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友梅
- 作品数:30 被引量:94H指数:5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治疗时机探讨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化疗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时机,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体温<38.5℃25例作为A组,给予亚胺培南治疗,患者发热改善后给予降阶梯式抗菌药物治疗;体温≥38.5℃20例作为B组,给予亚胺培南治疗,肺部CT提示肺部炎性病变无变化甚至加重,立即给予患者伏立康唑治疗;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肺部IFI的发生率为72.00%;治疗抗感染有效率A组为20.00%、B组为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L患者化疗后出现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其发病率较高,临床治疗应考虑早期给予经验性抗真菌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吴隼字友梅杨满黄琰贺立山
-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
- miR-143调控PAN3蛋白的表达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miR-143调控PAN3蛋白的表达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运用q PCR实验检测miR-143在正常骨髓组织和淋巴瘤血液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检测在不同种类的细胞株中miR-143的表达水平;q PCR检测miR-143对PAN3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43和PAN3之间的相互关系;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iR-143表达对B细胞淋巴瘤E6-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和正常骨髓组织相比,miR-143在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明显下调;选取miR-143表达水平较低的E6-1细胞株;双荧光素酶实验表明miR-143可以下调PAN3的表达水平,直接影响PAN3的表达活性;过表达miR-143后,E6-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受到抑制,抑制E6-1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结论:miR-143可以通过调控PAN3的表达,从而调节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行为。
- 杨满吴隼张灵秀黄琰字友梅张媛
- 关键词:MIR-143淋巴瘤TRANSWELL
- 双氢青蒿素诱导外周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考察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诱导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凋亡,并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1~30μg/ml DHA对Hut-78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Hochest 33258染色技术在共聚集显微镜下观察DHA对Hut-78细胞核形态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DHA对Hut-78细胞凋亡的影响,10 mmol/L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细胞1 h,观察ROS在DHA引起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中的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在Hut-78细胞凋亡过程中ROS对DHA引起的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结果:DHA呈浓度依赖性抑制Hut-78细胞的增殖,并引起细胞核固缩,形成凋亡小体。5、10、20μg/ml DHA引起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1±2.8)%、(43.6±3.1)%、(68.9±2.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0μg/ml DHA处理导致Hut-78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59.4±2.6)%,而经ROS抑制剂NAC预处理之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38.4±2.1)%。DHA能够引起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而NAC的预处理能够明显地抑制这一过程,统计结果进一步证明这一点。结论:DHA能够抑制外周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DHA促进ROS依赖的细胞色素C释放有关。
- 黄琰吴隼张媛字友梅杨满郭燕张灵秀王莉华
- 关键词:双氢青蒿素外周T细胞淋巴瘤细胞凋亡活性氧细胞色素C
- 全口服IBiR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评价全口服IBiRD(伊沙佐米+克拉霉素+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对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01月0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我院接受IBiRD方案化疗的28例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2周期后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并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治疗2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临床获益率78.6%,客观缓解率50.0%,其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14.3%,部分缓解率35.7%,微小缓解率28.6%,不良反应轻微,主要为乏力、纳差、腹泻和血液学毒性。结论:全口服IBiRD方案是一种全有效的口服治疗复发难治性骨髓瘤的方案,且不良反应轻微。
- 王秀峰李婷字友梅刘宪凯杨满吕国庆吴隼黄琰
- 关键词:IRD克拉霉素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03年10月-2011年10月接受诊断和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16例,诊断依据参考《医院感染管理学》,有72例患者使用长春新碱、阿霉素和地塞米松进行化疗为VAD组;另外44例患者使用硼替佐米、爱克兰和地塞米松进行化疗为VMP组,分析两组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多发生于呼吸道和消化道,其发生率分别为52.83%和35.85%;≥60岁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53.85%,<60岁患者为3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P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平均感染时间为61.11%及(11.2±2.3)d,均明显短于VAD组的34.09%及(6.0±1.1)d(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多发于呼吸道与消化道,年龄对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影响,VMP化疗方案比VAD方案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低。
- 吴隼马栋杨满字友梅黄琰贺立山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医院感染
- Alpha-熊果苷激活凋亡信号通路对人急性T细胞白血病细胞TIB-152异常增殖的调节作用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alpha-熊果苷对人急性T细胞白血病细胞TIB-15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TIB-152细胞分为4组:TIB-152 (对照组); alpha-熊果苷(10、20、50μmol/L)组。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检测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蛋白X(Bax),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表达。结果:低浓度(<50μmol/L)的alpha-熊果苷对TIB-152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高浓度(>50μmol/L)的alpha-熊果苷会对TIB-152产生细胞毒性。50μmol/L的alpha-熊果苷组细胞增殖倍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与对照组相比,50μmol/L的alpha-熊果苷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 01)。而且,50μmol/L的alpha-熊果苷组Bax/Bcl-2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同时,50μmol/L的alpha-熊果苷组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表达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结论:Alpha-熊果苷可激活凋亡信号通路抑制人急性T细胞白血病细胞TIB-152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 字友梅黄琰郭燕张媛王莉华吕国庆吴隼
- 关键词:白血病增殖凋亡
- 小剂量HAG联合地西他滨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免疫功能观察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究小剂量HAG联合地西他滨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患者免疫功能。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小剂量HAG联合地西他滨治疗,对照组采用CAG方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CD8+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HAG联合地西他滨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可明显增强临床疗效,有效调节患者免疫功能,且未增加毒副反应。
- 字友梅王莉华张媛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HAG方案CAG方案地西他滨
- 河南豫北地区196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河南豫北地区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96例河南豫北地区初诊AM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75例)、青年组(<60岁,121例)。比较2组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骨髓原细胞比例,FAB分型结果。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ML患者的43种融合基因,比较观察2组融合基因表达差异;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2组患者5种常见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比较观察2组患者基因突变的差异。结果老年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水平均较青年组患者显著下降(P均<0.05);2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AB分型显示老年组患者以M2型为主,青年组患者以M3型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各种融合基因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96例患者5种基因突变总检出率为37.2%。老年组患者脱氧核糖核酸甲基转移酶3A(DNMT3A)突变发生率高于青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核仁磷酸蛋白1、CCAAT/增强结合蛋白A、C-KIT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患者发生2种及以上基因突变的比例高于青年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和青年初诊AM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与青年患者比较,老年患者外周血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目、血小板水平较低,DNMT3A突变率较高,且易出现多基因突变。
- 杨翠李敬东字友梅高攀科韩效林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年龄基因突变
- 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阿米卡星治疗白血病感染患者的疗效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阿米卡星在治疗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中的疗效,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治疗,观察组给予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后临床有效率80.43%,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后临床有效率82.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发生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较为常见,两组感染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60岁或<60岁)、白血病治疗后缓解指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或无效)、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10d或<10d)与疾病预后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与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临床有效率相当,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吴隼黄琰杨满字友梅马栋贺立山
- 关键词:头孢吡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临床疗效
- 白血病患者应用PICC的护理维护及并发症
- PICC是经外周静脉植人中心静脉插管,导管置人肘前的外周静脉,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导管顶端最终停留在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其目的是提供一个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减少化疗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为治疗...
- 武斌字友梅侯予项
- 关键词:白血病PICC置管临床护理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