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国
- 作品数:20 被引量:176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 柴北缘西大滩矿区煤系沉降—埋藏史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虽然沉降—埋藏史模拟技术在油气地质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却很少用于煤田地质研究。随着高产高效矿井和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的展开,对煤田地质研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把沉降—埋藏史模拟等新技术引入到煤田地质研究中。以柴达木盆地北缘西大滩矿区的研究为例,根据煤田地质和沉降、埋藏史模拟技术的特点,介绍了用于煤盆地构造演化研究的沉降—埋藏史模拟技术方法,并对西大滩矿区侏罗纪煤系的沉降—埋藏史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中生代阶段(J1-J3)和新生代阶段(E-N),其间被白垩纪时期的盆地抬升剥蚀所分开。实例研究表明,沉降史和埋藏史模拟技术为盆地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定量或半定量的技术手段。
- 王信国曹代勇何建坤
-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分区与煤系赋存特征被引量:13
- 2007年
- 柴达木盆地北缘煤炭资源丰富,煤系赋存受构造格局控制明显。本文立足于煤田构造特点分析,结合煤系基底构造特征、主干断裂构造特征及煤系赋存特征分析,建立了柴北缘煤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将柴北缘含煤区划分为3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1个四级构造单元。以此为依据,讨论了构造格局对煤系赋存状况的控制。印支期后多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使得煤系展布呈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规律。三条隆起带南麓,受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含煤地层抬升变浅,但多遭受剥蚀;三条凹陷带内煤系广泛分布,浅部可形成较大面积的有利勘探开发区块,成为柴北缘预测找煤的重点区域。
- 曹代勇占文锋刘天绩王信国林中月林亮
- 关键词:柴北缘煤田构造
- 2014年于田7.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动力学背景的初步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2004年2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发生了MS7.3级地震,其发震断裂为阿尔金断裂带西南段的贡嘎错断裂带。由于地处高山无人区,存在区域历史地震漏记,但1970年以来5级以上地震活动是完整的,近20年来强震活动增强。综合分析认为,2008年于田MS7.3地震可能加速了本次地震的发生。根据经验统计关系估计,2014年于田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为30—40km,最大水平位错量为1.0—1.5m,地震的复发周期为300—400年。通过阿尔金断裂上前人资料和区域构造的综合分析,认为2014年于田地震是在青藏高原向北东运动背景下左旋走滑的阿尔金断裂向南西端扩展的结果。
- 任俊杰王信国程佳
- 关键词:于田地震阿尔金断裂地震活动发震构造动力学背景
- 全球重力势能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基于Crust1.0模型的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差是分析岩石圈内部密度变化所引起的岩石圈平均应力特征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基于全球Crust1.0模型地壳结构,结合常密度、横向变密度和三维变密度三种不同的地幔密度模型,获得了全球尺度更为精细的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差分布特征并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北美西部、安第斯山脉、东非、青藏高原等区域表现为重力势能高,呈拉张应力状态;在洋盆、高原周围的盆地等地区表现为重力势能低,呈挤压应力状态.对比分析不同地幔密度模型结果,发现大洋地区洋壳薄,岩石圈地幔密度受构造及热影响变化较大,对重力势能影响大;大陆地区地壳厚度大,对重力势能影响大,地幔密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小.采用三维变密度地幔模型获得的重力势能差分布和大地水准面异常计算获得的全球重力势能差分布具有相似特征,表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全球岩石圈尺度的应力分布特征.三维变密度地幔模型计算的重力势能差显示洋中脊轴部地区趋于零,说明该处岩石圈密度变化对应力影响较小,其拉张应力与洋中脊地区地幔上涌更为相关.
- 张倩文徐亚王信国
- 关键词:重力势能大地水准面
- 基于GPS获得的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速度场
- 自从Abdrakhmatov et al.(1996)利用GPS观测资料研究天山地区地壳变形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之后,在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越来越多的、密度更高、连续或者移动的GPS观测资料发表在不同类型的学术期...
- 王信国William E.Holt
- 关键词:青藏高原GPS
- 青藏高原和邻近地区大规模变形的驱动力:岩石圈和地幔动力学联合模拟
- 本文使用岩石圈和地幔动力学联合模拟的方法,分别计算岩石圈自身产生的作用力以及地幔对流的作用力。进而计算它们各自对应的以及相加后对应的全球应力分布、全球应变率和速度矢量场,然后分别聚焦到青藏高原和邻近地区,探讨高原大规模变...
- 王信国William E.HoltAttreyee Ghosh
- 关键词:驱动力岩石圈地幔动力学
- 文献传递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煤田构造演化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20
- 2015年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位于华北陆块和秦祁昆山造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过渡带内,特定的大地构造背景使其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程及特殊的煤田构造格局。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由贺兰山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和六盘山东麓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组成,具有"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煤田构造格局的形成演化及区域构造控制因素,本文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煤田勘查资料,恢复了本区自晚古生代以来的沉降抬升史和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印支期:研究区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燕山期: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喜马拉雅山期:北部受北西西-南东东向拉张应力,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煤田构造格局的形成与区域构造的演化的关系,强调北段贺兰山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形成与阿拉善地块的向东挤出逃逸密切相关。
- 曹代勇徐浩刘亢魏迎春占文锋王信国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煤田构造
- 基于GPS获得的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速度场
- <正>自从Abdrakhmatov et al.(1996)利用GPS观测资料研究天山地区地壳变形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之后,在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越来越多的、密度更高、连续或者移动的GPS观测资料发表在不同类型的...
- 王信国William E.Holt
- 文献传递
- 北黄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3
- 2006年
- 依据最新油气资源调查资料,在简述北黄海盆地区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盆地的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北黄海盆地的基本沉降曲线型式为7段折线状,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为曲线下降段,代表盆地5幕较明显的沉降;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及中新世早期为曲线上升段,反映盆地的抬升剥蚀。(2)盆地沉降作用自中生代至新生代总体由东向西迁移,东部坳陷以中生代沉降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坳陷主沉降期为始新世,而西部坳陷的快速沉降主要发生在始新世,并一直持续到渐新世。(3)盆地构造演化大致可划分为中生代断陷盆地、古近纪叠加断陷盆地以及新近纪坳陷盆地等3大发展阶段,其中,中生代断陷盆地发育阶段是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
- 李文勇李东旭夏斌白志琳王嘹亮陈玲曹代勇王信国
- 关键词:沉降史北黄海盆地中生代
-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被引量:50
- 2006年
- 运用沉降史和平衡剖面技术分别对柴北缘中、新生代盆地垂向上的升降史和水平方向上的伸缩史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中生代以来,柴北缘的构造演化可分为中生代(J—K)演化阶段和新生代(E1+2以来)演化阶段。中生代演化阶段(J1—J2),沉降史曲线具有伸展盆地特征,平衡剖面恢复结果也以伸展为主,最大伸展率和伸展速率分别达1.9%和19.48 m/(M a.km)。这是受柴北缘周缘地块和柴达木地块运移差异引起的拉张应力场控制,因而具有伸展盆地性质。此外,由于柴达木地块的自身旋转,3个坳陷的沉降速率、伸缩率和伸缩速率也存在差异。新生代演化阶段(E1+2以来),沉降史曲线具有前陆盆地特征,平衡剖面恢复结果也以压缩型为主,最大压缩率和压缩速率分别为4.96%和14.09 m/(M a.km),这是受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所引起的挤压应力场控制,因而具有前陆盆地性质。此外,受喜山运动各期的影响,各坳陷沉降速率和伸缩率均具有“幕式”渐进特点。
- 王信国曹代勇占文锋刘天绩
- 关键词:柴北缘沉降史平衡剖面盆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