辉
  • 9篇钱志远
  • 4篇黄胜明
  • 4篇兰青
  • 3篇段德义
  • 3篇王爱东
  • 2篇朱广廷
  • 2篇曹伟
  • 2篇周光华
  • 2篇王国成
  • 2篇董军
  • 2篇吴自成
  • 2篇谢云杰
  • 2篇黄强
  • 2篇杨海龙
  • 2篇陈宝敏
  • 2篇刘斌
  • 1篇沈合春
  • 1篇郑匡
  • 1篇谭显西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中华医学会神...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陕西中医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颅脑外伤后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改变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 通过对大鼠脑损伤后早期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结构的观察,探讨脑外伤早期微循环障碍形成的发生机制.方法 用改良Marmarous法建立大鼠闭合性脑损伤动物模型,伤后1 h、4 h、8 h、12 h、24 h、3 d及7 d分别自损伤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取10只大鼠取脑,5只行免疫组化、5只行荧光定量PCR测定脑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标志物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变化.结果 大鼠脑损伤后TM和vWF在4 h开始表达,24 h达到峰值,7 d恢复正常.假手术对照组各时段TM和vWF的表达水平与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是早期继发性脑损伤形成的重要机制.
马辉钱志远黄胜明王爱东
关键词:脑损伤内皮细胞血栓调节蛋白
额叶皮层外间变性室管膜瘤1例被引量:1
2017年
患者,男,25岁,因左手发作性抽搐半年于2015年5月23日入院。查体:神志清,语言流利。颅神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颅脑核磁共振成像:见右额叶后部长T1加权像:略低信号(图1),T2加权像:略高信号,周围脑组织轻度水肿(图2)。强化扫描见病灶强化明显,较均匀(图3、4)。于2015年5月26日在全麻下行右额顶开颅肿瘤切除。打开硬脑膜:见肿瘤位于硬膜下,生长于局部脑沟。
朱广廷曹伟张海东马辉
关键词:室管膜瘤间变性额叶皮层
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 探讨载瘤动脉闭塞、弹簧圈栓塞以及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的适应证及其疗效.方法 本组6例患者,3例海绵窦段PSA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痿(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2例单纯颈内动脉PSA,1例CCF球囊栓塞后复查显示PSA.球囊闭塞CCF及创伤性颈内动脉PSA 1例,弹簧圈栓塞3例,颈内动脉球囊闭塞2例.根据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选择、临床疗效、随访资料以及文献,分析三种治疗方式的适应证.结果 本组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无脑缺血并发症.术后无鼻出血发生,3例眼球突出回复,1例随访半年视力改善,3例颅内杂音消失,3例瞳孔缩小,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未见PSA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治疗颈内动脉PSA的首选,合并CCF时可行球囊闭塞或载瘤动脉闭塞.对单纯窄颈者予以弹簧圈栓塞,对宽颈的采用支架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而位于颈内动脉岩段可选择带膜支架.
李则群刘斌赵建廷程伟郑匡赵兵谭显西马辉钟鸣
关键词:脑损伤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vWF和TM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目的通过测定大鼠脑损伤后早期脑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标志物: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变化,探讨脑外伤早期微循环障碍形成的发生机制。
马辉刘斌苏春海谢云杰钱志远黄胜明王爱东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MMP-9/TIMP-1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中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在弥漫性脑损伤中表达的影响,探讨bFGF的脑保护机制。
王翀段德义刘斌董会晓苏春海马辉谢云杰宋国红
关键词:脑损伤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胶酶类
rhEPO对大鼠颅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颅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81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颅脑损伤(TBI)组(n=36)和rhEPO治疗组(n=36)。用Marmarou等人的方法制作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分光光度仪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伊文氏蓝(EB)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闭合蛋白-5(claudin-5)、咬合蛋白(occludin)和胞质紧密粘连蛋白-1(ZO-1)的表达。结果伤后3h、24h、3d,与假手术组对比,TBI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明显升高(P<0.05),claudin-5、occludin和ZO-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TBI组对比,rhEPO治疗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显著降低(P<0.05),claudin-5、occludin和ZO-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颅脑损伤早期应用rhEPO,可能通过增加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5、occludin和ZO-1的表达而保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沈合春钱志远黄胜明马辉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替莫唑胺缓释微球治疗人脑胶质瘤被引量:5
2008年
替莫唑胺(TMZ)治疗胶质瘤是近年胶质瘤化疗研究领域的热点,替莫唑胺缓释药物在肿瘤局部应用的疗效研究目前未见文献报告。替莫唑胺缓释微球(P-TMZ)是由聚双碳苯氧丙烷癸二酸(PCPP-SA)包被替莫唑胺而制成。P-TMZ能缓慢释放药物,并能达到有效抑瘤浓度,作用时间长、毒副作用小,较适合作为肿瘤间质内化疗的药物。
周光华董军吴自成马辉陈宝敏黄强杨海龙王国成
关键词:人脑胶质瘤替莫唑胺缓释微球间质内化疗缓释药物
rhEPO对大鼠颅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
背景颅脑损伤是年轻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已有研究显示EPO能保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但这种保护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是血脑屏障通透性调节的基础,EPO保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钱志远黄胜明马辉兰青
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对106例头部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PHI发生于额颞部者占81.1%,出现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者占68.9%,伤后24 h内发现者占96.2%;颅脑损伤后PHI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密切相关。认为PHI最常出现于颅脑损伤后24h内,好发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以额颞部多见,并与患者的年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是否伴有SAH密切相关。
马辉钱志远
关键词: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性损伤
脑外伤后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变化及其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目的: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已成为年轻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继发性脑损伤是颅脑损伤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脑损伤可引起脑微血管改变和微循环障碍...
马辉
关键词:血栓调节蛋白脑血管内皮细胞银杏叶提取物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