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伟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2篇超微
  • 2篇超微结构
  • 1篇电信
  • 1篇电信号
  • 1篇信号
  • 1篇信号提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平滑肌
  • 1篇氧化物歧化酶
  • 1篇再灌损伤
  • 1篇肢体
  • 1篇肢体缺血
  • 1篇神经电
  • 1篇神经缺损
  • 1篇神经纤维
  • 1篇神经纤维再生
  • 1篇神经再生
  • 1篇神经再生室
  • 1篇神经组织
  • 1篇时程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 2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4篇袁伟
  • 4篇顾玉东
  • 3篇李继峰
  • 2篇俞彰
  • 1篇艾峋
  • 1篇徐建光
  • 1篇张凯莉
  • 1篇袁琦梅
  • 1篇赵春宇
  • 1篇徐雷
  • 1篇董震

传媒

  • 2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中华手外科杂...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鼠臂丛神经慢性卡压后不同时程神经组织的超微结构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大鼠臂丛神经慢性卡压后不同时程神经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慢性卡压模型,对卡压后不同时程神经组织的细胞成分进行超微结构的量化分析,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计数,测定髓鞘厚度、脱髓鞘神经纤维、空化神经纤维,以及观察巨噬细胞、新生有髓神经纤维。结果 慢性卡压神经的超微结构较正常神经有明显变化,但又与急性神经损伤有所不同:(1)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在早期无明显减少,在中期明显减少,在后期虽然总数仍减少,但与中期相比却呈上升趋势,这与后期出现的新生有髓神经纤维有关。(2)髓鞘厚度一直呈下降趋势,并与卡压时程呈正相关。(3)巨噬细胞活性在卡压12周时明显增强,内含大量退变髓鞘及坏死神经轴突。(4)在卡压后16周组出现较多新生有髓神经纤维,但髓鞘结构发育不完善,髓鞘厚度较薄。结论 脱髓鞘改变即髓鞘厚度的变化是卡压神经组织的早期变化,神经轴突的变化(空化神经纤维)是卡压神经组织的晚期变化。神经的慢性卡压过程是神经纤维变性、坏死和神经纤维再生的两种相反方向的不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以损伤占主导地位。
徐雷徐建光顾玉东李继峰袁伟张凯莉
关键词:神经组织超微结构神经纤维再生
聚酸酐管桥接修复神经缺损和聚酸酐管降解时相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研究聚酸酐管桥接神经缺损的再生和聚酸酐管生物降解时相。方法 96只SD大鼠于坐骨神经股中部切断,缺损间隙 10 mm,用聚酸酐管套接缺损神经两端形成神经再生室。分别于术后第3、7、14、21、28、35、42和63 d时取再生室中组织,将其切成长1mm段的10个组织块,各段分别制备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并记录各时间段聚酸酐管的外观变化。结果 聚酸酐管神经再生室中的神经再生过程可分为:术后3~7d的液体充盈和细胞聚集期;7~28 d神经生长期;28~63 d神经纤维成熟期。聚酸酐管周围无结缔组织疤痕形成。术后3~28 d聚酸酐管出现裂纹,裂隙并逐渐增大呈网状;28~63 d聚酸酐管逐渐降解被吸收;术后63 d完全降解吸收,再生神经表面光滑完整。结论 再生室形成的微环境有利于缺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聚酸酐管是生物降解材料,经过63 d完全被机体降解吸收,再生神经周围无疤痕和异物形成。
李继峰艾峋俞彰顾玉东袁伟袁琦梅
关键词:聚酸酐神经缺损神经再生室时相全降解
超氧化物歧化酶灌注对大鼠离体血管平滑肌超微结构影响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离体肢体血管平滑肌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后肢断离后,用含SOD的生理盐水灌注,4℃保存。观察股动脉血管平滑肌超微结构的变化,与相同温度下保存的生理盐水灌注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相比较,断肢经SOD灌注后,股动脉血管平滑肌超微结构变化明显延缓。结论 SOD灌注对股动脉血管平滑肌的超微结构有保护作用。
李继峰顾玉东俞彰袁伟
关键词:超氧化物歧化酶再灌损伤血管平滑肌超微结构肢体缺血
植入式神经微电极的设计及神经电信号提取的实验研究
2006年
目的利用神经可塑性原理,应用微制造加工技术设计并制作植入式神经微电极,以探索神经电信号提取与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硅片为电极底板,以铂铱合金丝为导线,用微制造加工技术在硅片上开孔,制作成植入式神经微电极。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将电极植入大鼠坐骨神经内,经放大电路放大后,用示波器观察所提取之电信号。结果电极实物为一1 mm×1 mm的八角形物体,电极一侧为通孔,内径约300 mm,通孔周围镀有铂金,两侧各有1根导线。植入试验提示,植入后3个月,示波器观察到具有神经电信号特征的静息电位、自发电活动及动作电位。结论自行设计与制作的植入式神经微电极可提取神经电信号,该电极在实用性上明显优于目前常用的纵行神经束内电极,为神经假肢的研究提供了电极基础。
董震袁伟顾玉东赵春宇
关键词:周围神经电信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