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岳静

作品数:81 被引量:1,084H指数:19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2篇经济管理
  • 15篇文化科学
  • 12篇政治法律
  • 12篇历史地理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社会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军事

主题

  • 19篇地缘
  • 12篇地缘环境
  • 11篇地缘政治
  • 10篇教学
  • 9篇地理
  • 8篇教育
  • 6篇政治
  • 6篇企业
  • 5篇地理学
  • 5篇理学
  • 5篇课程
  • 5篇教学改革
  • 4篇政治地理
  • 4篇企业集团
  • 4篇经济地理
  • 4篇高校
  • 4篇城市
  • 3篇大学生
  • 3篇政治地理学
  • 3篇中国地缘

机构

  • 77篇北京师范大学
  • 13篇云南师范大学
  • 5篇中华人民共和...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河南理工大学
  • 4篇国家发展和改...
  • 3篇国家基础地理...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家发展和改...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苏州科技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外交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作者

  • 79篇葛岳静
  • 17篇胡志丁
  • 10篇刘玉立
  • 9篇曹原
  • 8篇胡浩
  • 8篇王岳平
  • 7篇徐建伟
  • 6篇王淑芳
  • 5篇李灿松
  • 5篇王静爱
  • 3篇赖志勇
  • 3篇吴殿廷
  • 3篇骆华松
  • 3篇李艳玲
  • 3篇杜德斌
  • 3篇潘峰华
  • 3篇林碧扬
  • 2篇杨胜天
  • 2篇赵亚博
  • 2篇史培军

传媒

  • 10篇世界地理研究
  • 8篇经济研究参考
  • 7篇经济地理
  • 6篇热带地理
  • 5篇中国大学教学
  • 4篇地理研究
  • 4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中国高等教育
  • 2篇人文地理
  • 2篇管理世界
  • 2篇高等理科教育
  • 2篇太平洋学报
  • 2篇中国教师
  • 2篇资源与产业
  • 1篇商业时代
  • 1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东北亚论坛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测绘通报
  • 1篇经济问题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9篇2014
  • 10篇2013
  • 8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3篇2003
  • 5篇2002
  • 4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lobeLand30的缅甸地表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受缅甸国内局势影响和国际环境制约,加上缺乏中高分辨率地理信息资料,外界对其地理环境研究甚少,尤其是缺乏对其地表覆盖变化及驱动因子的了解和认知。利用我国研制的世界上首套全球两期(2000和2010年)30米地表覆盖信息产品GlobeLand30,分析2000—2010年缅甸全国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与变化,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政策调控、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综合研究了地表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十年间缅甸地表覆盖变化较大,时空差异明显。具体为:(1)林地呈东增西减,总量增加迅速,新增林地中心向东南、东北集中并有不断增长的趋势,靠近"金三角"的缅东南、德林达依海岸的各省邦成为林地高速增长区;(2)全国范围内耕地减少,在伊洛瓦底河谷区集中依然明显,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以西和掸邦耕地减少最多,林地和人造地表侵占显著,农业特许经营和替代种植影响显著;(3)人造地表增长迅速,以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为重心,向河谷中游和东部蔓延,人口较多的缅族和掸族聚居区成为人造地表高速增长区;(4)就地表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而言,十年间自然灾害对南部地区地表覆盖有明显的影响,但农业政策、政治格局、经济驱动是主要驱动因素。
李灿松陈军葛岳静陈利军张委伟张宇硕赵亚博
关键词:地表覆盖地缘环境
大学生“QQ群”与全面发展
2014年
女教授讲坛的话题,女性特别关注,男性也特别支持,既有学术交流,更有心灵共振。在这里,我们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流连自己的青春,和弦着学生的阳光,用自我感知撞击年轻人热情的心,一起探讨生活、谋划事业,人生的启迪也会蕴含其中。 —、个人成长中的“两个特征”和“一个情结” 我的个人成长历程有两个典型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多种经历”。我没能做到特别专注地学地理就一直做地理,做教师就一直在院系。从1988年走上工作岗位,我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专门做研究,1991年到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做教学和科研,1997—2006年又在北师大教务处做教育管理。
葛岳静
关键词:大学生QQ群人生故事
我国投资倾斜与地区差距变动的实证分析
1996年
地区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加剧,是我国当前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从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看,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也无疑是导致地区经济不平衡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有观点认为,改革以前,我国投资在向内地倾斜的情况下,人均国民收入的地区差距(无论是地带差距,还是省市区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在向沿海倾斜的情况下,省市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在缩小。
王岳平葛岳静
关键词:人均国民收入加权变异系数人均GDP相关系数实证分析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被引量:94
2009年
北京师范大学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思考了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设计出一系列大教育观课程,有效地将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机整合部门合力并辅以弹性教学管理,系统实践了一系列既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钟秉林董奇葛岳静方瑾何丽平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特色课程
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被引量:194
2007年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和全国最新投入产出表数据,从实证的角度,通过计算和分析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程度和影响力系数、感应程度和感应度系数、各项最终需求的诱发额和诱发系数、各部门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总体联系等指标,分析国民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揭示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理,并从需求管理的角度,提出各项需求政策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影响。
王岳平葛岳静
关键词:产业结构
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研究综述被引量:12
2015年
从经济学和地缘政治学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综述了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其研究特点。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1)从内容上看,现有研究侧重于对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合作以及经济竞合等方面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缺乏对地缘经济发展规律和干预策略的检验研究;2)从方法上看,主要采用传统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中国―东盟的地缘经济进行了叙述性和静态性的分析,缺乏动态的情景模拟与预测分析;3)从研究视角上看,主要采用经济学的视角,缺乏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视角。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应采用经济学、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和计算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使用建模仿真和计算实验方法,重点探索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格局和机制,提出地缘经济演化的干预策略并进行效果评估。
王淑芳刘玉立葛岳静王惠文
关键词:地缘经济地缘政治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与发展战略被引量:13
2012年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一国发展是否适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却存在极大争议。以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与发展战略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从辨析比较优势的概念内涵、梳理比较优势的发展脉络、分析比较优势作为发展战略的适宜性和阐述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等方面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指出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
徐建伟葛岳静胡志丁
关键词: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国际分工
安全研究的转向及其对我国地缘环境安全研究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地缘环境形势严峻,本文拟通过对安全研究理论、内容、尺度和视角四个维度转向的探索,以期对我国地缘环境安全研究予以启示。文章首先从理论维度展现了国际安全研究理论由传统安全研究向宽泛安全研究继而向批判安全研究的转向;...
刘玉立葛岳静胡志丁曹原
关键词:地缘政治地缘环境
资源型工矿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研究——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
1999年
安徽省铜陵市是50年代开采铜矿而建市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的资产存量和经济规模,并已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但是,由于原来赖以建市的铜矿资源的开采已经进入效益递减阶段,以及随着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
王岳平葛岳静
关键词:资源型工矿城市竞争优势轻纺工业
基于行为主体的缅甸排华思潮产生及其原因解析被引量:16
2015年
2011年密松水电站事件之后,缅甸排华思潮不断攀升。这一思潮伴随着缅甸民主改革的进程不断发展,成为影响中缅关系转折和思考中国外交政策转变的重要触发点,文章结合缅甸各阶层的情感和不同行为体行为、利用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建构主义理论,从缅甸排华思潮产生的国内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出发,从宏微观两个层面构建缅甸排华思潮产生的分析框架。利用框架从缅甸殖民时期以来形成的"羞辱"文化、民主改革之后缅甸局势变动、长期形成的文化心理等宏观背景,以及缅甸民众的排华记忆、民族主义盛行、对中国支持军政府的误解、华企在缅甸投资的产业结构、未能更好融入当地、对投资地各阶层利益的忽视、非政府组织对民众的错误诱导、媒体过分关注华企和华人以及过分夸大华企的影响等微观主体剖析缅甸排华思潮主要原因。结合其产生的过程和形成的机制,从国家外交政策调整、华企和华人行为的转变、加强与缅甸非政府组织联系、正确引导媒体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李灿松葛岳静马纳胡志丁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