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永旭
- 作品数:600 被引量:1,923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性腺发育和生化组成的比较被引量:17
- 2015年
-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日本绒螯蟹(E.japonica)及其杂交种成蟹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及其常规生化成分,结果显示:(1)中华绒螯蟹的精巢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但其肝胰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卵巢指数也显著高于日本绒螯蟹和杂交蟹,而杂交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2)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杂交种精巢中水分、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最低,日本绒螯蟹精巢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杂交种肝胰腺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最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3)日本绒螯蟹卵巢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日本绒螯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最高,但脂肪含量最低,杂交种肝胰腺中脂肪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最高,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水分含量最低,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高。整体上,中华绒螯蟹具有早熟特性,不同种群绒螯蟹性腺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可能与其发育阶段有关,杂交蟹肝胰腺中脂肪含量较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较低。
- 吴旭干龙晓文刘乃更何杰王武成永旭
- 关键词:性腺发育生化组成
- 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草鱼生长及其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0
- 1995年
- 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草鱼生长及其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成永旭,王联合,陈居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453200)脂肪在鱼类营养中除作为能源物质外,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亦有重要影响,因此,饲料中脂肪含量或脂肪质量都可能影响鱼的生长。本试验在饲料中...
- 成永旭王联合陈居明
- 关键词:草鱼饲料脂肪源肌肉肝脏
- 日本新糠虾胚胎发育及母体大小与幼体关系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胚胎发育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日本新糠虾母体体长与新孵幼体个数及新孵幼体体长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日本新糠虾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在育卵囊内完成,约需要8d(176—188h)。其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细分为7个时期。以胚胎脱膜和蜕皮情况将胚胎发育划分:卵期、无眼幼体期和有眼幼体期3阶段,其中卵期阶段包括:受精卵期、囊胚期、原肠期和前无节幼体期;无眼幼体期阶段包括:无节幼体期和后无节幼体期;有眼幼体期阶段即为眼柄期。卵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21.2%(40h);无眼幼体期是胚胎发育的主要时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48.9%(92h),其中肠、触角的分叉、心跳、眼点色素、腹部分节等都发生在此期;有眼幼体期约占整个胚胎发育时期的27.6%(52h)。日本新糠虾母体体长与新孵幼体个数和新孵幼体体长间均有明显的正相关。这些结果不仅为丰富糠虾基础生物学内容提供理论资料,而且还可为糠虾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 王小艳杨筱珍王金锋吴旭干赵柳兰成永旭
- 关键词:日本新糠虾胚胎发育
- 长江和闽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及其胚胎生化组成的比较被引量:4
- 2020年
- 系统比较了长江和闽江水系野生河蟹(以下分别简称长江组和闽江组)的生殖性能、胚胎色泽及其生化组成,结果显示:(1)长江和闽江水系野生河蟹的抱卵量、生殖力、生殖指数、单卵湿质量和干质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长江组亲本所产胚胎的卵径显著高于闽江组(P<0.05);(2)两组冻干胚胎的亮度(L*)、红度(a*)、黄度(b*)和色差(dE*)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长江组和闽江组胚胎中的总类胡萝卜素湿质量含量分别为0.44和0.47 mg/g,两者也无显著差异;(3)两组胚胎中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接近(P>0.05),两者胚胎中C16∶0、C18∶0、C16∶1n7、C18∶1n9、C18∶1n7、C18∶2n6、C20∶4n6、C20∶5n3和C22∶6n3为主要脂肪酸种类,含量均在4%以上,其中长江组胚胎中的C18∶2n6百分比含量显著高于闽江组。综上,闽江水系野生河蟹的生殖性能及其胚胎中的生化组成与长江水系野生河蟹接近,需要进一步研究闽江水系河蟹的养殖性能,为闽江水系河蟹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 孙秋凤姜晓东徐建峰李清清成永旭吴旭干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生化组成
- pH和菲协同效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
- 2023年
- 为探究酸化以及环境污染物菲(Phenanthrene,PHE)协同效应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影响,开展了不同pH(5.5、6.5、7.8)和PHE质量浓度(0、50μg·L^(−1))对中华绒螯蟹[(15.0±2.3)g]的联合暴露实验(为期14 d)。结果发现:1)中华绒螯蟹在pH 5.5×PHE 50的协同处理下,肝胰腺和鳃组织出现严重病理损伤,肝胰腺小管形状改变,肝管细胞萎缩出现大量空泡,鳃轴肿大,鳃丝角质层表皮破损,局部基膜破裂;而pH 6.5×PHE 50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鳃组织的损伤并不显著。2)PHE处理引起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糖原(Gly)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降低,表明PHE会导致中华绒螯蟹能量代谢水平下降;相较于对照组,pH 5.5×PHE 50对甘油三酯(TG)、Gly、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LDL-C浓度均有抑制效果,而pH 6.5×PHE 50使得中华绒螯蟹TG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多环芳烃受体(ahr)、芳香烃受体核转位因子(arnt)和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基因的表达量均随pH的降低而升高,并在pH 5.5时达到最高。以上结果表明,酸化和PHE的联合作用改变了中华绒螯蟹的能量代谢,其中pH 5.5时显著加剧了PHE对其肝胰腺组织结构的毒性作用以及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 杨志刚江青青房余程陈阿琴成永旭王爱民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酸化能量代谢
- 养殖密度、断食时长和优势等级对克氏原螯虾摄食行为的影响
- 2024年
- 为深入理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摄食行为受养殖条件影响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围绕养殖密度、断食时长以及群体内个体优势等级3个关键因素,通过对比实验探讨养殖条件关键影响因素如何协同作用,进而优化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密度及投喂频次。研究选取初始体重为(9.53±1.45)g、雌雄比例相同的克氏原螯虾,围绕3个关键因素,对克氏原螯虾的摄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同等规格雄虾比雌虾的优势等级更高,易成为优势虾,优势虾确立等级行为优先于摄食行为,从属虾一般先于优势虾摄食,且摄食时长显著高于优势虾(P<0.05);(2)投喂饲料会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因争食引起的打斗次数(P<0.001),饲料消耗率和饲料吸引力随密度和断食时长的增加而增加;(3)随着养殖密度增加和断食时间的延长,克氏原螯虾的摄食时长、饲料吸引力以及消耗率都显著增高;打斗次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同等条件下优势虾血淋巴中的乳酸含量低于从属虾,反映了个体优势等级在代谢能量分配上的差异。综上,本研究揭示了密度、投喂及优势等级对克氏原螯虾摄食行为的影响,结果对优化克氏原螯虾的养殖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孙梦芹穆红城徐旭周文宗成永旭李嘉尧
-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摄食行为断食
- 河蟹成蟹养殖池塘同池异位混养小龙虾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蟹成蟹养殖池塘同池异位混养小龙虾的方法,混养方法的步骤包括池塘的设计、扣蟹苗种放养、龙虾苗种放养和捕捞、小龙虾密度控制、投喂管理、日常管理以及河蟹捕捞上市;本发明的关键为池塘设计、克氏原螯虾苗种密度控制...
- 吴旭干常国亮成永旭王海宁葛永春
- 蜕壳前后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脂肪酸组成变化
- 用Folch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前后肝胰腺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结果表明:蜕壳后肝胰腺指数和肝脂含量下降了1.90%,1.58%;∑SFA,∑MUFA 蜕壳后与蜕壳前相比都有所下降,而∑HUFA却上升了1.53%....
- 张文军贺诗水成永旭陈再忠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脂肪酸蜕壳
- 文献传递
- 中华绒螯蟹Smad3(EsSmad3)的cDNA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特征
- 2018年
- 为了研究Smad基因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前后肌肉生长过程中的功能,应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编码中华绒螯蟹Smad3(命名为Es Smad3)的cDNA全长序列2021 bp,包括36 bp的5′非翻译区(5′-UTR)、656 bp的3′非翻译区(3′-UTR)和编码442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蛋白质结构域分析显示EsSmad3含有MH1和MH2两个特征性保守结构域。多序列比对显示,EsSmad3与人、斑马鱼、黑腹果蝇中的同源蛋白序列一致性分别为0.679、0.691、0.619。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EsSmad3在性成熟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及幼体不同蜕壳时期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中转录水平上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Es Smad3在性成熟个体的肝胰腺、眼柄、表皮、卵巢、精巢、心脏、螯足、鳃、三角膜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眼柄和精巢中表达量较高,心脏和肝胰腺中表达量最低。在幼体不同蜕壳时期的不同部位的肌肉中,Es Smad3表达量变化不同:步行足肌肉组织中EsSmad3 mRNA表达在蜕壳间期高于蜕壳前D_(3–4)期和蜕壳后A^B期,但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螯足肌肉在蜕壳前晚期D_(3–4)期急剧下调(P<0.05),蜕壳后A^B期开始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直至蜕皮间期C期。腹部肌肉组织中EsSmad3m RNA水平在蜕皮间期C期显著高于蜕壳后A^B期,这种上调一直持续到蜕壳前晚前期D_(3–4)。上述结果表明,Es Smad3在中华绒螯蟹蜕壳过程中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与蜕皮周期密切相关,推测Es Smad3参与了中华绒螯蟹蜕壳诱导的肌肉萎缩、生长及重建过程。
- 田志环焦传珍成永旭
- 关键词:SMAD3基因肌肉生长蜕壳中华绒螯蟹
- 中华绒螯蟹微卫星多重PCR体系的建立及其亲子鉴定应用被引量:5
- 2018年
- 利用自主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进行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构建,最终成功建立4组多重体系,每组体系包含4个微卫星位点,并成功应用于3个家系的亲子鉴定中。结果显示:(1)本研究筛选的16个微卫星标记,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820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16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927,具有丰富的多态性;(2)运用Cervus 3.0软件对已知系谱信息的3个中华绒螯蟹家系共95个子代个体进行亲子鉴定分析,结果显示,选用任意两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时,累积实际正确鉴定率均超过94.74%;使用任意三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时,累积实际正确鉴定率均大于98.95%;使用四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时,累积实际正确鉴定率达到100%。并且当选用组合1、2和组合3,或者选用组合1、3和组合4时,对3个家系的累积正确鉴定率达到了100%,因此选用这些组合不但可以获得准确的系谱信息,还能减少工作量,降低成本。本研究构建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能为中华绒螯蟹的种群选育和家系管理提供便捷、高效的途径。
- 肖起珍刘青李清清郑海地吴旭干成永旭
-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微卫星多重PCR亲子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