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
- 作品数:50 被引量:56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嫦娥、羿神话的文学移位及其文化意蕴
- 赵红
- 关键词:神话嫦娥后羿文学研究
- 唐人月宫观念论析
- 2010年
- 在唐人的观念中,月亮并不是夜幕中空洞的发光体,而是一个有着广阔空间的新鲜世界。夜夜高悬如明镜的月亮,承载了唐人太多的遐想,而这种强烈好奇之感,又促使唐人严肃而幼稚的展开奇思妙想,在瑰丽的幻想中构造着月宫中的景物和人事。而这,正鲜明的展现了唐人的月宫观念。
- 赵红
- 关键词:唐人
- 通过正念培育促进师生情绪觉察与管理模式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发现,情绪对中学生的行为、家长教育孩子的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均有重大影响。经过广泛的学习与比较,我们发现源起古老但新兴于教育领域的正念培育是一种容易掌握、功效多样、适应面广的心理调节方式,因此我校采用正念培育的理念与方法,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维度同时推进,提高师生和家长情绪管理和调节的能力,达到了显著效果。
- 赵红
- 关键词:师生
- 电影《刘三姐》艺术形象新论被引量:1
- 2012年
- 作为新中国首部彩色音乐风光故事片,电影《刘三姐》在贯穿全片的"压与反"的叙事主线中,塑造了独特而鲜明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的艺术形象。刘三姐不仅以山歌为武器,在反抗斗争中具有正义凛然的抗争精神和昂扬激烈的抗争斗志,而且还以山歌为辅助和媒介,在劳动中泼辣爽利,在爱情中热烈大胆,展现了特殊时代政治语境下别样女英雄的动人风采,成为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女性人物画廊中的一个经典艺术形象。
- 赵红
- 关键词:《刘三姐》女英雄艺术性
- 唐宋文学中的女仙妓化现象论略——以女仙嫦娥的妓化为例被引量:3
- 2010年
- 在唐宋文学中,一种新出现却又迅速普遍化的现象特别引人瞩目,即"仙女化妓"和"妓女化仙",正是在时代文学愈演愈烈的仙妓合流发展趋势中,作为道教重要女仙的月精嫦娥也开始了妓化的展演轨迹。无论是诗词中的吟咏,亦或是小说中的描写,嫦娥形象逐渐褪去了沉静淡雅、超逸出尘的女仙品性,而呈现出凡心大动、凡情炽盛的妓化特征。探究女仙妓化现象的深层文化动因,即为道教神仙观念世俗化的不断加剧。
- 赵红
- 关键词:唐宋文学论略嫦娥
- 唐宋时期羿神话的演变与发展
- 2010年
- 羿神话在先秦典籍中呈现为丰富、多义的形态,然而到了唐宋时期,羿的形象和事迹却被凝固为一种简单意象或一个抽象符号,具有了固定的"善射"内涵与特指的"寡德"含义,这一方面使羿神话被定型化,在历代人的口耳相传中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另一方面却也严重制约了羿神话向文学移位时的多向展演空间。
- 赵红
- 《隋书·经籍志》的“小说”观被引量:1
- 2008年
- 《隋书·经藉志》作为继《汉书·艺文志》之后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对小说的类别性质、源流功用有着较为深刻和进步的认识与阐述,反映出了其颇具学术价值的"小说"观,对后世的小说观念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赵红
- 关键词:《隋书·经籍志》小说
- 兰为王者香——唐诗中的“兰”、“菊”意象研究二
- 2007年
- 兰的特殊气质,使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人们咏兰、叹兰、羡兰、赞兰,以兰自比,寄托心志,抒发情怀。唐太宗九十九首诗中,十八首十九处写到"兰",可见太宗对兰也是爱好有加。较之其它唐诗,太宗之诗独有一种浩大雍容之气袭荡其中。
- 艾璐璐赵红
- 关键词:唐诗太宗
- 唐宋诗文中的“嫦娥”意象论析
- 2009年
- 作为唐宋诗文中常之吟咏意象的嫦娥,唐宋文人由最初对其窃药奔月、得仙不死的本事之咏,扩展为对其拥有仙方、掌管仙箓的仙品之咏,进而又通过凡俗化、人情化的改造和重塑,使嫦娥呈现出热烈而多情的女仙面貌,完成了对嫦娥的形象之咏。嫦娥意象在唐宋文人笔端由仙而凡的展演轨迹,正可视作世俗生活中文人多彩的内心世界的反映。
- 赵红
- 关键词:唐宋诗文意象嫦娥
- 辩证思惟是儿童思惟发展的最高阶段
- 1984年
- 儿童思惟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对于这个问题,一般认为(如皮亚杰):儿童思惟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这样四个阶段。形式运算思惟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是儿童思惟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我们认为,形式思惟作为一种抽象思惟,的确是儿童思惟发展的较高级阶段。但是,人的抽象逻辑思惟并不都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又有形式逻辑思惟为辩证逻辑思惟之分。因此,儿童思惟并非象皮亚杰所认为的那样仅停留在形式运算阶段。在儿童思惟发展中,还存在着第五个阶段——辩证思惟阶段,这才是儿童思惟发展的最高阶段。关于把抽象思惟区分为不同阶段的提法,早已有之。远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就曾把认识的理性阶段划分为许多等级,探索了理性认识的层次和阶段性问题。亚里士多德也曾主张把理性分为被动理性和能动理性两个阶段,企图在思惟中区分出某些具有质的不同的阶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和黑格尔都曾明确主张把理性认识分为悟性(或知性)和理性两个阶段,这里的悟性(或知性)和理性就是指形式思惟和辩证思惟。
- 赵红朱建军
- 关键词:儿童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