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敬波

作品数:30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艺术

主题

  • 17篇小说
  • 11篇文学
  • 7篇短篇
  • 7篇短篇小说
  • 7篇叙事
  • 5篇艺术
  • 4篇代文
  • 4篇文体
  • 3篇新时期文学
  • 3篇文学批评
  • 3篇乡土
  • 3篇小说创作
  • 3篇国家形象
  • 3篇长篇
  • 2篇当代文学
  • 2篇当代小说
  • 2篇当下文学
  • 2篇当下文学批评
  • 2篇短篇小说创作
  • 2篇学史

机构

  • 14篇江苏师范大学
  • 11篇徐州师范大学
  • 6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

  • 27篇郝敬波
  • 1篇吴义勤

传媒

  • 4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南方文坛
  • 3篇江苏师范大学...
  • 2篇小说评论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文艺评论
  • 1篇文艺研究
  • 1篇理论与创作
  • 1篇当代文坛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承德民族师专...
  • 1篇淮海文汇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徐州教育学院...
  • 1篇时代文学(上...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4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乡土中国”形象的艺术建构——评叶炜长篇新作《后土》被引量:6
2014年
在江苏青年作家群中,叶炜算得上勤奋的一位.两年前推出长篇《富矿》,最近又在《作家》发表了长篇新作《后土》①,着实让人惊讶他的创作精力和创作能力.叶炜的创作个性是非常明显的,敦厚、质朴、不事张扬的性格与所处的苏北鲁南的地域风格似乎十分契合,造就了其小说创作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作为一位70年代后期出生的作家,叶炜在《后土》中用罕见的执着融人性地贴近乡村,感受节气变化,关注人世变迁,观照人与土地关系的改变,表现出一种极其亲切和具体的乡村经验,这在同代际的作家创作中是少见的.
郝敬波
关键词:后土长篇艺术建构乡土中国
新时期短篇小说的文体探索与创新
2015年
新时期小说的文体创新大都在短篇小说中率先实施,然后扩展到中长篇小说。从短篇小说入手能够把握新时期小说艺术创新的脉动,深入了解新时期小说艺术创新的整体走向。在新时期文学转型的背景中,短篇小说创作主要从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呈现出文体探索和创新的艺术品格。
郝敬波
关键词:短篇小说文体艺术创新
当代文学想象与国家形象构建——以乡土文学创作为视角被引量:2
2014年
国家形象是一个认知和评价的综合体,并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建构和传播。中国当代文学是国家形象内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其艺术建构的重要方式。乡土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以此为视角,可以整体观照当代文学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真实面貌,有效探讨前者之于后者建构的诸多可能性。从创作实践来看,当代乡土作家主要以怀恋式、联想式和寓言式三种乡土情结形态来呈现自己的情感经验,并集中以"结构性"和"阐释性"两种想象方式言说人与土地关系的时代变迁,以乡土中国的书写实施对国家形象的艺术建构。由于乡土经验的断裂和乡土世界变化的复杂性,乡土作家的这种想象书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乌托邦的特点,形成了对乡土中国形象的某种遮蔽和误读。突破历史的局限将为国家形象的艺术建构提供新的可能,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深化国家形象理论和实践研究所要面对的课题。
郝敬波
关键词:国家形象乡土文学文学想象乡土中国
让历史从一次寻找开始——评范小青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王村》被引量:3
2016年
范小青的小说一向贴近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生和生存境况的变化,尤其注重以朴实和质感的文字表现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品格。长篇小说《我的名字叫王村》的叙事层次由"一个人"、"一种寻找"和"一段历史"三个部分组成。"弟弟"这一角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及其与环境的冲突,为小说叙事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提供了可能;寻找"弟弟"是一个充满隐喻和象征的行动,展现出掩藏在日常生活之中的种种困惑和荒谬;在对历史的关注中,小说以"王村"为缩影描绘出一段历史变迁的复杂图景。三个层次由表及里,使这部小说简约而丰富、精致而宽阔,呈现出一种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和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该部小说对于范小青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下的长篇小说创作也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郝敬波
关键词:长篇小说乡土叙事艺术经验
小说家如何“想象”一种语言——评房伟长篇新作《血色莫扎特》被引量:2
2020年
房伟的长篇新作《血色莫扎特》与其之前的小说有很大不同。最明显的是语言的差别。《英雄时代》《猎舌师》那种诗化、典雅的语言风格不见了,《血色莫扎特》具有一种口语化语言特征。房伟在进行一种尝试,他在想象"另外"一种语言。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
郝敬波
关键词:《英雄时代》维特根斯坦莫扎特诗化小说家
现代文学传统与白先勇短篇小说的叙事主题被引量:2
2011年
白先勇是台湾现代派的代表作家,被夏志清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他的短篇小说在融合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叙事技巧的同时,从潜隐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主题生成的思维向度等方面也深受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影响,并以"感时忧人"的叙事主题实施了对现代文学主题特征的表现和传承。另一方面,白先勇短篇小说以"隐曲"取代"突显"的主题呈现方式,以悲悯观照取代贬抑改造的主题审美旨趣,又在某种意义上对现代文学传统进行了主题变奏,从而形成了富有个性的文学表达方式和文学审美品格。
郝敬波
关键词:现代文学主题短篇小说
空间在场与个体建构的写作——评台湾作家言叔夏散文集《白马走过天亮》
2016年
伴随着多个文学奖项的获得,台湾"八○后"女作家言叔夏愈来愈引人关注了。尤其是散文创作,言叔夏的写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日益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比如,在台湾学者陈芳明近年编著的《台湾新文学史》中,言叔夏就被作为台湾新世代重要的散文作家受到重视。二○一三年,言叔夏的散文集《白马走过天亮》出版,并获得台湾艺术基金会文学创作奖。
郝敬波
关键词:文学奖项台湾作家新文学史小说文体
一唱三叹与传递心动的叙事——对2010年短篇小说创作的考察被引量:1
2011年
2010年仍然是一个短篇小说创作繁荣、佳作不少的年份,"一唱三叹"与"传递心动"的文学意蕴和艺术感染力构成了本年度短篇创作突出的艺术品格。对2010年度短篇小说乃至对新时期以来短篇小说的悲观判断更多地来自于一种乌托邦的批评想象,是一种消费时代的文体偏见,是当下文学批评需要警惕和反思的。
郝敬波
关键词:短篇小说小说意蕴艺术感染力
在思潮和个性之间突围——台湾当代小说创作带给我们的文化反思
2010年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世纪之末,中国新时期文学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而在涌入的各种思潮中,后现代主义风潮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打开大陆1980年代以降的小说文本,特别以先锋小说为代表的实验文本中那种颠覆、解构和叙事技术的后现代气息会扑面而来。当然,在思潮影响下的新时期文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无可争议的。然而,新时期文学在拥着西方文学思潮向着现代性和世界性加速的同时,却在很大程度上无暇顾及了自我个性,造成了某些文学独立性的缺失,
郝敬波
关键词:文艺思潮自我个性当代小说创作文化反思新时期文学突围
《蛙》:小说叙事与国家形象被引量:4
2013年
近年来,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逐渐进入到艺术批评领域。莫言获诺奖被大众媒体更多地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并赋予其国家形象的某种代表符号,因而有必要探讨莫言小说叙事与国家形象的内在关联性。莫言备受关注的长篇小说《蛙》从多个角度承载了小说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艺术关联信息。该小说主要从三个方面形成了国家形象不同层面的艺术建构及其可能性:一是选取计划生育的敏感题材,从"当下性"和"现场性"两个方面为现代国家形象的建构提供了可能;二是展示了民族精神世界的历史变迁,探寻了民族的心路历程,从民族心灵史的角度建构了国家形象的文化想象空间;三是呈现了民族的生命态度,书写了对生命的敬畏,从发掘精神特征的路径上实施了国家形象的艺术建构。《蛙》对小说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艺术处理是当下小说创作的一种经验和启示。
郝敬波
关键词:《蛙》小说叙事国家形象艺术建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