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 作品数:21 被引量:34 H指数:3 供职机构: 台湾东海大学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政治法律 社会学 历史地理 更多>>
六○年代初台湾岛屿上的精神史一页——读陈映真《凄惨的无言的嘴》 2011年 藉由一个即将出院的青年精神病人"我"的经历,陈映真1964年的小说《凄惨的无言的嘴》书写了60年代初台湾的精神史(或不妨说是精神病史)的一页,纪录了在全球冷战、两岸分断体制、与国民党统治之下,岛屿上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无根、苦闷、虚无,乃至荒芜;作者也同时批判了已蔚为时风的"留学热"。陈映真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那些认真寻找精神出路的青年的下场可能是进入精神病院,精神上布满伤口,惊悚地对照于那被谋杀的雏妓女体上的"凄惨的无言的嘴"。无论是西泽身上的刀伤、雏妓尸身上的伤口,或是因失路而抑郁而疯狂的人的嘴巴,皆是古今"凄惨的无言的嘴",无言地控诉着一个失道悖德残仁贼义的时代。 赵刚关键词:精神病 宗教 知识分子 理想主义 《苹果树》:书写是为了克服绝望 被引量:3 2017年 若说《面摊》是陈映真大学生阶段的第一篇创作,那《苹果树》这一篇则是此阶段的关门之作。故事说的是一个深具颓废与幻想气质的大学生林武治,在应是1961年春天的某一个月夜里,在应是台北的一条他所赁居的后街里,在应是一棵青绿的半大茄冬树下,抱着他的吉他琴面,对着一群只能顾及“活着”的社会底层男女吟唱,以及之后在他身上所发生的幸福与惨怛的故事……那夜,他带着一种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的神经质,甚至可说是疯魔吧,莫知所以然地对环绕四周的穷苦之人诉说他青涩的爱情与耳食的幸福。 赵刚关键词:文艺青年 社会底层 性压抑 底层民众 基督教思想 左翼男性主体状态:从陈映真的一个视角读丁玲的《韦护》 2024年 藉由陈映真多篇早期小说所开启的关于“左翼男性主体状态”的视角,可以贴近阅读丁玲的早期重要小说《韦护》。如此阅读,男女主人公的合与分就不再只是政治意识形态流派的分歧矛盾,或仅仅以熟悉的“革命与爱情”命题所能充分掌握。通过剖析韦护作为一位左翼男性知识分子及革命者的内在状态,发现在他的坚忍苦行之外,另有一种“男性的狡狯”。作为一位早期的中国共产革命者,韦护在革命与爱情、“工作”与文艺、“思想”与诗、现代与传统之间面临精神困局,这一困局于今仍有启示意义。 赵刚关键词:爱情 战斗与导引:《夜行货车》论 被引量:5 2017年 将陈映真1978年创作的小说《夜行货车》重新置放于当年的乡土文学论战的语境中,本文得到了一个更贴近于时代背景与作者思想状况的新诠释。过去被简单批评为有过于"浪漫主义"问题的小说情节与人物塑造,在新的诠释中,体现了陈映真对当时的几个政治趋势的高度危机感,包括新殖民地社会的形成、台独分离主义的萌发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困惑。因此,这篇小说是陈映真试图透过文学介入现实,导引青年的一次实践──特别是针对彼时新兴分离主义运动所企图召唤的青年群体。《夜行货车》深刻反映了将文学作为战斗的陈映真在那时与西化的现代派、党国文化派的战斗,与台独派的战斗,以及对广大青年仍处朦胧期的政治倾向的"导引"。小说展现了某种"第三世界"立场,但也征候性地体现了对"中国革命"的失语。本文试图分析这个失语的意义,以及在这个"失语"下,他对"文化主义中国观"的质疑。 赵刚关键词:台湾文学 “伪身体化”:当代人文学危机与港台青年 2021年 大约自20世纪90年代起,"身体化"(embodiment)或"身体化知识"(embodied knowledge)的提法开始在中国台湾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界流行起来。台湾主流学术界里,几乎所有当代流行话题与观念都源自西方,"身体化知识"亦然。上世纪60年代末,西方女性主义所发动的公与私、知识与身体之间的关系讨论,经由"人身的就是政治的"(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这样有力的召唤口号,深刻地批判了以往理性主导的、追求结构化叙事的"去身体化知识"(disembodied knowledge)。 赵刚关键词:知识生产 左翼与传统:陈映真案例 被引量:2 2019年 像陈映真这样一位左翼思想者与文学创作者,怎么看待传统?对这样一个提问,相信很多人会觉得无趣甚至多余。而之所以会如此反应,则大约是因为,既然陈映真在知识谱系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在创作与文论上贴近左翼现实主义,那么,陈映真对传统的态度必然是质疑与批判的,特别是对那经常被视为“糟粕”的“封建传统”。 赵刚关键词:左翼 文学创作者 马克思主义 知识谱系 现实主义 封建传统 蚊子、细腰蜂与政治热病 2010年 2010年7月的一个早上,在热闹非常的北京首都机场前往台北的国航候机楼一角,我无聊地坐着,浮想着这几天来北京开会、访友、旅游的一些声音画面。此时,通道对面一个稍微高亢的声音吸引了我——是一位年轻导游正向他所带领的老少团员们作行前说明,介绍"宝岛台湾",并提出一些注意事项。这个北京小伙子很能说,而他所说的,虽不免稍带他这个专业所特有的趣味性夸张,但还都是有凭有据,不是那种辛巴达式的"水手见闻"。我想,导游要是有一个敏感的心眼儿。 赵刚关键词:台湾人 民主化 选举政治 热病 有所不为 狂热 精神危机是如何克服的?——陈映真的1980年代 2024年 1978年台美断交,翌年“美丽岛事件”爆发,国民党内外交困,“台独”势头明显看涨。同时,大众消费主义社会俗艳登场,在欢快柔佞之中,与分离主义一道无声扼杀了1970年代从“保钓”到新诗论战再到乡土文学论战一路艰难育出的进步之苗。在这个新形势挑战下,陈映真偏逢“‘文革’真相”所导致的精神危机。本文试图知人论事,勾勒陈映真在“后‘文革’”与“后美丽岛”的双重语境下直面挑战与危机,为思想寻找出路的颠踬足迹。陈映真思想重整的范围宏大,包括了社会与文艺、人民、宗教、大众消费社会、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等重要范畴。1984年下半开始筹划的一个全新的、结合摄影与报告文学的事业──《人间》杂志,即此一思想重整计划的一图文并茂的表达形式。直至1987年顷的1980年代,是陈映真思想最包容进取但同时也充满张力的一个时期,展现了重要的且不乏内在矛盾张力的思想探索。1987年的解严与所谓“自由化”所导致的分离主义自由化,构成了对陈映真的新一波严峻考验,使他在完成了小说《赵南栋》之后,长达十二年停止创作,并展开了1990年代对中国台湾社会的“社会性质论”的探索等议题……本文旨在勾勒陈映真从1979年到1987年面对危机的真诚而艰难的思想努力,重新评估当代中国台湾流行的以1987年解严为历史叙事起点的“进步史观”,并邀请两岸读者共同探讨这一努力对吾人而言的今日思想与精神价值。 赵刚重读陈映真 被引量:2 2010年 很高兴有机会来到社科院文学所做演讲。我误打误撞来到这里,原本听贺照田说是亚洲论坛同人的小范围讨论,我才敢答应的,但后来联系的时候,李娜又说这还是一个比较正式的讲座,但的确没想到这么正式,呵呵。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与先进。我来之前就感到很惶恐,但我反复想,好像也不应该惶恐,毕竟我是社会学的,一个搞社会学的来到文学所,似乎可以有一个特权,如果我讲不好, 赵刚关键词:重读 文学所 社会学 社科院 人不好绝望,但也不可乱希望--读陈映真的《一绿色之候鸟》 被引量:4 2010年 《一绿色之候鸟》是陈映真小说中高度难解的一篇,它在隐晦的寓言形式中包含着政治与思想的批判性。"一绿色之候鸟"不只是泛泛的希望,而有一个更具历史性的所指。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代表了196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的三种可能的主体状态和面对"未来"的方式。关于赵公的勾勒隐藏着对国民党统治的批判以及对知识分子精神与人格状态的悲叹;年轻的陈老师缺少主体性,一心只想生活在远方来日,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低调的季公是小说的核心角色,承载了作者关于出路的探索。 赵刚关键词: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