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江
- 作品数:66 被引量:272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影像赋权与文化传承--试论'社区影像民族志'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间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的作用
- 当代中国仍然处在变革剧烈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当中,特别是中国的西南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特殊性,一方面拥有丰富的水利、矿产等宝贵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这一区域的社会与经济水平仍较为滞后,尚未实现实质性的现代化转型.尤为重...
- 朱靖江
-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保护
- 感官联觉与文化共鸣:影视人类学视域中的艺术影像志
- 2024年
- 艺术影像志是指运用影像媒介,基于艺术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对于各门类艺术展开影像调查、影片生产等学术工作,建构一种基于影音等多感官认知系统的影像文本。艺术影像志作为一种借鉴影视人类学等相关学科而建构形成的学术影像表达系统,一方面有必要从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体系中获得学理支持,如文化整体性之为艺术影像志的创作基础,文化互为主体性之为艺术影像志的创作伦理,参与观察之为艺术影像志的田野调查方法、文化深描之为艺术影像志的文本特征等;另一方面,艺术影像志的创作者亦需理解乃至强调艺术的精神文化生产特性,尊重艺术创作个体的主观创造力,将互为主体性贯彻于艺术学与人类学的学科关系之中,不宜惟科学实证主义的人类学理论方法是瞻,而是在体察不同艺术门类文化特质与的基础之上,将符号、象征、隐喻和诗意作为另一种知识来源,以视听强化、感官联觉和文化共鸣作为艺术影像志的表述路径,使之具备独立的学术品格与多元的文化价值。
- 朱靖江
- 关键词:整体性
- 照见众生的雪豹:多重影像叙事与生态文化反思
- 2024年
- 从2009年至今,雪豹作为一种兼具神秘色彩与神圣性的高原物种,持续成为不同主体,如科学家、环保主义者、当地牧民、佛教僧侣与中外影视工作者追踪记录与影像表现的野生动物“明星”。在近十五年的历程中,红外相机拍摄的科学调查影像、当地民众拍摄的“主位”社区影像、主流媒体拍摄的电视纪录片、电影工作者拍摄的院线纪录片或故事片,汇聚为一部以雪豹为主题的多声部光影史诗,其中,由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执导的电影《雪豹》是这一系列影像文本中的代表性作品,兼具现实意义与艺术隐喻。本文将《雪豹》作为一种影像史叙事的出发点,旨在追溯雪豹这一在生态系统与藏人信仰中皆有特殊地位的生灵,何以成为当代中国影像与生态文化中一个多义性的符号。
- 朱靖江
- 关键词:雪豹生态保护
- 基于影视人类学视角的音乐影像志理论与方法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音乐影像志,是指以动态影像摄录、剪辑等方式,对音乐领域相关事象进行民族志(或称文化志)记录与表述,建构有关音乐本体及其社会语境的深描式影音文本。以人类学理论方法为依托的音乐影像志能够强化社会语境,提供主体表达或主位发声的地方性知识,建构整体性的音乐文化叙事,促进民族音乐的跨文化交流。人类学强调音乐影像志在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延续、社会认同、文化传承与变迁等生活领域的重要意义,反对影像记录与创作中的“东方主义”。民族音乐学及其音乐影像志应与人类学同道,成为一门“在野与守望”的人文主义学科,提倡外来者与原住民之间在学术生产领域的合作与分享,守护人类的音乐文化多样性与文明延续性。
- 朱靖江
-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文化主体性
- 节日影像志:多模态民族志探索
- 2022年
- 民族志作为田野研究方法,1851年摩尔根《易洛魁联盟》出版为其开创起点。它在学术史上历经单模态(文本)到双模态(文本和影片)再到多模态(文本、影片和其他)的迭代。“中国节日志”和“中国史诗百部工程”两个课题对多模态民族志进行了探索,并创新性提出“影像志”概念。为此我们特别组织“节日影像志:多模态民族志探索”讨论,以阐明节日影像志对影视人类学多模态民族志田野研究方法的贡献。
- 鲍江李松刘湘晨朱靖江
- 关键词:民族志田野研究影视人类学多模态摩尔根双模态
- 巴厘岛的人类学影像——米德与贝特森的影像民族志实验被引量:5
- 2013年
- 2013年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逝世35周年的祭辰。这位在人类学理论与民族志写作方面均取得卓越成就的女学者,也是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实践先驱与学术奠基者1936-1939年,米德与人类学家格里高利·贝特森在巴厘岛进行田野考察,以拍摄电影和照片的方式,从事当地文化资料的搜集工作,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欧美人类学界最为重要的一次影像民族志实验。在20世纪60-70年代,米德更成为人类学的新分支学科——视觉人类学的倡导者与助产士,她撰写的论文《文字学科中的视觉人类学》是该学科在创建之初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一篇学术文献。
- 朱靖江
- 关键词:米德视觉人类学
- 田野影像笔记——影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之道被引量:10
- 2015年
- 所谓"田野影像笔记",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主要是指与田野调查同期进行的影像拍摄与影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掌握影像创作能力的人类学者可以独自操控一台小型数字摄像机,将它作为参与观察的记录工具,随时拍摄眼前的社会行为与文化事象,不会错失那些很可能不再重现的历史事件。在当代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活动中,人类学者应当越来越注重田野影像的现场拍摄、积累与研究,这不仅是这一学科在数字影像时代继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类文化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得以记录与保存的重要途径。
- 朱靖江
- 荒野春风:庄学本少数民族女性影像与文化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1934—1940年间,庄学本在川、青、甘、西康诸省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民族调查与影像拍摄工作。在其众多的考察、创作主题当中,各民族女性的社会地位、服饰形象、婚姻生活等,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拍摄与书写的影像一一文字民族志报告,既表现出其对各民族女性同胞的博爱情感与道义关怀,也成为当代学人与公众了解80多年前中国西部边陲少数民族女性文化最宝贵的文献资料之一。
- 朱靖江
- 关键词:少数民族女性影像文献民族志
- 化育新生:1980年代的中国民族志电影被引量:2
- 2022年
- 中国民族志电影自20世纪中叶出现之后,长期处于电影学与人类学的边缘地带,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在80年代,由于从业人数较少,且多为人类学民族学内部的学术性创作,其成果更鲜为人知。然而,若回溯中国民族志电影发展史,两代学者与电影工作者怀着抢救、记录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热诚,在80年代默默无闻地坚守他们的学术使命,使这一电影传统延续至今,留存了一批珍贵的少数民族影像史料,其新旧观念的交替、创作方法的变革、转型作品的问世、学术理论的建构以及国际交流的开始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也正是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影视人类学”概念从海外学界的传入,中国民族志电影开始得到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庇护与引领,这也预示着一个更有学术前景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因此,对于中国民族志电影而言,1980年代是承前启后、化育新生的关键时刻,值得当代影视人类学界重新审视与评价。
- 朱靖江
-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民族文化学科建构
- 视觉人类学视野中的“影音文献”被引量:9
- 2016年
- 近百年来,以影音媒介为载体的文献资料日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除了对旧有影音作品进行搜集、修复、数字化存储与利用之外,海外与中国文化部门、学术机构与民间团体亦纷纷开展基于影像摄制的史志记录与档案累积,建立具有文献价值的数字影像数据库。在这些影音文献的创制过程中,视觉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参照与遵循,一方面,视觉人类学既有的学术框架为影音文献采编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另一方面,影音文献项目也拓展了视觉人类学的应用领域,促进其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事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 朱靖江
- 关键词:视觉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