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世清

作品数:274 被引量:5,270H指数:4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5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6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39篇农业科学
  • 28篇生物学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12篇土壤
  • 79篇小麦
  • 50篇氮素
  • 50篇冬小麦
  • 46篇施氮
  • 45篇玉米
  • 33篇黄土高原
  • 28篇氮肥
  • 28篇施肥
  • 26篇农田
  • 23篇水分
  • 21篇旱地
  • 20篇地膜
  • 19篇地膜覆盖
  • 19篇膜覆盖
  • 14篇干旱
  • 13篇有机氮
  • 13篇半干旱
  • 12篇栽培
  • 12篇栽培模式

机构

  • 210篇西北农林科技...
  • 105篇中国科学院
  • 28篇西北农业大学
  • 17篇兰州大学
  • 6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福建省农业科...
  • 4篇仲恺农业技术...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新疆农业科学...
  • 3篇河南科技学院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塔里木大学
  • 2篇杨凌职业技术...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作者

  • 272篇李世清
  • 90篇李生秀
  • 45篇邵明安
  • 35篇沈玉芳
  • 21篇张兴昌
  • 20篇李凤民
  • 18篇王全九
  • 15篇高亚军
  • 14篇王俊
  • 14篇岳善超
  • 13篇李紫燕
  • 11篇郑纪勇
  • 11篇吉春容
  • 10篇刘毅
  • 9篇宋秋华
  • 9篇伍维模
  • 9篇李东方
  • 9篇范亚宁
  • 9篇田霄鸿
  • 8篇许育彬

传媒

  • 27篇干旱地区农业...
  • 24篇西北植物学报
  • 23篇植物营养与肥...
  • 2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4篇应用生态学报
  • 1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1篇生态学报
  • 1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0篇水土保持学报
  • 9篇麦类作物学报
  • 8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西北农业学报
  • 3篇陕西农业科学
  • 3篇土壤与环境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西北农业大学...
  • 2篇土壤通报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7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3
  • 11篇2012
  • 10篇2011
  • 7篇2010
  • 15篇2009
  • 35篇2008
  • 35篇2007
  • 18篇2006
  • 14篇2005
2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施氮和覆膜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9年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氮水平和覆膜对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高产体系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设置田间试验包含施氮水平和覆膜2个因子,施氮量分别为0(N0)、100 kg·hm^(-2)(N100)、250 kg·hm^(-2)(N250)和400 kg·hm^(-2)(N400),每个施氮水平下分别有覆膜(F)与不覆膜(B)处理,供试玉米品种为先玉335。2014年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分析微生物量计量学特征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无论覆膜与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除不覆膜时N400处理),施氮量高于250 kg·hm^(-2)时土壤微生物量增加不显著。覆膜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无显著影响,而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磷;覆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N0、N100和N400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施氮则显著增加微生物量碳氮比和微生物量氮磷比。0~10 cm土层脲酶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覆膜对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覆膜和施氮均显著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0~10cm和10~20 cm土层覆膜N400处理碱性磷酸酶活性在相应土层最大,分别为1.49 mg·g^(-1)·d-1和1.61 mg·g^(-1)·d-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为250 kg·hm^(-2)时土壤微生物活性最强。研究表明无论覆膜与否,250 kg·hm^(-2)的施氮量是该地区适宜的施氮量。
朱利霞朱利霞岳善超沈玉芳
关键词:地膜覆盖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
稀土对苗期小麦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3
1992年
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稀土(RE)能显著影响小麦苗期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及生物超弱发光值。但因施氮水平及RE施用方式而异;^(141)Ce在植株体内难以移动,在涂抹100h后,仍有50%以上的^(141)Ce在涂抹叶中。
李世清冯春奎周映忠
关键词:稀土小麦叶绿素光合强度
有机物料在维持土壤微生物体氮库中的作用被引量:113
2001年
采用室内和田间培养试验 ,研究了有机物料矿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 ,有机物料对矿化过程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 ,既与有机物料本身性质和组成有关 ,也与土壤肥力水平和施氮与否有关。加入 C/N比高的有机物料后 ,微生物对矿质氮的净固定持续时间长 ,而加入 C/N比小的则固定时间短 ;高肥力土壤上的固定时间比低肥力土壤短。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影响不同。从加入绿豆茎叶、小麦茎叶、未腐解马粪、腐熟马粪、腐熟猪粪到厩肥 ,土壤微生物体氮依次减小 ,提供的有效能源物质丰富 (如绿豆茎叶 )或 C/N比较高 (如小麦茎叶 )时影响效果突出。土壤肥力不同 ,有机物料对微生物体的影响效果不同 ,在低肥力土壤上的效果突出 ,约为高肥力土壤的 4倍。因此 ,在评价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影响时 ,既考虑有机物料的性质和组成 ,也考虑土壤肥力水平、矿质氮含量和培养时期。
李世清李生秀
关键词:有机物料土壤微生物
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分布特征的研究被引量:21
2007年
以阐明黄土高原典型区域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储量及微生物碳(Mc)含量随土壤类型、土层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异规律为目的,研究了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的干润砂质新成土(神木)、黄土正常新成土(延安)和土垫旱耕人为土(杨凌)等典型土壤的SOC含量和储量及Mc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层SOC和M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土壤类型SOC和Mc含量在0~60cm随土层深度增加下降很明显,60~120cm土层有轻微下降,120cm土层以下低而稳定,同层次土壤从南到北,SOC、Mc和SOC储量含量显著下降,均以土垫旱耕人为土最高,黄土正常新成土次之,干润砂质新成土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0~200cm土层SOC总储量也沿土垫旱耕人为土(102.23±30.12t/hm2)、黄土正常新成土(67.78±9.23t/hm2)、干润砂质新成土(27.07±4.59t/hm2)依次下降;土垫旱耕人为土、黄土正常新成土和干润砂质新成土在100~200cm土层SOC累积量分别是0~100cm土层的65%、74%和58%,因此在研究黄土高原SOC贮量时必需考虑深层贮量的贡献。Mc随土壤类型的变化趋势与SOC基本相同,与SOC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Mc/SOC比值范围为0.005~0.05,土地利用仅对干润砂质新成土和土垫旱耕人为土SOC含量和储量影响显著(P>0.05),但对3种土壤Mc和Mc/SOC比值均产生显著影响;与农田土壤相比,草地土壤Mc和Mc/SOC比值均明显增加,这一结果说明用Mc和Mc/SOC比值更能有效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
党亚爱李世清王国栋邵明安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碳剖面分布黄土高原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对半湿润易旱区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栽培模式和施氮对冬小麦灌浆过程中籽粒体积、粒重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体积随灌浆进程的变化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籽粒体积在灌浆起始阶段快速增长,之后缓慢增长至最大值,后期快速下降;对不同灌浆期籽粒体积和最大籽粒体积,小偃22大于小偃503,不同栽培模式其大小顺序为:集雨面栽培>全程覆膜>常规栽培,施氮对其影响不显著,各处理达到最大籽粒体积时间变化在24.3~25.7 d间,差异不大。各处理粒重均呈“S”型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小偃22的最大粒重大于小偃503;而不同栽培模式的最大粒重表现为:地膜覆盖栽培>常规栽培、集雨面栽培;施氮对小偃503最大粒重有促进作用,而对小偃22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从总体上看,小偃503的灌浆速率大于小偃22;常规栽培和集雨面栽培的灌浆速率大于覆膜栽培;施氮对灌浆速率的影响与对粒重的影响相反。不同小麦品种粒重的差异与灌浆进程有关,在灌浆前期小偃22与小偃503粒重差异不明显,在中后期,小偃22与小偃503粒重差异逐渐增大,灌浆结束时小偃22粒重显著大于小偃503。从收获时粒重和全灌浆期平均粒重看,均以集雨面栽培最大,全程覆膜栽培次之,常规栽培最小,与最大粒重有所不同。籽粒含水量随灌浆过程推进几乎均呈直线下降,但小偃22籽粒含水量大于小偃503;栽培模式和施氮对籽粒含水量影响较小。小麦粒重与籽粒体积和含水量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任书杰李世清郑纪勇王全九李生秀
关键词:灌浆过程籽粒体积
磷对大豆不同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6
1998年
土壤盆栽试验表明,低磷处理下大豆品种的籽粒产量很低,籽粒中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施磷后大豆的产量极显著增加,但增产效果品种间差异也极显著。施磷大大降低籽粒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而增加脂肪含量;对脂肪酸组成中的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也有影响。
丁洪郭庆元李志玉李生秀李世清
关键词:大豆品种磷营养籽粒产量
陕北地区生态修复与粮食安全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人工措施辅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生态修复工程给黄土丘陵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生态重建历史机遇。粮食供需的总量平衡是我国面临的巨大的问题,且在人口净增长达到由正变负的拐点之前,问题的艰巨性将与日俱增。基于粮食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本文以生态修复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利用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回顾了黄土丘陵区产的发展历史,探讨了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粮食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稳住粮田面积、强化基础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动粮食产业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思想认识。
李世清邵明安徐宣斌彭珂珊王继军谢永生
关键词:生态修复粮食安全发展潜力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工程粮食生产潜力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壤质量演变被引量:15
2007年
土壤质量高低对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植物群落的发生、发育和演替的速度,而且也对生态系统过程、生产力和结构等具有重要影响。植物演替过程,也是物种对土壤肥力逐渐适应、改造及不同物种在不同肥力梯度下相互竞争和代替的过程。因此,植被恢复过程也从多个方面影响着土壤质量,植被是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质量将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恢复,不同类型植被土壤质量恢复还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恢复时间延长,土壤质量不断改善。
马博虎刘毅李世清邵明安张宝文
关键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植被恢复土壤质量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中Cd形态分级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重金属Cd的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的关系,为评价本区土壤重金属Cd污染程度及其生物有效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数据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自北向南采集的12个0-20 cm耕层土壤为供试土样,通过室内分析和盆栽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石灰性土壤中不同形态Cd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黄土高原农田土壤Cd各形态总体分布特征为:有机结合态C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碳酸盐结合态Cd〉交换态Cd〉残渣态Cd,自北向南各形态Cd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各土壤类型间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及碳酸盐结合态Cd平均含量均表现为:干润砂质新成土〈黄土正常新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土垫旱耕人为土,自北向南依次增加。碳酸盐结合态Cd和全Cd含量主要受到全氮、有效磷和砂粒含量的影响,且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对其的影响为正效应。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含量主要受全氮、有效磷、砂粒和粉砂粒含量的影响,且全氮、有效磷和粉砂粒含量对其的影响为正效应。土壤中各形态Cd含量与有机质、C/N、pH、CaCO3、粘粒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其中与C/N、pH、粘粒含量呈负相关。Cd在小麦茎叶层的含量小于根系;而作物不同部位Cd累积量表现为茎叶〉根系。【结论】相关分析表明,小麦茎叶Cd累积量与土壤中各形态Cd及全Cd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而根系Cd累积量和小麦Cd累积总量与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及全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
穆晓慧李世清党蕊娟
关键词:黄土高原CD形态生物有效性小麦
黄土旱塬Hybrid-Maize模型适应性及春玉米生产潜力估算被引量:19
2008年
通过对Hybrid-Maize玉米高产模型进行田间验证,应用该模型对黄土旱塬春玉米生产潜力进行初步估算。结果表明,Hybrid-Maize模型在黄土旱塬表现出较好模拟效果,总生物量、秸秆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间具有极显著线性相关性,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9469、0.8164和0.9650,回归系数分别为1.0198、0.9787和1.1844,接近于1。黄土旱塬区多年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因品种不同有所差别,对多年平均光温籽粒和总生物量生产潜力,紧凑型玉米品种分别为13.25和22.45t/hm2,平展型玉米品种分别为12.32和20.62t/hm2,年际变化小;对多年平均气候籽粒和总生物量生产潜力,紧凑型玉米品种分别为11.97和19.94t/hm2,平展型玉米品种分别为11.37和18.63t/hm2,年际波动大。在黄土旱塬区,玉米产量潜力挖掘的主要途径应集中在提高密度和水分限制条件下,Hybrid-Maize玉米模型在指导玉米高产栽培上具有较好应用。
刘毅李世清陈新平白金顺
关键词:春玉米黄土旱塬
共2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