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凡
- 作品数:41 被引量:47H指数:3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 主体与心性——朱熹主体本体论初探
- 如果将人理解为与天相对的另一个本体的话,那么关于人道和人性的理论,便可称之为主体本体论。朱熹在其天理与客观本体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主体本体论,其内容可以从人道、人性、以及心与情等方面加以
- 傅小凡
- 文献传递
- 范仲淹“圣贤”品格的哲学启示与传播价值被引量:2
- 2019年
- 范仲淹深得历代好评,主要原因在于他继承了古圣先贤的道德品质,使人格理想因修身实践得以发扬光大。从内在来看,修身立德以成圣贤的哲学传统,激发出范仲淹志于良医、良相等"圣贤"追求;而正心修身通贤达圣的实践方略,砥砺出范仲淹先忧后乐等"圣贤"品格。从外在来看,由于社会历史认同与大众传播的交互机制,不断巩固了范仲淹"一世之师"的"圣贤"地位,因而王安石、朱元璋、印光大师、毛泽东等人都对其非常推崇。基于此,本文认为探究范仲淹"圣贤"品格的哲学启示与传播意义,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祝涛傅小凡
- 关键词:范仲淹修身圣贤
- 中国近代哲学历史观和认识论的成就与局限被引量:2
- 2002年
- “中国向何处去”是中国近代的中心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既要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又要能够把这种认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因此 ,中国近代哲学的争论集中于历史观与认识论两个领域 ,并且表现出两大领域走向一致的趋势。虽然 ,中国近代哲学自身没有社会实践观 ,因而无法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 ,但其成果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做了理论准备。
- 傅小凡
- 关键词:中国近代哲学历史观认识论
- 儒家政治哲学与社会理想
- <正>有人说政治是"肮脏的游戏",这是对政治的片面理解。"政治"概念包含着不同层次的意义。人们往往将政治活动,政治观点,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不加区别,误解自然产生。笔者在此专门讨论政治哲学问题,它不是某阶级或集团谋取
- 傅小凡
- 文献传递
- 李贽论“道”
- 明代思想家李贽虽然以反对道学而著称于世,但是通过对其文本的全面考察发现,他对"道"范畴的论述却非常丰富。其内容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天道,或客观自然之道,同时又有自然规律的意思;二是社会之道,包括社会平等观和历史发展规律;...
- 傅小凡
- 关键词:真理
- 文献传递
- 明代理学名臣周瑛的科学思想
- 2008年
- 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明代著名理学家周瑛的科学思想的分析:一是周瑛运用"据理而推其说"的论证方法,对前人的科学假说进行批判的继承;二是周瑛根据自己的科学观点,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与解释;三是周瑛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对人体结构进行的具有解剖学意义的描述。
- 傅小凡
- 朱熹《中庸章句》的天道观
- 2012年
- 朱熹《中庸章句》中的天道观是其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领会其天道观的内涵,对于我们理解其理气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等大有裨益。朱熹《中庸章句》中的天道观,我们大致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解读:第一,天道本身的状态,也就是"诚",它大致有三个表现:一、至诚如神,二、恒久不息,三、精纯守一;第二,天人关系的维度,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讨论:其一,天道与圣人之道,在朱熹看来,天道等同于圣人之道;其二,天道与人道,朱熹认为天道规定人道。
- 傅小凡周克浩
- 关键词:天道观
- 现代公民的责任意识
- 2005年
-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一中的三名女生历时11个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当地“六合彩”现状进行剖析,写出了《剖析本地区疯狂的“六合彩”赌博现象》的调查报告。其调查研究成果,得到了厦门市市长的充分肯定。报告在市里获得了“2004年青少年科技教育贡献奖”。
- 傅小凡
- 关键词:现代公民问卷调查赌博现象教育贡献女生
- 在理学与心学之间徘徊——浅析陈淳心性论思想的一大特征被引量:3
- 2007年
- 陈淳是朱子闽学南传的第一人。他从人的本性的角度,辨析了"性"、"命"、"道"、"理"等范畴,回答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他把心中之"理"解释为心的主宰,将"未发"理解为动机,并从天性中寻找道德自觉的依据,这些均继承了理学的传统观点。他将理既释为心的依据,又解释为心对道理的把握,这一矛盾则表现出他在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徘徊。陈淳论证了情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将情与天地阴阳之神联系起来,使得情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这种观点则接近心学。
- 傅小凡
- 关键词:心性论理学
- 《中庸》的人生美学初探被引量:1
- 2013年
- 《中庸》以"诚"、"礼"、"中庸"三个范畴展现了独特的人生美学路径。"诚"体现为一种不断求索的生命精神,又是人生审美的最高理想与境界;"礼"以合理的生活事实及规范的持久性,使个体的审美心态趋于中正平和,是审美发生的理性基础与必要准备。"诚"与"礼"的融合,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亦是由审美自律走向审美超越的过程,体现了"中庸"的审美特点。
- 傅小凡姜家君
- 关键词:《中庸》人生美学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