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艳
-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5
- 供职机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途径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疗效初步评估报道分析
- 2016年
- 目的分析多途径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月期间进行治疗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多途径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SIL-2R水平,并评价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及观察组患者的SIL-2R水平均有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SIL-2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29%(33/3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68.57%(24/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途径对运动神经元病进行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SIL-2R水平,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曹治华周佩洋洪艳杨静
-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SIL-2R水平
- 彩超引导下局部注射BTX—A联合支具矫形治疗颈部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彩超引导下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矫形器治疗颈部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105例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口服药物治疗组(采用口服药物进行治疗)、BTX-A治疗组(采用BTX—A注射进行治疗)和联合治疗组(采用BTX.A注射联合矫形器进行治疗)。BTX—A治疗在彩超引导下进行局部肌肉注射。所有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和6个月,应用Tsui量表及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进行痉挛和生活质量状况评分。结果1:3服药物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Tsui量表和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TX—A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在BTX—A局部注射和BTX—A局部注射联合矫形器治疗前、后的Tsui量表及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与BTX—A治疗组在治疗后3和6个月的Tsui量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局部注射BTX—A联合矫形器治疗能显著降低肌张力,提高生活质量。
- 黄瓅肖红琼陈华先丁旭东汪伟宋金辉洪艳张贵斌
-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颈部肌张力障碍
-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6
- 2012年
- 目的探讨彩超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1例慢性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A组,共22例)应用尼莫地平片治疗慢性偏头痛2个月;红外偏振光治疗组(B组,共22例)应用红外偏振光治疗慢性偏头痛,共治疗50~60d;肉毒素治疗组(C组,共24例)应用彩超水囊引导下额肌、颞肌及枕肌等肌肉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慢性偏头痛;联合治疗组(D组,共23例)同时应用彩超水囊引导下额肌、颞肌及枕肌等肌肉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慢性偏头痛,红外偏振光治疗50—60d。研究时间持续6个月,调查每例慢性偏头痛患者治疗前3个月、治疗后1、3和6个月头痛发作情况,行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MIDA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比较慢性偏头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严重程度、使用止痛药物情况及其慢性偏头痛恢复状况,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中脱失11例,A组3例,B组2例,C组4例,D组2例。A组、B组与C组及D组治疗后1、3和6个月后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在治疗后1、3和6个月,MIDA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与A组、B组与C组治疗后1、3和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例出现头昏,未予任何处理均在2周后消失,21例患者注射后额纹、鱼尾纹不同程度变浅或消失。结论彩超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慢性偏头痛发作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 宋金辉丁旭东黄璨洪艳陈华先张贵斌
-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慢性偏头痛红外偏振光肉毒毒素注射疗效观察
- A型肉毒毒素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1年
-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严格限制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的反复发作的疼痛,以短暂的单侧电击样疼痛为特征,疼痛突然发生和突然停止,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TN对普通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 宋金辉丁旭东黄瓅洪艳陈华先王凤敏张贵斌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A型肉毒毒素偏振红外
- A型肉毒毒素治疗三叉神经痛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7例TN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28例患者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B组29例在疼痛部位及板机点周围皮下注射肉毒素治疗。治疗后1,3及6个月时随访,行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中脱失7例,A组3例,B组4例。与治疗前3个月SF-MPQ及SF-36平均分作为基础水平比较,治疗1,3及6个月后2组SF-MPQ评分明显下降,SF-36明显上升(P<0.01),B组表明更明显(P<0.05,P<0.01)。治疗过程中,A组出现不适患者多于B组。结论:A型肉毒毒素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TN发作作用高峰1~3个月,维持时间6个月,且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 宋金辉丁旭东黄瓅洪艳陈华先王凤敏张贵斌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A型肉毒毒素
- 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应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调查每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前3月、治疗后2周、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作情况,并行神经病理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严重程度、使用止痛药物情况及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恢复状况,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使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止痛药物的使用较治疗前减少(P<0.01),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A型肉毒毒素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 宋金辉丁旭东洪艳陈华先吴冬云张贵斌
-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A型肉毒毒素
- A型肉毒毒素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7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红外偏振光治疗组(A组)运用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肉毒素治疗组(B组)应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疱疹后神经痛,联合治疗组(C组)同时应用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照射患部和肉毒素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调查每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治疗前3个月、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作情况,并行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作严重程度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恢复状况,观察不良反应。结果A组、B组与C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评分(P〈0.01),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评分(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SF-MPQ及SF-36评分分别与A组、B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相应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A型肉毒毒素疼痛点皮下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作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 宋金辉丁旭东洪艳陈华先王汉吴冬云张贵斌
- 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骨密度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分析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以我院诊治的120例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至少半年,通过超声法测定所有患者骨密度,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骨密度正常组与骨密度异常组,比较2组癫痫病程、发作类型、抗癫痫用药(种类、用药数量)、治疗时间等情况,分析癫痫患者骨密度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中骨密度异常70例,正常50例。骨密度异常组GTCS、抗癫痫用药>10a、多药使用比率分别为78.6%、55.7%、64.3%,均显著高于骨密度正常组的62.0%、28.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癫痫发作类型、抗癫痫用药时间、用药数量为癫痫患者骨密度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骨密度均有一定的影响,临床需积极控制癫痫发作,特别是GTCS,建议尽可能选择单药治疗,最大限度缩短用药疗程,以有效预防骨密度异常。
- 曹治华周佩洋洪艳
- 关键词:癫痫抗癫痫药物骨密度
- 彩超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下肢肌肉痉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观察采用彩超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梗死后下肢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6例脑梗死偏瘫后下肢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8例。2组均对下肢痉挛肌群进行分点注射BTX-A,治疗组24h后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6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步长、步速评估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6周后MAS评分、步长、步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彩超引导下多位点注射BTX-A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梗死后下肢肌肉痉挛有明显疗效。
- 陈华先丁旭东张贵斌黄瓅宋金辉洪艳王汉
- 关键词:肌痉挛肌电生物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