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小说《弟兄》中梦的解析及创作心理探源
- 2022年
- 短篇小说《弟兄》,创作于"兄弟失和"两年之后,是鲁迅创作中比较独特的一个作品,带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它颇富深意地撷取了鲁迅与周作人早年生活的一个片段。小说在张沛君与张靖甫"兄弟怡怡"的场景中插入张沛君一个突兀的梦,形成阅读障碍、传递"别样"思想。以这个梦为切入点,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相关理论阐释其内涵,并经由对文本内外生成背景的分析,挖掘这篇有着极为复杂创作因素的小说背后隐秘的创作心理,揭示其在鲁迅创作及人生中的特殊意义。
- 宋来莹
- 关键词:《弟兄》精神分析学
- 死亡阴影笼罩下的倔强追寻——论近期路也的文学创作
- 2014年
- 死亡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正如与生命如影随形的死神一样,死亡这个主题就一直等在文艺创作的道路上,等待着文学以及艺术创作者前行的步伐。作为一个现代诗人,思考"死亡"主题、表现"死亡"主题,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诗人对"死亡"思考的深度,就决定了其诗歌的深度。在当代诗人中,
- 宋来莹
- 关键词:当代诗人现代诗人文学创作艺术创作者复制粘贴风雅颂
-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浅评格非的《人面桃花》
- 2006年
- 2004年出版的《人面桃花》这部小说保持了格非一贯的神秘感、思想性,体现在“人面桃花”在小说中的独特涵义、浓重的心理描写、对于革命旗帜下理想与欲望的揭示以及梦醒后的醒悟诸方面。
- 宋来莹
- 关键词:乌托邦人面桃花梦境
-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
- 2009年
-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不仅是她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在当代文坛中同样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部小说堪称书写上海近几十年历史的"史诗性文本",作品以王琦瑶这样一个弄堂女人非同寻常的一生来表现女人和城市、女人和历史、女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的纷繁复杂的主题意蕴。文章即从文本分析入手重点解读作品所蕴含的这四大主题。
- 宋来莹
- 关键词:长恨歌主题内涵女人
- 葡萄园里的“童话王国”——析张炜长篇小说《我的田园》
- 2011年
- 从80年代走过来的诗人作家张炜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精神,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建造着他的"童话王国"。小说《我的田园》中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乌托邦——这是一个由理想主义知识分子、流浪汉和乡村劳动者组成的大家庭——具有着张炜式"理想国"的普遍特点:主人公普遍具有的"大地情结";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温馨的童年记忆及主人公对理想国的宏伟蓝图。然而,由于主人公"漂泊——栖居——再漂泊"的命运轨迹,这个美丽的"童话王国"最终难以逃离毁灭的结局。主人公带着流浪的天性依旧行走于荒野。
- 宋来莹
- 关键词:童话王国童年记忆
- 莫言和他的文学世界被引量:2
- 2013年
-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百年中国文坛的大事、喜事,犹如重型炸弹投放到被世俗气息窒息得略显沉寂的文坛,社会各界给予广泛而深切的关注。人们怀着各种心情议论着,交流着,祝贺着,激动着。在我们看来,祝贺莫言获奖最好的方式便是对其创作进行研究,将其成功和独到的地方昭示于世,让更多的读者欣赏。在莫言获奖的次日,我们文学院便组织部分师生召开座谈会,畅谈莫言获奖感言,分享获奖喜悦,交流阅读体会。近期,我们又组织了这期笔谈。或者宏观把握,或者个案分析,或者现象扫描,或者意义阐释,或者探奇览胜,或者洞察深幽,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莫言的文学世界做了认真解读,彰显了莫言文学世界艺术魅力的某些方面,为推动深入研究聊尽绵薄之力。
- 石兴泽刘东方刘兰春刘广涛卢军张厚刚杨春忠宋来莹石小寒隋清娥张婧磊
- 关键词:文学世界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世界文学轰动效应
- 漫山遍野的“红高粱”--莫言小说世界里的女性形象分析
- 2013年
- 似乎用任何一种西方现代女性主义理论都难以描摹莫言小说世界里的女人们,她们就是这位生长于中国北方乡村的男性作家随手播撒在地头田间的高粱种子,一遇春风雨露,就泼泼刺刺随随便便地疯长起来,长成了高密东北乡的那片望不到边的红高粱——挺直的腰杆、鲜红的脸膛。
- 宋来莹
- 关键词:女性主义理论小说世界男性作家高粱
- 双脚在大地上行走 灵魂在月亮里居住——从《平芜尽处》论弓车的创作姿态
- 2012年
- 近些年,诗人弓车用他轻盈洒脱、典雅隽永的文字在一首首诗篇中构筑一个世俗之上文明之外的"灵魂居所"——这里与草木为邻、风雪为伴;这里有奶奶的纺车、童年的桑树;这里有陶渊明的足迹、李清照的忧伤。唯独没有城市的喧嚣和人际的倾轧。我们看到了一个渐行渐远的身影。诗人本人称之为"退"。"《走出伊甸》,《走过田野》。
- 宋来莹
- 关键词:渐行渐远现代文明《归去来兮辞》中国古代文人
- 世纪之交“另类”女性小说价值研究
- 2018年
- 世纪之交中国"另类"女性小说蕴含丰富而复杂的青春、性别与时代内涵,其中的"另类"女性"叛逆"形象是当时文坛的聚光点和争议点所在。这一文学现象在新世纪现阶段看来具有重新估量的价值,通过对其文本呈现、资源特征的总结和它们与"五四"及以后青春文学的比较,可以发掘出它们对于中国青年亚文化的文学建构及二十世纪青春文学史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 宋来莹
-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