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瑞华

作品数:25 被引量:445H指数:12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9篇植物
  • 9篇浮游植物
  • 9篇初级生产力
  • 8篇叶绿素A
  • 3篇生态系统
  • 3篇水域
  • 3篇围隔
  • 3篇浮游
  • 2篇电厂
  • 2篇营养化
  • 2篇生产力
  • 2篇生物量
  • 2篇物量
  • 2篇粒级结构
  • 2篇近海
  • 2篇近海域
  • 2篇海区
  • 2篇海洋生态系统
  • 2篇海域
  • 2篇核电

机构

  • 25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青岛海洋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国家海洋局海...

作者

  • 25篇吕瑞华
  • 11篇朱明远
  • 10篇夏滨
  • 8篇李瑞香
  • 7篇陈尚
  • 4篇王宗灵
  • 3篇李宝华
  • 3篇毛兴华
  • 3篇丁德文
  • 2篇张朝晖
  • 2篇丁涛
  • 2篇张经
  • 2篇李洪波
  • 2篇俞建銮
  • 2篇刘素美
  • 2篇肖天
  • 2篇李保华
  • 1篇刘桂梅
  • 1篇李肖娜
  • 1篇王大志

传媒

  • 6篇黄渤海海洋
  • 3篇生态学报
  • 2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技财富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中国科协20...
  • 1篇中国海洋与湖...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5
  • 2篇1993
  • 1篇199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黄海潮汐锋对浮游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3
2004年
2 0 0 1年 5月 16~ 2 3日、6月 10~ 2 4日和 2 0 0 2年 6月 5~ 12日 ,利用“北斗号”船只对南黄海鱼产卵场进行了 3次专项调查。研究了潮汐锋断面叶绿素 a浓度、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分布 ,目的是阐明潮汐锋的存在对浮游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影响。3个航次中的叶绿素 a浓度变化范围分别是 0 .0 6~ 2 .34mg/ m3(2 0 0 1- 0 5 )、0 .0 8~ 0 .9mg/ m3(2 0 0 1- 0 6 )、0 .14~ 3.0 4 mg/ m3(2 0 0 2 - 0 6 )。 3航次的聚球藻 (Synechococcus spp.)蓝细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7.6 2~ 2 2 .0 6 mg C/ m3(2 0 0 1- 0 5 )、8.5 3~2 7.5 2 mg C/ m3(2 0 0 1- 0 6 )、0 .6 9~ 5 5 .90 m g C/ m3(2 0 0 1- 0 6 )。异养细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7.5 6~ 5 1.82 mg C/ m3(2 0 0 1-0 5 )、8.5 4~ 2 4 .77mg C/ m3(2 0 0 1- 0 6 )、3.12~ 10 .0 5 mg C/ m3(2 0 0 2 - 0 6 )。而聚球藻蓝细菌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 (CB:PB)平均值分别为 :5 8% (2 0 0 1- 0 5 )、77% (2 0 0 1- 0 6 )、31% (2 0 0 2 - 0 6 )。结果表明 :南黄海鱼产卵场在春末夏初 (5~ 6月份 ) ,叶绿素 a浓度最大值及次大值主要分布在锋区及其邻近的层化区2 0 m以浅位置 ;聚球藻蓝细菌生物量最大值主要分布于锋区及层化区表层和水体中层 ;
李洪波肖天刘桂梅吕瑞华丁涛
关键词:浮游细菌生物量
胶州湾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及固碳能力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根据2006年3月—2007年2月逐月对胶州湾浮游植物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该海湾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粒级结构特征以及碳流途径,计算了胶州湾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碳量以及其对富营养化物质氮、磷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胶州湾的初级生产力平均为408.8 mgC.m-2d-1,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对总初级生产的贡献率最高(42.14%),小型浮游植物(Microphytoplankton)和微型浮游植物(Nanophytoplankton)贡献率相当(分别为27.81%和30.03%);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超过50%通过微食物环再向高营养级传递并入经典食物链,微食物环在胶州湾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胶州湾海域每年通过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碳量为52 809.1 tC,按照Redfield比值(C∶N∶P=106∶16∶1)每年吸收N和P的量值分别为9 299.7 t和1 287.0 t,浮游植物对大气CO2的吸收及对富营养化物质的净化均具有重要作用。
傅明珠王宗灵李艳李瑞香吕瑞华孙萍夏滨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固碳能力
黄、东海溶解态无机砷的形态及其分布被引量:12
2007年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对2000年10月和2001年5月航次黄、东海的无机砷进行了测定。两个航次中黄、东海总溶解态无机砷(TDIAs)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6~21.6和12.9~23.2 nmol/L,亚砷酸盐(As3+)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2~2.44和0.01~9.52 nmol/L,2000年秋季TDIAs和As3+的含量明显低于2001年春季。长江对黄、东海的影响非常显著,是主要的物质来源之一。黄海溶解态无机砷的平面分布表现为沿岸和东黄海交界处高,黄海中部冷水团区含量较低。东海自长江口向西南琉球群岛沿伸的PN断面中,TDIAs和As3+的分布存在明显的梯度,自长江口向中央海区递减,然后由于受到黑潮水入侵含量又开始升高。东海陆架区As3+的含量、分布受到浮游植物活动的影响,表现出与叶绿素含量存在相关关系。
任景玲李丹丹张经刘素美吕瑞华
关键词:无机砷
东海特定海区河流入海环境负荷及其对海洋生态系影响
朱明远周怀阳王修林张有份陈尚林以安石晓勇李瑞香许卫忆吕瑞华刘子琳高爱国陈建芳李保华朱德弟乔方利
该项目选择长江口外特定海区,针对河流入海环境负荷对海洋生态系影响所进行的水文、沉积、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综合调查与研究,这是我国首次同时应用海上调查、现场围隔实验、室内实验和数值模型“四位一体”的综合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
关键词:
关键词:环境负荷
长城湾夏季初级生产力及其光量子产值被引量:5
1998年
本文报道了1992~1993年南极长城湾及其邻近水域夏季初级生产力的水平、同化系数及其分布特征,并对影响水域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海区的光量子产值和光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长城湾夏季光量子产值的变化范围为1.479×10-2~9.028×10-2mol碳/mol光量子,平均值为4.558×10-2mol碳/mol光量子;浮游植物对光的利用效率为0.796×10-2~1.824×10-2。该海区夏季的光量子产值和光利用效率远高于其他海区。
吕瑞华朱明远夏滨陈皓文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夏季海洋生物
2000年秋季黄、东海典型海区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粒径组成特征被引量:39
2001年
分析了 2 0 0 0年秋季黄、东海几个典型海区的叶绿素 a调查资料 ,结果表明 :在没有温跃层存在的海区 ,叶绿素 a的垂直分布是均匀的 ,昼夜 (2 4 h)变化的幅度也很小 ,且上、下层不同粒径的浮游植物所含叶绿素 a的比例变化也不大。但在明显存在温跃层的海区中 ,叶绿素 a的垂直变化明显 ,昼夜变化的幅度较大 ,且在温跃层的上、下方显示相反的变化规律 ;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 a的比例组成在温跃层上、下方明显不同 ,在温跃层的下方 ,较大粒径 (2~ 2 0μm,>2 0μm)的叶绿素
夏滨吕瑞华孙丕喜
关键词:叶绿素A长江口外秋季海洋浮游植物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调查规范 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
GB/T 12763的本部分规定了海洋生态调查的内容、方法、技术要求和资料处理。 本部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近海、海湾、河口海洋生态调查,大洋生态调查可参照使用。
陈尚李瑞香朱明远王宗灵张朝辉吕瑞华丁德文唐森铭
关键词:海洋学生态学
文献传递
东、黄海沉积物中叶绿素的分析被引量:14
2004年
研究了 2 0 0 0年 1 0月和 2 0 0 1年 5月东、黄海航次所采集的沉积物中叶绿素 a及其降解产物脱镁叶绿酸的含量与分布 ,比较了沉积物样品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培养后的叶绿素 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整个东、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 a的含量是以长江口附近的 E4站含量最高 ,1 0月份为 2 .4 8μg/ g,5月份为 3.0 1μg/ g;对各站位 ,随深度增加叶绿素 a和脱镁叶绿酸的含量呈递减趋势 ,到一定深度含量不再变化 ;个别站位叶绿素 a和脱镁叶绿酸的含量在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过程中产生了小的突跃 ,可能是由于生物扰动和环境变化引起的 ;脱镁叶绿酸作为叶绿素 a的主要降解产物随深度增加成为叶绿素存在的主要形式 ;充空气和氮气培养均能增加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 a的含量 ;比较了 2 0 0 0年 1 0月份沉积物中叶绿素 a与上层水柱中叶绿素 a的相对含量 ,就 5个站位的平均值而言 ,沉积物中的叶绿素占上层水柱中叶绿素的 36 .9% ,而长江口附近的 E4站沉积物中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为 1 1 1 .1 % 。
李肖娜刘素美吕瑞华张经邹立
关键词:海洋沉积叶绿素A
东海、黄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粒级结构及时空分布被引量:52
2006年
黄邦钦刘媛陈纪新王大志洪华生吕瑞华黄凌风林以安魏皓
关键词:浮游植物生物量粒级结构叶绿素A
浮游细菌在黄海冷水团中的分布被引量:24
2006年
采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和分级培养的方法对黄海冷水团水域的浮游细菌分布及其摄食压力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水域聚球(Synechococcusspp.)蓝细菌生物量的变化是0.78~33.49mgCm3(平均为6.26mgCm3,n=197),最高值是最低值的40多倍;异养细菌生物量的变化是1.58~21.25mgCm3(平均为5.79mgCm3,n=197),最高值是最低值的13倍。在垂直方向上聚球蓝细菌生物量表现为中层>表层>底层,异样细菌生物量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聚球蓝细菌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CBPB)为2%~99%(平均为42.5%),而异养细菌生物量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比值为0.05~6.37(平均为0.85)。在浮游细菌的昼夜变化中,聚球蓝细菌的最高值是最低值的8.8倍,异养细菌最高值是最低值的2.8倍,但二者的昼夜变化规律不明显。浮游细菌的分布与水温和盐度变化基本一致,且浮游细菌生物量最低值出现在冷水团水域。另外在冷水团区域聚球蓝细菌的主要摄食者是小型浮游动物(Microzooplankton,20~200μm),摄食率约为0.20~0.42d。
李洪波肖天丁涛吕瑞华
关键词:黄海冷水团异养细菌小型浮游动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