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裴久渤

作品数:63 被引量:399H指数:12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8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3篇土壤
  • 9篇耕地
  • 8篇秸秆
  • 7篇黑土
  • 6篇团聚体
  • 6篇棕壤
  • 6篇还田
  • 5篇地膜
  • 5篇施肥
  • 5篇黑土区
  • 5篇肥力
  • 4篇有机质
  • 4篇土壤团聚体
  • 4篇农田
  • 3篇地力
  • 3篇地膜覆盖
  • 3篇典型黑土
  • 3篇典型黑土区
  • 3篇东北典型黑土...
  • 3篇玉米秸

机构

  • 59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鞍山市国土资...

作者

  • 59篇裴久渤
  • 35篇汪景宽
  • 32篇李双异
  • 23篇安婷婷
  • 16篇李慧
  • 4篇张广才
  • 3篇邹洪涛
  • 3篇丁凡
  • 2篇李楠
  • 2篇胡丽娜
  • 2篇付时丰
  • 2篇孙良杰
  • 2篇杨骥
  • 2篇殷有
  • 2篇周永斌
  • 2篇苏里
  • 2篇高晓丹
  • 2篇王萍
  • 1篇孙福军
  • 1篇张佳宝

传媒

  • 6篇土壤通报
  • 3篇土壤学报
  • 2篇国土与自然资...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土壤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国土资源科技...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 1篇信息技术
  • 1篇中国土地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4篇2024
  • 8篇2023
  • 5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10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宁省耕地分区利用及其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研究被引量:15
2015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剖析其建设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对合理安排建设布局的影响就尤为重要。基于对辽宁省耕地地力评价基础数据的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包括自然条件、立地条件、土壤管理、耕层理化性状和耕层养分状况等5类15项因素的辽宁省耕地分区利用指标体系,并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对辽宁省耕地进行了分区,共得到5个Ⅰ级区,10个Ⅱ级区。此外,考虑到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本研究从中选出3类11项指标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的限制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限制因素的权重,利用限制因素组合法和加权求和法确定了各限制因素高、中、低的限制等级,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标准将各耕地利用分区中的高标准农田划分为重点、一般、勉强和不宜建设区。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宜放在高限制因素较少的辽宁中部和沿海地区,而建设难度较大的辽宁东部和西部地区可适当控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注重生态屏障的保护。
翟晓庆苏里裴久渤汪景宽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聚类分析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辽宁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耕地资源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是一国政治、经济全局的重要保证。本研究应用突变级数法,从耕地资源安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选取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大类指标,对辽宁省耕地资源分别进行了状态评价和空间分布评价。结果表明:在状态评价上,1995-2009年这十五年间,辽宁省耕地资源安全状态波动不大,主要涉及安全和值得关注区间,但出现缓慢下滑趋势;在空间分布评价上,2009年辽宁省耕地资源安全隶属度从东到西梯度递减,并与经济发展呈现负相关性。该研究不仅对今后辽宁省耕地保护提供直接参考,同时扩展了耕地资源安全研究的角度和内容,对耕地资源安全、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等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李楠汪景宽裴久渤
关键词:耕地资源安全突变级数法
“八五三”农场土壤开垦后有机质及土壤速效养分变化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对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1973~2007年间4次土壤养分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八五三"农场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均较高,但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开垦年限增加呈下降趋势,在开垦初期20年内下降较快,之后变化缓慢;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整体水平提高,主要集中在1~3级。
王淑敏汪景宽李双异裴久渤王玲莉
关键词:八五三农场有机质速效养分
玉米秸秆施用对棕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及温度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为了区分新加入玉米秸秆碳对原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13C示踪方法,通过向高肥(连续施用腐熟猪厩肥30年,土壤有机碳含量17.03 g·kg^-1)与低肥(连续30年不施肥处理,有机碳含量10.70 g·kg^-1)棕壤中添加13C标记的玉米秸秆,在25℃(微生物适宜温度)和18℃(作物生长季平均温度)进行450 d的室内培养试验,定期测定CO2-C和CO2-13C,探讨玉米秸秆碳矿化对不同肥力棕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高肥棕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较高,且温度升高增加了棕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低肥棕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程度随温度升高的变化大于高肥棕壤,表现出0~140 d正激发效应程度下降更快,140~360 d负激发效应程度持续时间更长,360 d后正激发效应程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18℃累积激发效应程度大于25℃;总体上高肥和低肥棕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均呈现随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玉米秸秆添加显著减缓了它们的下降,并表现出0~140 d低肥棕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高于高肥棕壤,之后低于高肥棕壤的趋势,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呈现出较大的变化,表现为0~300 d低肥棕壤高于高肥,之后呈相反的趋势。土壤肥力(有机碳水平的差异)和环境温度交互影响着玉米秸秆碳的分解,引起了棕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差异变化,培养140 d和300 d是温度敏感性差异变化的重要时期。
李艾蒙李慧裴久渤谢柠桧刘雨薇汪景宽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温度敏感性
东北黑土地不同类型区主要特征及保护利用对策被引量:13
2023年
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是我国粮食作物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贡献极大。近几十年,东北黑土地出现的“变薄、变瘦、变硬”等耕地质量退化问题严重制约了粮食产能的稳步提升。对东北黑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认知,并采取有效措施对黑土地进行保护与利用成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东北黑土地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土壤资源组成的复杂性,阻碍了黑土地保护利用政策的科学制定和顺利实施。以此为背景,本文根据东北黑土地自然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特征,按照区别差异性、归纳共同性的原则,将东北黑土地划分成松嫩平原区、三江平原区、辽河平原区、长白山辽东区、西部风沙区和大小兴安岭区6个类型区,分别概述了不同类型区在气候、地理和土壤组成方面的特征;从气候、农业生产和土壤限制因素等层面探讨了不同类型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和归纳了当前不同类型区适用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以期为协调黑土地保护与产能提升矛盾和合理利用黑土地提供参考。
徐英德裴久渤李双异邹洪涛汪景宽张佳宝
关键词:类型区
桓仁县基本农田划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更好地反映基本农田的分布情况,有效地确定该区域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中基本农田的位置、类型、数量和质量。本研究选择桓仁县作为研究区域,并以耕地地力评价为基础,从基础地力、自然条件以及区位条件三方面入手,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农田划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GIS中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确定评价指标值,采用熵权法客观的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理想点逼近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科学合理,为今后基本农田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张宇李双异裴久渤汪景宽
关键词:基本农田熵权
玉米不同残体添加对棕壤团聚体中氨基糖分配的影响
2022年
【目的】秸秆残体还田能引起土壤微生物残留物氨基糖的变化,然而不同部位秸秆残体因含碳氮化学组分差异,还田到不同肥力土壤后对氨基糖在团聚体中分配的影响尚不明析。因此,研究添加玉米不同残体对不同肥力棕壤团聚体中氨基糖分配的影响,并利用微生物标识物氨基葡萄糖与胞壁酸比值变化指示棕壤团聚体真菌和细菌群落组成动态变化,对深入阐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在碳氮养分循环和分配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试验基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分别向高低肥力棕壤中添加玉米根茬(R)、玉米茎叶(S),同时以不添加玉米残体的两种肥力棕壤作为对照,进行了为期360天的室内培养,在第0、30、60、180和360天随机取样。采用干筛法将土样分为大团聚体(粒径≥250μm)和微团聚体(粒径<250μm),测定各处理棕壤团聚体中碳氮含量,分析团聚体中氨基糖含量及氨基葡萄糖与胞壁酸比值的变化。【结果】不同部位秸秆残体添加均可显著提升土壤各级团聚体氨基糖含量,提升幅度为高肥力棕壤>低肥力棕壤;提升效果为茎叶>根茬。氨基葡萄糖与胞壁酸比值方面,低肥力棕壤>高肥力棕壤,大团聚体中根茬>茎叶,微团聚体中茎叶>根茬。【结论】玉米秸秆残体添加有利于氨基糖在团聚体中的累积,高肥力土壤更有助于团聚体中氨基糖的积累,且茎叶处理的积累程度高于根茬处理。此外,高肥力土壤有利于细菌生存,而低肥力土壤有利于真菌生存。根茬和茎叶分别提高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真菌残留物对土壤碳氮的贡献。
薛萍落马南裴久渤汪景宽
关键词:氨基糖土壤团聚体土壤肥力
一种田间外源有机物诱导土壤呼吸的气体采集方法
本发明涉及土壤生态研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田间外源有机物诱导土壤呼吸的气体采集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集装置平时不能调节装置内外水气以及采集气体时不能阻止环境中水气扰动的缺点,一种田间外源有机物诱导土壤呼吸的气体采...
裴久渤李慧汪景宽李双异安婷婷谢柠桧于雅茜李艾蒙尹思佳刘雨薇
文献传递
国际化视野下资源环境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模式及实施成效被引量:3
2019年
以人才培养国际化为目标,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分析资源环境类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模式。
党秀丽裴久渤邹洪涛汪景宽依艳丽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长期覆盖条件下旱田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及其提升关键技术创制与应用
2021年
项目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沈阳农业大学土壤肥力专家陈恩凤先生指导课题组在后山棕壤上建立长期地膜覆盖与土壤肥力恢复试验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汪景宽教授在试验田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目前该试验已成为世界上连续地膜覆盖时间超长的试验地,获得大量的监测数据,阐明了长期地膜和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肥力演变规律,揭示了土壤有机质演变、营养元素盈缺和水热特征,明确了秸秆在土壤中腐解转化过程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阐明了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固碳规律以及特征团聚体的组成,提出高肥力土壤特征团聚体适宜比例可以作为土壤培肥目标;提出了土壤肥力恢复和提升技术模式.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8篇).成果丰富了土壤培肥与土壤改良理论,为辽宁省及东北地区覆盖条件下土壤肥力提升、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汪景宽邹洪涛李双异裴久渤安婷婷徐志强李慧戴继光刘慧屿范庆锋苏建党
关键词:土壤培肥地膜覆盖土壤改良土壤团聚体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