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忠
-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9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西米替丁对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02年
-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使用西米替丁对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全身及局部免疫的调节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行大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n =40 )和对照组 (n =40 )。实验组术前 1周开始至术后第 14天使用西米替丁 1 2g/d ;对照组不使用西米替丁或类似药物。两组患者均于术前第 3天、术后第 7天及第 14天采血 ,检测T细胞亚群及白介素 2 (interleukin 2 ,IL 2 )、γ 干扰素 (interferon γ ,IFN γ)活性的变化 ,并于切除标本中检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umor infiltratinglympho cyte ,TIL)反应。结果实验组术后第 7天各项指标已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第 14天辅助性T细胞(CD4 ) /抑制性T细胞 (CD8)比值、IL 2及IFN γ活性比对照组及本组术前水平均有明显升高 (P <0 0 5 ) ,且TIL反应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术后 3年、5年生存率较高 (P <0 0 5 )。结论西米替丁可明显减轻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抑制程度 ,缩短其术后免疫抑制周期 。
- 刘君蒲永东范志忠刘军
-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淋巴细胞西米替丁免疫调节
- 卵巢交界性与恶性布莱纳瘤4例观察与分析被引量:9
- 2001年
- 目的 观察和分析卵巢交界性和恶性布莱纳 (Brenner)瘤的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特点 ,阐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该瘤交界性和恶性各 2例进行临床病理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结果 交界性瘤中可见良性瘤形态 ,上皮巢大小不一 ,层次增多 ,但外周及腔缘细胞可见排列 ,巢间可排列紧密 ,但不见融合。细胞多与良性瘤相同 ,出现部分皱缩状核 ,核仁少 ,常见核沟 ,核分裂象少 ,无间质浸润 ;恶性瘤中可见交界性瘤形态 ,但不一定有良性瘤区域。以大巢、融合巢为主 ,尚见方形、菱形畸形巢。大巢旁有子巢或“出芽”。巢内细胞无极性。罕见核沟 ,并见短梭性多核巨细胞 ,分裂象及病理性分裂象多见。有间质浸润 ,血管内可见瘤栓 ,可伴有腺癌。可向周围浸润和转移。结论 上皮巢和纤维间质共存是两者共同点 ,上皮巢和巢中细胞形态的差别是鉴别要点。由于两者治疗、手术和预后不同 ,准确鉴别十分重要。
- 姚光大陆敏韩永余琦王一平范志忠
- 关键词:交界性肿瘤病理
- 肾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伴肾盂移行细胞癌被引量:5
- 1997年
- 作者报道应用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1例左肾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伴肾盂移行细胞癌。该病例第八因子相关抗原、荆豆凝集素、内皮细胞抗体、波形蛋白、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FⅧRA、UEA、CD31、Vimentin、Cytokeretin和EMA)阳性,电镜查见W-P小体。作者认为该病是一种罕见肿瘤,预后差,其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类似于上皮性肿瘤,易导致误诊。电镜和内皮性标志物FⅧRA、CD31、UEA的联合应用可确诊本瘤。
- 李宁李维华李州利丁湘丁湘范志忠范志忠
- 关键词:肾肿瘤血管肉瘤
- nm23/NDPK在胃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1997年
-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转移抑制基因nm23/NDPK在85例胃癌表达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显示nm23/NDPK在胃癌表达为59/85(69.41%),其阳性分级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术后生存期密切相关。nm23表达低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术后生存期较短。原位检测胃癌nm23/NDPK表达有助于胃癌生物行为的了解和患者预后判断。
- 范志忠丁湘祝庆孚李宁
- 关键词:胃肿瘤基因表达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 黏着斑激酶在大肠上皮不同病变中表达及意义的研究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黏着斑激酶(focaladhesionkinase ,FAK )在大肠上皮不同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 ,分析 49例结直肠癌、2 3例腺瘤、10例非肿瘤型息肉。结果 :49例大肠癌中FAK表达 4例 ( 84 4% ) ,FAK的高表达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 2 3例腺瘤标本中 ,FAK表达水平相一致。结论 :大肠癌的侵袭转移与相关基因协同作用密切相关 ,在大肠癌的侵袭转移中 ,FAK的表达具有正负调节的协同作用可能 。
- 李楠顾凯华朱建华范志忠李宁
- 关键词:肿瘤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