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爽
-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脂肪干细胞修复放射性肠上皮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评价人源脂肪干细胞对放射性肠上皮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共4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从中选取34只给予腹部15GyX射线照射。造模结束后,取17只立即给予P6代人源脂肪干细胞腹腔注射治疗,移植的细胞数目为5×106/只;17只仅腹腔照射的大鼠作为对照;剩余6只大鼠作为健康对照组。于照后10d,各组中抽签方法随机选取3只大鼠,并将其处死。取肠管进行HE染色、末端标记法(TUNEL)原位凋亡检测、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Bmil免疫组化染色;提取组织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受照肠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上皮细胞标记E-cadherin,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的表达量。分析各组大鼠的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结果与单纯照射组相比,人源脂肪干细胞(ADSC)可促进受照肠上皮细胞的增殖(t:18.30,P〈0.05),抑制上皮细胞凋亡(t=-32.48,P〈0.05),延长大鼠的生存时间(t=5.99,P〈0.05),提高生存率。结论人源脂肪干细胞对大鼠放射性肠上皮损伤具有修复作用。
- 常鹏宇姜新曲超罗景华蒋鑫萍董丽华崔爽曲雅勤
-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
- 肠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 2015年
- 哺乳动物的肠上皮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据统计,哺乳动物肠上皮完全更新一次的时间约为96~120h[1]。肠上皮的快速更新主要依赖于隐窝中肠十细胞(ISC)的不断增殖与定向分化。以小肠为例,ISC细胞首先经过有丝分裂产生其子代细胞,即Transit-amplifying祖细胞(TA祖细胞)。后者通过4-5次增殖后最终分化为构成小肠上皮的4种成熟细胞,包括吸收细胞、内分泌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1]。
- 常鹏宇崔爽董丽华
- 关键词:小肠上皮自我更新能力哺乳动物定向分化内分泌细胞有丝分裂
- 脂肪干细胞治疗放射性肠炎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评价脂肪干细胞对放射性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共52只.随机数字表法选取46只给予全腹15 Gy X射线照射制作放射性肠炎动物模型.造模结束后2h,随机数字表法从受照大鼠中选取23只受照大鼠给予P6代青年女性脂肪干细胞腹腔注射治疗(Ad-MSC治疗组);取另23只受照大鼠给予双磷酸盐缓冲液(PBS)腹腔注射治疗(PBS溶剂对照组);剩余6只未照射大鼠作为健康对照组.造模后首个10d内,分次抽取受照大鼠外周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0(IL-10)的含量;分离受照大鼠胸腺细胞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Foxp(3)阳性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含量;获取受照小肠组织,HE染色分析炎症细胞浸润程度,Masson三色染色分析胶原成分的沉积程度,髓系过氧化物酶(MPO)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浸润的炎症细胞类型.Kaplan-Meier方法对受照大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在照射后30 d内,与PBS腹腔注射治疗的大鼠相比,接受脂肪干细胞治疗的大鼠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t=4.53,P <0.05).另外,脂肪干细胞能够上调受照大鼠外周血中IL-10的含量(7 d:t=13.93,P<0.05);上调外周血(3.5 d:t =7.72,7 d:t =11.11,10 d:t=6.99,P<0.05)和胸腺(7 d:t =16.17,10 d:t=12.12,P<0.05) CD4/CD25/Foxp(3)阳性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进而减轻炎症细胞在受照小肠中的浸润及胶原的沉积.结论 脂肪干细胞对放射性肠炎具有治疗作用.
- 常鹏宇崔爽罗景华曲超姜新曲雅勤董丽华
-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放射性肠炎细胞治疗
- 脂肪干细胞修复辐射诱导的肠血管损伤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评价人源脂肪干细胞对辐射诱导的肠血管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共34只,给予全腹部15 Gy X射线照射。造模后,取其中17只给予P6代人源脂肪干细胞腹腔注射治疗( Ad-MSC治疗组);另17只大鼠给予双磷酸盐缓冲液( PBS)腹腔注射治疗( PBS溶剂对照组)。照射后第10天,流式细胞分析绒毛内CD31阳性内皮细胞的数量,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血管结构的连续性;并提取受照小肠组织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受照组织内基质细胞起源因子-1(SDF-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lk-1)的表达量。检测Ad-MSC治疗组的受损小肠内新生的内皮细胞来源。结果与PBS溶剂对照组相比,Ad-MSC能够显著增加受损组织内CD31阳性内皮细胞数量(t=12.15,P<0.05),提高受损组织内的血管密度(20 d:t=10.33,P<0.05;30 d:t=32.85,P<0.05),上调血管生成基因VEGF、bFGF、Flk-1以及SDF-1的表达量(t=10.34、11.25、6.73、6.73,P<0.05)。维持受损部位小肠绒毛内的血管完整,并促进CD31阳性造血干/祖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加速受损部位血管的新生。结论人源脂肪干细胞通过发挥促血管新生的作用来修复辐射诱导的肠血管损伤。
- 常鹏宇崔爽姜新曲超蒋鑫萍罗景华曲雅勤董丽华
-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血管
- 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放射性肠损伤的机制探讨被引量:7
- 2013年
- 放射性肠损伤在临床上常见。然而,针对放射性肠损伤的治疗手段有限。随着组织工程研究不断进展,现已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射性肠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其中以脐带、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研究居多。这些研究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受损肠上皮细胞的再生,维持受照上皮的完整性。不过,这些研究关于间充质干细胞的修复作用机制报道甚少。另外,内皮细胞损伤及炎症也是影响放射性肠损伤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重要因素”。
- 常鹏宇崔爽曲雅勤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修复肠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损伤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