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扈桂让

作品数:40 被引量:110H指数:5
供职机构:山西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6篇地震
  • 7篇断层
  • 5篇第四纪
  • 5篇勘探
  • 4篇地貌
  • 4篇地震勘探
  • 4篇地质
  • 4篇晚第四纪
  • 4篇活动性
  • 3篇地震危险
  • 3篇地震危险性
  • 3篇东段
  • 3篇浅层
  • 3篇浅层地震
  • 3篇浅层地震勘探
  • 3篇裂缝
  • 3篇活动断层
  • 3篇感器
  • 3篇传感
  • 3篇传感器

机构

  • 37篇山西省地震局
  • 21篇太原大陆裂谷...
  • 5篇中国地震局
  • 5篇山西省地质环...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应急管理部国...

作者

  • 40篇扈桂让
  • 22篇闫小兵
  • 13篇曾金艳
  • 11篇李自红
  • 7篇郭瑾
  • 6篇赵晋泉
  • 4篇刘艳春
  • 4篇任瑞国
  • 3篇张丽
  • 3篇史双双
  • 2篇陈文
  • 1篇姚瑞
  • 1篇范雪芳
  • 1篇贾海玉
  • 1篇宋志英
  • 1篇李丽
  • 1篇李奋勇
  • 1篇梁姗姗
  • 1篇刘素珍
  • 1篇李斌

传媒

  • 10篇山西地震
  • 4篇地震地质
  • 3篇山西建筑
  • 3篇地震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地震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科技通报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地质通报
  • 1篇工程地球物理...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地壳构造与地...

年份

  • 2篇2024
  • 6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数值模拟在地震小区划滑坡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2015年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特别是在地震小区划工作中,对地震滑坡的评价通常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因此,对其影响范围未给出定量的评价结果。本文以吕梁新城地震小区划滑坡评价为例,通过对该区的地质条件、地貌特征的研究,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剖面,选取地震力、内聚力、摩擦角作为影响因子,采用离散单元法(DEM)对潜在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可能失稳的滑坡体潜在滑动的影响范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已知滑坡与潜在滑坡剖面结构特征的类比,对整个研究区内滑坡体的影响范围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吕梁新城的规划提供依据,也可为同类工程中地震滑坡灾害的定量评价提供参考。
曾金艳陈文扈桂让庄明芳
关键词:地震小区划滑坡
黄河壶口逆源速率及其与韩城断裂的关系被引量:5
2016年
在查阅黄河壶口位置的史料记载的基础上,对黄河壶口沿线进行了野外调查,最终确定了黄河壶口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位置,据此计算黄河壶口在不同时期的逆源侵蚀速率:夏朝至唐朝为1.66m/a,唐朝至元朝为1.01m/a,元朝至明朝为0.97m/a,明朝至民国为1.28m/a,民国至现今为0.6m/a。考虑到黄河沿线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综合给出史料记载以来(先秦到现今)黄河壶口的逆源侵蚀的平均速率为1.51m/a。根据对韩城断裂邵家岭探槽和禹门口黄河阶地的研究,韩城断裂在晚更新世早、中期发生过多次强烈活动,累计断距为20.1m,上述断裂活动在黄河禹门口附近形成高20余m的陡坎(裂点),现今的黄河壶口可能是该裂点经过4~5万a的逆源侵蚀到达目前的位置。
闫小兵李自红赵晋泉扈桂让郭瑾
一种安全可靠的高层楼房地震逃生装置
一种安全可靠的高层楼房地震逃生装置,包括方块,方块顶面中部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中连接粗绳,方块左侧面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中设置摩擦板,摩擦板外侧有弧形板,摩擦板开设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中连接尖钉,弧形板外侧有竖板,弧形板前...
曾金艳扈桂让闫小兵
文献传递
山西北部某场地活动断裂探测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以山西北部某施工场地为例,应用地质雷达对其进行活动断层探测,在此基础上,应用探槽开挖方式对其验证。实践表明:地质雷达配合探槽验证是第四系覆盖区活动断层的有效方式。
扈桂让
关键词:活动断层探槽
断层气土壤气氡、氢气流动观测方法探讨
范雪芳扈桂让刘国俊
韩城断裂北东段晚更新世以来最新活动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韩城断裂是汾渭断陷带临汾盆地WS边界的一条控制性断裂,据最新的野外调查研究结果将该断裂分为3段,其中NE段活动性最强,形成的构造地貌也最为显著。本文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基础上,在NE段选取4个地点进行了探槽开挖和年代样品测试,并对揭示的古地震事件进行了分析探讨,综合各个探槽及典型地质剖面古地震事件分析结果认为,韩城断裂NE段最新的活动时代为距今6~8ka。
扈桂让李自红闫小兵赵晋泉郭瑾曾金艳
关键词:探槽古地震
综合探测方法在太原盆地东山山前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东山山前断层位于太原盆地东部,是盆地北端的边界断层。在多道直流电法和浅层地震勘探初步确定断层位置的基础上,采用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对断层进行准确定位,并结合年代样品测试确定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通过探测得到:东山山前断层是由三条断层组成的断裂带,长22km,宽约800m。断层上断点埋深约16.7m,错断了中更新世地层,最大断距约23.96 m,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此结果修正了前人认为其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的结论。三种探测方法中,多道直流电法勘探只能初步确定断层的位置,采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探测方法是确定隐伏断层位置、判定断层活动性的有效方法。
曾金艳李自红陈文扈桂让闫小兵
关键词:断层活动性
山西晚新生代古地理环境变迁与新构造运动响应被引量:4
2014年
系统解读了山西晚新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结合近年来笔者的研究给出了各时代古地理分布图。上新世的构造运动和地理环境演化奠定了现今地理环境的基础,尤其是奠定了现今地貌、水系的轮廓。早更新世地理环境最突出的事件是各断陷盆地中的湖泊广泛发育,出现淹没整个盆地的大湖景观;黄土广泛发育,但主要堆积于吕梁山分水岭以西;黄河在早更新世已经发育,并形成5级阶地。中更新世古地理的主要事件是湖泊的衰退,黄土堆积范围几乎遍布全省,厚可达200m左右,表明气候较早更新世进一步明显变干。晚更新世古地理的主要特征是湖泊消亡,其地理环境更加接近现代。最后,笔者预测未来山西断陷盆地将持续断陷,各盆地内水系不再外流,形成贯通的大湖景观,类似现今的贝加尔湖。
闫小兵李自红郭瑾赵晋泉陈文扈桂让苏宗正
关键词:晚新生代古地理沉积环境新构造运动
山西浮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与位移速率被引量:7
2022年
金大定9年(1209年)浮山县城附近发生过6½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许多专家学者推测浮山断裂可能是其发震构造,但均未进行深入研究。浮山断裂位于山西断陷带临汾断陷盆地东侧,为临汾断陷盆地和太行山断块隆起区的分界断裂,前人对其研究较少。文中针对浮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和位移速率开展定量研究。首先,对浮山断裂前交村一带进行遥感解译、开挖断裂面、采集并测试断错地貌年代学样品,获取地质地貌体的形成时代,确定该断裂最新一期的地层错断事件晚于距今7ka,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具备发生7级及以上地震的能力。浮山断裂距今17ka(晚第四纪)以来共发生2期较为明显地层错断事件:第1期发生于距今17~7ka期间,造成了2.04m的地层错断量,平均位移速率为0.2mm/a;第2期发生于距今7ka以来,造成了3.93m的地层错断量,平均位移速率为0.56mm/a。晚更新世以来,浮山断裂的位移速率有增大的趋势,未来的地震危害性值得关注。之后使用陆基LiDAR扫描获取浮山断裂乔家坡村基岩断面(与前交村断面相距4.5km)的形貌数据,采用各向同性变差函数法计算了断层面形貌的分维值并划分了形貌风化条带,确定浮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2期地层错断事件造成的断错量由老到新分别为3.18m和2.51m。研究表明,基岩断层面分形法是研究基岩区古地震事件期次的有效方法,其地层错断事件划分和第四系断裂面错断事件的划分结果一致。最后,文中对1209年浮山6½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认为浮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浮山断裂的可能性最大。但由于缺少年代下限且仅有的上限年代与历史地震时间相距甚远,需要对该断层开展更为详细的调查研究,以确定是否存在年代更新、震级相当的古地震事件。
闫小兵周永胜李自红扈桂让任瑞国郝雪景
关键词:滑动速率
汶川地震断层带中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分异——对断层愈合机制的启示被引量:3
2019年
汶川地震断层带北川擂鼓镇赵家沟剖面的露头及显微结构均发现多期次脉体纵横交错,角砾岩被胶结。通过对断层岩相关的碳酸盐矿物同位素分析得知,断层岩角砾和脉体中大量的白云石来源应是断层带内富Mg离子的流体,且碳氧同位素显著分异,角砾的δ18O值和δ13C值与灰岩围岩更接近,脉体和基质显示重同位素亏损。通过“同震热分解”和“水-岩相互作用”2种可能模型的研究分析,同震热分解模型δ13C值明显高于实际,而水-岩相互作用则可形成这种分异结果。故震后深部流体上涌所导致的表层大气水再循环可能是导致震后断层快速愈合的重要原因,同震破裂和间震期愈合则形成完整的断层系统。
郭瑾闫小兵李自红陈慧扈桂让
关键词:汶川地震断层带同位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