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金才

作品数:159 被引量:1,142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8篇文学
  • 7篇语言文字
  • 6篇艺术
  • 3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8篇文学
  • 12篇小说
  • 10篇主义
  • 9篇麦尔维尔
  • 8篇叙事
  • 8篇英文
  • 7篇艺术
  • 7篇女性
  • 7篇外国文学
  • 7篇文化
  • 7篇课程
  • 7篇国文
  • 7篇国文学
  • 6篇文学研究
  • 6篇记忆
  • 4篇身份
  • 4篇思政
  • 4篇外国文学研究
  • 4篇外语
  • 4篇伦理

机构

  • 126篇南京大学
  • 3篇南京理工大学
  • 3篇扬州大学
  • 3篇大连外国语大...
  • 2篇南京财经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俄亥俄州立大...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长春工程学院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26篇杨金才
  • 4篇王育平
  • 3篇朱云
  • 2篇蒋栋元
  • 2篇龚璇
  • 2篇任易
  • 2篇王卉
  • 1篇丁冬
  • 1篇林瑛
  • 1篇浦立昕
  • 1篇王海萌
  • 1篇舒奇志
  • 1篇李菊花
  • 1篇王育平
  • 1篇傅修延
  • 1篇吴笛
  • 1篇张同胜
  • 1篇许梅花
  • 1篇韩启群
  • 1篇苏晖

传媒

  • 20篇外国文学研究
  • 12篇湖南科技大学...
  • 11篇外语教学
  • 8篇当代外国文学
  • 6篇南京社会科学
  • 6篇英美文学研究...
  • 5篇国外文学
  • 5篇外国文学
  • 4篇外语与外语教...
  • 4篇深圳大学学报...
  • 4篇外国文学评论
  • 4篇妇女研究论丛
  • 3篇四川外语学院...
  • 2篇学海
  • 2篇译林
  • 2篇解放军外国语...
  • 2篇外语研究
  • 2篇外语教学理论...
  • 1篇外国文学动态
  • 1篇英语知识

年份

  • 3篇2024
  • 7篇2023
  • 8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11篇2005
1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两位旗手:舍伍德·安德森与威拉·凯瑟被引量:14
2000年
舍伍德·安德森 (SherwoodAnderson ,1 876 1 941 )和威拉·凯瑟 (WillaCather,1 873 1 947)是 2 0世纪美国文学的两位杰出代表。他们对当时新兴美国反应十分敏感 ,并且两者都着眼于世事变迁 ,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失却表示惊慌。在他们的作品中 ,可以读到一种变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两者几乎都留恋过去那种恬静的、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 ,表现出一种怀旧心情。然而 ,这两位趣味基本相投的作家并未有过实质性的接触 ,而评论界一向对此冷漠。鉴于此 ,本文把他们放在一个比较的视野 。
杨金才
关键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
从《乌有乡消息》看威廉·莫里斯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被引量:1
2022年
威廉·莫里斯被誉为生态社会主义的先驱。19世纪末自然环境的恶化与艺术品味的降低令他将关于生态社会的理想凝聚于乌托邦小说《乌有乡消息》之中,展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乌托邦”。在继承罗斯金的生态观与环境观、拉斐尔前派与唯美主义自然观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劳动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莫里斯展开了社会主义视野内的生态问题讨论。对自然与美之间必然联系的认识、对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环境不断恶化的愤慨,令莫里斯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而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与劳动生产理论最终促成了莫里斯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构建。
姚成贺杨金才
关键词:《乌有乡消息》生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文类、意识形态与麦尔维尔的叙事小说被引量:14
2000年
随着近年来多种激进思潮的涌现,美国文化和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倾向,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当下意识形态的高度,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再审视,在话语的层面上进行历史的重构。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对麦尔维尔创作中常被认为传记成分较重、艺术比较粗糙的作品如《泰比》、《奥穆》、《雷德伯恩》和《白外套》等作一番文类考察,以探讨麦尔维尔创作中的意识形态倾向。麦尔维尔的创作将真实和虚构的事物有机结合。
杨金才
关键词:文学评论麦尔维尔叙事小说意识形态倾向
全文增补中
从研究范式看美国文学研究的界面性被引量:3
2014年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文学研究内部出现了对传统经典的挑战,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原先壁垒分明的界限已被打破,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有些起初比较边缘的文学作品正逐步走向经典化,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和思想深刻、观点独特的文学理论流派也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学传统.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种族批评和文化研究多模态等大大深化了文学研究,随后出现的跨国界研究又滋生了不同研究视角和方法,使美国文学研究的范式日趋丰富,呈多元化态势.总体的研究范式可以概括如下:
杨金才
关键词:美国文学研究范式艺术生命力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
民主、民生、民享——论威廉·莫里斯的生态社会主义艺术观被引量:1
2022年
威廉·莫里斯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19世纪英国社会现实,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劳动艺术观念,具有民主、民生、民享三大特征。莫里斯认为艺术活动应归属劳动人民,艺术品不仅由手工艺人创造,更应由全民享有。同时,艺术品的生产和使用应满足人民生活需求,造福自然生态。最后,劳动创造美,这既表示劳动的产物应以美为目标,更意味着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享有美的愉悦感。由此可见,莫里斯的艺术观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具有明显的生态社会主义特征,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艺术事业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唐莹杨金才
关键词:艺术观生态社会主义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跨学科前沿(笔谈)被引量:17
2022年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在发展中逐渐建构起具有中国独特话语体系的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认同,而且在国际传播及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建构方面也成效斐然。近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有三个重大课题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直接相关。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文学跨学科研究树立了典范。为进一步研究、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实践径向、体系建构等相关问题,进一步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跨学科研究的意义、可能性与路径,本刊组织七位专家就“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跨学科前沿”展开笔谈,以飨读者。
聂珍钊傅修延刘建军吴笛杨金才张同胜苏晖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话语体系跨学科研究
规训与有限反叛——论《慈悲》中的身体政治
2015年
本文结合社会学身体理论及福柯权力关系理论,考察托尼·莫里森《慈悲》中的奴役现象,探讨文本中疾病、宗教和种族对各肤色人种的身体规训与主体的有限反叛,指出正是在以身体作为规训的场域,欧洲人逐渐确立了带有他们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及明显种族烙印的美国社会形态。
朱云杨金才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慈悲》身体规训
关于后“9·11”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被引量:27
2013年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挑战与灾难丝毫不亚于上个世纪初。人们在欢呼科技文明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便利时依然感到心悸、焦虑与不安。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领土争端和区域性政局动荡是当下世界历史的真实面貌。民族矛盾、种族冲突和宗教信仰问题不断演绎人类的悲剧,多方位地印证了亨廷顿的所谓“文明冲突论”。
杨金才
关键词:文学研究经济全球化科技文明世界历史政局动荡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中产阶级霸权被引量:2
2010年
乔治·爱略特的阶级关联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者批评的重点,通常的解读倾向于将作者的个人背景,尤其是其中产阶级身份引入对作品的阶级分析当中,认为爱略特对中产阶级采取了妥协态度。然而如果我们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入手,就可以看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不仅详细地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初期中产阶级霸权的勃兴,还体现出作家对中产阶级意识形态,尤其是功利主义局限性的思考,以及对霸权行为的僭越愿望。在社会大变迁的过程中,爱略特对维多利亚时代文化冲突与文化互动的理解非常具有前瞻性,这也是爱略特小说丰富内涵之所在。
王海萌杨金才
关键词:乔治·爱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产阶级霸权功利主义
杰拉尔德·默南《平原》中的视觉与存在被引量:1
2019年
自古希腊起,"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的意蕴就贯穿于西方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如何认识自己,成为人类探索存在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代澳大利亚作家杰拉尔德·默南从视觉的角度切入,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解答。其作品《平原》通过刻画平原人内部的矛盾和主人公对这些矛盾的解构,折射出视觉的复杂性以及视觉与存在的关联。默南的《平原》将关于存在之思中长期被理性之光所遮蔽的感性脉络呈现在读者面前,揭示了视觉对于认识自己的作用,丰富了对存在的思考维度。
刘金龙杨金才
关键词:《平原》视觉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