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国
- 作品数:61 被引量:163H指数:8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早期纪年金铜单尊立佛像类型与分期探讨
- 2020年
- 早期金铜单尊立佛像分为五型:A型,舟形背屏;B型;树叶形背屏,C型,失背屏;D型,舟形背屏+双层台座;E型,树叶形背屏+双层台座。经历了起源、初兴(第一至三期)、鼎盛(第四期)和衰落(第五期至第七期)过程。造像铭文为"像"的数量最多,供养者为下层民众,说明这类造像延续了汉晋以来视佛为神的"佛神模式"的民间信仰传统。
- 何志国
- 关键词:纪年民间信仰
- 南京博物院藏彭山陶座佛像考被引量:2
- 2013年
- 现藏南京博物院的彭山佛像是首见于陶座的佛像,其座并非摇钱树座,过去研究对该佛像的引用和描述错误甚多。其年代应为东汉晚期,而非蜀汉。彭山佛像图像志来源融合了犍陀罗和秣菟罗特征,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日本早期佛像的图像志产生了影响。
- 何志国
- 关键词:东汉晚期
- 论汉魏摇钱树的格套化与商品化
- 摇钱树由树座、树干和枝叶组成,这三部分都有自己的格套,一株摇钱树有相同的格套,不同的摇钱树、甚至相距很远的异地出土的摇钱树也有相同的格套,摇钱树的格套化为它的商品化提供了条件,摇钱树作为私人作坊制作的独特的商品在西南地区...
- 何志国
- 文献传递
- 分铸法:4至5世纪中国青铜佛像的传统制作方法
- 2024年
- 当前学术界对中国早期青铜佛像的研究证实其制作工艺采用分铸法,而非失蜡法,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反。本研究从初次检测的60多件作品中,选取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的两件和旧金山亚洲博物馆中的一件进行重点分析研究。这三件作品的体量有差,其年代在公元338至486年之间。研究发现了分铸法的两种不同的方式:两件小型铜佛在铸造过程中采用了金属垫片支撑外范内的泥芯,而大型铜佛的铸造则采用了泥芯的延伸部分来支撑其在外范内的位置。除铸造工艺以外,本文还探讨青铜佛像的艺术风格与铸造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 何志国张静文(译)
- 关键词:金属垫片
- 织金锦探源被引量:2
- 2007年
- 织金锦是元朝流行于王室贵族的高级纺织品,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制造织金锦的是隋朝。新疆和阿富汗发现的公元1-2世纪的织金织物,证明了汉六朝有关织金锦的文献记载可信,大秦国公元2-4世纪是织金锦和织金罽的产地。织金锦的起源可能与公元前2世纪人们模仿王室贵族的随葬品金缕玉衣有关。
- 何志国
- 我国高师美术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对策,包括:加快推进招生制度的改革,提高生源质量;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效缓解办学资源紧张的局面;深化对师范美术教育的认识,确立正确的办学方向;不断加强管理制度的创新,促进和谐管理等。
- 林芸何志国
- 关键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
- 长江流域汉晋西王母图像到佛像的转变——兼谈汉晋西王母与佛像的功能被引量:4
- 2015年
- 汉晋时期的长江流域,呈现西王母被佛像取代之势:东汉中期开始,上游出现西王母与佛像位置替换;东吴晚期开始,在长江中游地区,从上游而来的龙虎座或双兽座之上的西王母被佛像取代;东吴晚期至西晋时期,龙虎座已经消失,来自上游的天门(双阙)形象与楼阁庭院式建筑一起构成具体的天堂形象,出现在下游的魂瓶之上,佛像进入天门之中。这个过程表现了由东汉不完整的西王母天堂向吴晋佛像逐渐完善的天宫图像的变迁,反映了长江流域民众信仰发展的心路历程。
- 何志国
- 关键词:汉晋西王母佛像天宫
- 安县与城固摇钱树佛像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4
- 2004年
- 四川安县和陕西城固出土的摇钱树枝叶佛像非常相似 ,其像可能出自同一粉本 ;安县佛像保存完整 ,可以补充城固佛像的缺失 ,纠正一些错误描述和结论 ;两者年代均为东汉中期 ,是我国最早的佛像之一。
- 何志国
- 论西南汉魏摇钱树的格套与商品化及其背景——兼谈巴蜀秦汉经商崇富传统
- 2007年
- 摇钱树由树座、树干和枝叶组成,这三部分都有自己的格套,一株摇钱树有相同的格套,不同的摇钱树、甚至相距很远的异地出土的摇钱树也有相同的格套。摇钱树的格套化为它的商品化提供了条件。摇钱树作为私人作坊制作的独特的商品在西南地区流通,与这一地区的经商和崇尚财富的民风民俗密不可分。
- 何志国
- 天门·天宫·兜率天宫——敦煌第275窟弥勒天宫图像的来源被引量:8
- 2016年
- 四川、陕北、河西本土汉晋以西王母为主神的天门图像、长江流域汉晋佛像和犍陀罗弥勒天宫等,促成了敦煌第275窟北凉弥勒天宫图像的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并影响云冈。中土早期弥勒天宫图像的形成是犍陀罗佛像与汉地西王母神灵信仰传统的契合,也是佛教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早期例证。
- 何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