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国琦

作品数:89 被引量:2,849H指数:3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9篇天文地球
  • 5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5篇地质
  • 12篇蛇绿岩
  • 12篇绿岩
  • 10篇古生代
  • 9篇岩石
  • 9篇造山带
  • 9篇山带
  • 9篇南天山
  • 8篇岩带
  • 7篇同位素
  • 6篇地质学
  • 6篇锆石
  • 6篇西准噶尔
  • 6篇北部
  • 6篇北缘
  • 6篇成矿
  • 5篇地层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5篇杂岩

机构

  • 89篇北京大学
  • 14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贵州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沈阳地质矿产...
  • 3篇维尔茨堡大学
  • 3篇中国石化集团...
  • 2篇宜昌地质矿产...
  • 2篇武警黄金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天津地质矿产...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黑龙江省地质...
  • 1篇北京离子探针...

作者

  • 89篇何国琦
  • 22篇李茂松
  • 12篇韩宝福
  • 10篇吴泰然
  • 7篇高俊
  • 6篇王学潮
  • 6篇赵磊
  • 6篇于洸
  • 5篇牟保磊
  • 5篇邵济安
  • 4篇陆书宁
  • 4篇许保良
  • 4篇阎国翰
  • 3篇王式洸
  • 3篇任康绪
  • 3篇乔广生
  • 3篇唐克东
  • 3篇郭召杰
  • 3篇徐守礼
  • 3篇熊贤明

传媒

  • 9篇岩石学报
  • 8篇新疆地质
  • 6篇北京大学学报...
  • 5篇地学前缘
  • 4篇中国地质
  • 4篇地质学报
  • 4篇高校地质学报
  • 3篇地质论评
  • 3篇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科学(D...
  • 3篇地质通报
  • 3篇中国地质教育
  • 2篇现代地质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系统工程理论...
  • 2篇矿床地质
  • 2篇中国区域地质
  • 2篇2007中亚...
  • 1篇科学中国人
  • 1篇成都理工学院...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11篇2007
  • 8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7篇2002
  • 6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5篇1998
  • 6篇1997
  • 7篇1996
  • 6篇1995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中元古代晚期花岗岩类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1
2006年
华北板块北缘出露的中元古代晚期花岗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化学上富SiO2和K2O,贫FeO、CaO、MgO和TiO2,A/CNK平均大于1.1,具过铝质花岗岩特征。微量元素Nb、Sr、P、Ti相对亏损,而Rb、K、Ta、Nd相对富集;轻重稀土较强分馏,其(La/Yb)N=6.61~64.31,负铕异常明显,具有碰撞成因S型花岗岩特征。花岗岩呈东西向带状展布,并与北侧白乃庙(白乃庙群)和阜新旧庙(魏家沟岩群)中元古代古岛弧链及开原蛇绿混杂岩带平行,这表明该区中元古代晚期存在一个强烈的俯冲碰撞造山过程,这一碰撞造山事件为华北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的拼合模式提供了最基本的制约条件。
张臣刘树文何国琦黄宝玲
关键词:造山带
准噶尔盆地西缘克拉玛依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的厘定被引量:107
2007年
准噶尔盆地西缘新发现的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带,其形成时代尚未给出确切的结论。本文通过微体古生物研究,确定该蛇绿混杂岩带形成于早古生代。
何国琦刘建波张越迁徐新
关键词:蛇绿混杂岩西准噶尔早古生代
“将古论今”——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历史地质学方法被引量:4
1999年
传统地质学的“将今论古”方法使地质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还将是今后地质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但面对资源、环境、减灾等人类在二十一世纪的主要问题,也是地球科学所面对的问题时,地质学家首先应该改变或者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以地球演化的同一性原理来认识地球,则“将古论今”的方法对解决地球科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历史地质学的方法和视角,研究地质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以及这种过程在今天和明天的演化趋势,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地质科学的主要任务。
吴泰然郭召杰穆治国潘懋蔡永恩何国琦
关键词:历史地质学地球系统环境科学人类生存环境
新疆北天山蛇绿岩的侵位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准噶尔和天山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亚洲洋多个分支的闭合导致了复杂的增生造山,并留下众多的蛇绿岩或蛇绿混杂岩,形成了北疆几条重要的缝合带.前人已经对北疆蛇绿岩做了大量的研究,确定这些蛇绿岩的形成...
韩宝福郭召杰张志诚何国琦张磊陈家富
关键词:蛇绿岩侵位时代造山带地质构造
文献传递
试论中国北方及邻区的上古生界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过渡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描述了它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特征。结合初步的国内、外古生界油气勘探实践的分析,得出了自己的认识。
何国琦
关键词:油气勘探上古生界
王鸿祯教授在北京大学
2007年
王鸿祯先生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在北京大学学习和工作的十几年中,是王鸿祯先生步入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领域并蓄势待发奠基期。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王鸿祯先生在北京大学时期的工作经历及对地质教育和北京大学所作的贡献。
于洸杨光荣何国琦
关键词:地质教育
中国与蒙古之地质被引量:77
2006年
按照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讨论中国和蒙古的演化史。中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可分3大阶段:陆核的聚结(2·8Ga);原地台在吕梁运动中固结和侧向增生(1·8Ga);地台在晋宁运动中固化拼合成华夏超大陆(830Ma)。晋宁运动后,中国和蒙古以离散大陆和洋盆并存为特征,至早古生代末聚合为中国和北蒙古两个古大陆。晚古生代时,斋桑—南蒙古—兴安和乌拉尔—天山两大海域陆续消减,形成了海西期的主缝合带。中国蒙古各地块大致于印支运动末期(210Ma)重新聚合,成为劳亚超大陆,即二叠纪—三叠纪泛大陆北支的一部分。印支期后大阶段的特征是泛大陆裂解和大西洋扩张导致了环太平洋域的出现,这一新的构造型式使中国由南北部之间的差异转变为东西部之间的差异。中国东部,也包含蒙古在内,在中—新生代基本上处于张性构造状态,发育张裂盆地和大陆内部火山活动;而在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的构造发展过程则表现为亲冈瓦纳诸地块陆续向北增生拼贴到古亚洲大陆之上。这个过程最终导致了青藏高原在中新世至第四纪的迅速上隆。
王鸿祯何国琦张世红
关键词:晋宁期印支期劳亚古陆超大陆泛大陆
南天山库勒湖变质岩系的构造变形特征被引量:2
1995年
库勒湖变质岩系以断片形式出现于南天山造山带中,出露宽度约3.5km。主要由层状大理岩、黑云母石英片岩、糜棱岩化大理岩和碳质灰岩组成。黑云母石英片岩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606.3±4.39Ma,薄层碳质岩中产晚元古代的疑源类化右和微古植物碎片,如黑色六面膜片Brocholaminarianigrita等。该套前寒武系发育有4期变形:第1期变形发生于606.3Ma左右,形成矿物的生长线理和片理、大理岩;第2期变形形成于370~335.51Ma,为变质岩系的主变形期,表现为拉伸线理、流劈理及韧性剪切带的形成;第3期变形成生于259Ma左右。以发育开阔褶皱,平卧、翻卷褶皱及拉伸线理的褶皱为特征;第4期变形主要为脆-塑性变形,可能发生于146Ma左右,发育有脆性道冲断层、破劈理和引曳褶皱。这4期变形反映了南天山造山带中的构造演化热事件。
王学潮何国琦高俊李茂松陆书宁
关键词:变质岩系变形期次韧性剪切带
内蒙古商都大石沟花岗岩体锆石SHRIMPU-Pb年龄及其意义被引量:26
2007年
内蒙古商都县大石沟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主要由钾长石(40~60%)、更长石(10~15%)、石英(25~32%)及黑云母(5~7%)组成。主元素SiO_2含量68.25%~69.64%,K_2O含量5.03%~8.03%,K_2O>Na_2O;A/CNK为0.77~1.1,稀土元素分馏较强,REE配分型式具中等铕负异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碰撞花岗岩类似;本文对大石沟黑云母钾长花岗岩进行高精度锆石SHRIMP U-Pb定年研究。其形成时间为342±5Ma,可能代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阶段的岩浆热事件。区域最新研究资料表明,侵入图林凯蛇绿岩带的埃达克岩的年龄为467~429Ma,代表洋壳俯冲的消减时间;390~310Ma花岗岩侵位的SHRIMP U-Pb锆石年龄以及383Ma蓝片岩Ar-Ar年龄代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碰撞事件;390~342Ma和324~310Ma花岗岩可能代表碰撞阶段两期岩浆热事件产物。
张臣刘树文韩宝福何国琦黄宝玲
关键词:SHRIMP锆石年龄
新疆主要造山带地壳发展的五阶段模式及成矿系列被引量:113
1995年
按汉尼克(1981)提出的简单剪切模式,大陆解离是沿一条缓倾斜的拆离带发生移离。随着拆离的发展,上地慢软流圈隆起追随拆离面下降的一侧迁移,而始终处于解离大陆一侧边缘的下方(而不是在拉伸洋盆的中线上)。因此,在有上地幔软流圈隆起对应的陆缘一侧,会产生大量火山—深成岩浆作用(主要是上地幔物质的渗入),称为“岩浆型被动陆缘”(旧称“火山型被动陆缘”);而另一侧,则仅表现为地壳表层的构造破坏和陆源碎屑堆积作用,即经典意义上的大西洋型被动陆缘,称为“非岩浆型被动陆缘”。裂谷一般地可看成是上述解离过程初期阶段的产物。上述过程的几种构造环境下的地壳,都具有厚度减小、地壳渗透性增加、成熟度降低的特点,称为“拉张型过渡壳”。拉张型过渡壳阶段是陆同型造山带地壳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它的标志性建造是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岩浆型被动陆缘)和巨厚陆源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建造(非岩浆型被动陆缘),建造序列由稳定性类型向非稳定性类型演化,地球化学表现出成熟度不断降低的趋势。当基底陆壳拉伸减薄至零时,出现洋壳,洋壳阶段的产物为蛇绿岩建造。当扩张终止,洋盆开始消减,两侧陆缘演化即进入“汇聚型过渡壳阶段”。在汇聚阶段中。
何国琦刘德权李茂松唐延龄周汝洪
关键词:造山带地壳演化洋壳成矿系列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