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若茜 作品数:57 被引量:433 H指数:12 供职机构: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文化科学 语言文字 历史地理 更多>>
第12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2003年 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主办,复旦大学与香港作家联会承办的第12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在上海浦东召开. 蒲若茜关键词:世界华文文学 诗人之焦虑与创造——论庞德、陈美玲与中国古诗之三重变奏 被引量:1 2020年 庞德是美国现代派诗歌代表人物,他从中国古诗中汲取灵感,引领意象派诗歌之潮流。华裔美国女诗人陈美玲的诗歌更加充斥着与中国古诗之互文。庞德与陈美玲在运用中国古诗时有何异同?陈美玲对庞德诗歌美学有何承继?他们"混杂"的诗歌创造在世界诗歌史中有何重要意义?本文从影响之焦虑出发,分析庞德与陈美玲挪用中国古诗的类型和特征,探究庞诗、陈诗与中国古诗这三重变奏之后体现的深层文化和政治诉求,以及其中孕育的"世界诗歌"和"世界文学"新趋势。本文认为中国古诗在庞德诗中的移植与变异跨越时空、民族、语言、文化的界限,陈美玲的诗与中国古诗、庞德《古中国》的双重互文则进一步加深中西文化交流并打破族裔的疆界:他们的诗歌可谓超越文化、国界和族裔的"世界诗歌"之先声。庞诗、陈诗与中国古诗的三重变奏体现的是多元文明杂糅的力量,其中蕴含着文化的传承与变异,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与融合中,诗歌得以丰富和发展。在文化交流与碰撞空前频繁的当今时代,多元混杂的"世界诗歌""世界文学"日渐成为创作的主流和研究的热点。 蒲若茜 李卉芳关键词:中国古诗 走出“失根”迷途:当代英国华人文学的身份困境与历史叙事 被引量:2 2018年 历史叙事是当代英国华人文学的显性特征,其书写与族裔身份密切相连。当代英国华人作家时常在书写历史时紧扣身份问题,融身份认同与历史意识于一体,在作品中生动地再现了英国华人这一群体所关注的历史之维,同时展演了自己与族群在离散中的"失根"之痛和族裔政治。英国华人特有而复杂的多地离散经验和次族裔分歧使其认同困境雪上加霜,更加赋予历史叙事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借助历史叙事,英国华人作家追寻并建构族裔主体性,以期实现走出"失根"迷途的自我救赎。 肖淳端 蒲若茜关键词:历史叙事 身份困境 《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 被引量:82 2002年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 ,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像力 ,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 ,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 ,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 ,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 ,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魁力。 蒲若茜关键词:《呼啸山庄》 欧美文学 艾米莉·勃朗特 创作源泉 维多利亚时代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之“沉默”诗学探析 被引量:5 2016年 "沉默"是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话语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关键词,它与言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家试图厘清的核心问题。西方学界将"沉默"和言说置于二元对立的位置,在女性主义和少数族裔话语中,"沉默/言说"的二元对立与权力关系密不可分。亚裔美国文学批评通过对"沉默"进行"文化语境化"和"历史语境化",指出"沉默"在颠覆二元对立和言说种族歧视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极大推动了对"沉默"的研究。从亚裔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来看,"沉默"本身并不是消极的词汇,这不仅在于沉默的言说功能,还在于东方哲学中对于沉默的美学体认。正确认识"沉默"以及"沉默/言说"的辩证关系,对亚裔的族裔和性别身份建构有积极的影响。 蒲若茜 潘敏芳关键词:沉默 言说 身份建构 新移民文学的崭新突破——评华人作家张翎"跨越边界"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31 2004年 华人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在题材选择、语言、叙事手法及其对原乡和异乡的认同态度等方面,展示了当代海外新移民作家在突破历史与现实、中西文化传统、原乡与异乡边界上所作的探索。这种"跨越边界"的努力,反映出作者崭新的历史、族群和文化观,对于海外华人文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 饶芃子 蒲若茜关键词:新移民文学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整合之路 被引量:4 2006年 本文在考察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台湾、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紧随美国批评动向的“台湾视角”和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中国”情结进行了评析,指出要整合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研究,就必须摒弃地域上的偏见和政治、文化上的歧见,落实到具体的文学母题上。 蒲若茜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 文学母题 “世界主义”与“家园”认同——以海外华人作家林玉玲、李立扬的回忆录为例 2021年 "家园"认同是移民作家的核心关注点。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海外华人作家更倾向于"去根化"的世界建构表达出"处处无家处处家"的"世界主义"家园认同观。本文以林玉玲和李立扬两位海外华人作家的回忆录为文本,探究他们在东西方多次迁徙中其族裔自我与家园及与世界的关系。这些华人作家的族裔情感始终处于"去根"与"失根"的矛盾之中。深究原因,其中既有族裔之"根"的牵绊,更有受限于"处处无界却无处不界"的政治、历史和文化语境。两位华人作家以文本互证的方式重启种族、国族与世界的协商共同指向"有根的世界主义",反映出在"普世化"的愿景中和"无根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主义"与"家园"认同的协同与共融。 蒲若茜 张欣“亚裔美国感”溯源 被引量:9 2013年 1972年,在"种族主义之爱"一文中,"哎咦—集团"的核心成员赵健秀、陈耀光首次提出了"亚裔美国感"("Asian American Sensibility")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关键词,由此引发了四十多年来亚裔美国学界一系列的论争和笔战。本文通过追溯"亚裔美国感"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从出生地、语言、文化、族裔经验、人格气质、亚裔美国历史再现、亚裔美国书写传统等要素探讨"亚裔美国感"的本质特点,揭示以"哎咦—集团"为首的亚裔美国批评家提出"亚裔美国感"这一理论关键词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 蒲若茜关键词:亚裔美国文学 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 通观华裔美国小说的主题内容,“唐人街”、“母与女”、“父与子”等典型母题得到了反复的、浓墨重彩的艺术表现。这些母题蕴含了华裔美国人特殊的离散、迁徙的族裔经验,是中国和美国文化传统合力作用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而特殊的文化人... 蒲若茜关键词:美国小说 华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