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莎莎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代血浆
  • 2篇人胎
  • 2篇人胎盘
  • 2篇失血
  • 2篇胎盘
  • 2篇戊二醛
  • 2篇携氧
  • 1篇蛋白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多聚
  • 1篇休克
  • 1篇休克模型
  • 1篇血红
  • 1篇血红蛋白
  • 1篇血性
  • 1篇血压
  • 1篇载氧体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试验

机构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天津协和生物...

作者

  • 5篇郝莎莎
  • 4篇王红
  • 4篇刘嘉馨
  • 3篇李燊
  • 2篇周文涛
  • 2篇杨成民
  • 2篇李遥金
  • 2篇蒋冰玉
  • 1篇张学俊
  • 1篇陈刚
  • 1篇张鸿辉
  • 1篇桑培培
  • 1篇闫东

传媒

  • 3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一种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及其建立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及其建立方法和应用,首先对大鼠称重,后用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全麻,行股动、静脉插管,后全身肝素化;大鼠右侧股动脉连接多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血压、心率,在左侧股动脉放血,左侧股静脉用于样品...
郝莎莎郑诗凡谢欣彤周文涛李燊王红刘嘉馨杨成民
血红蛋白最佳聚合工艺匹配条件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的血红蛋白类氧载体(HBOCs)的聚合工艺匹配条件的优化研究,进一步降低终产品的平均分子质量和超大分子含量,提高聚合血红蛋白的有效转化率.方法 在前期对人胎盘血红蛋白与戊二醛交联的单因素影响水平的研究基础上,选取戊二醛的加样速度、血红蛋白的质量浓度和戊二醛与血红蛋白的摩尔比3个因素做正交试验以优化血红蛋白聚合工艺的匹配条件.结果 戊二醛与血红蛋白的摩尔比对聚合血红蛋白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血红蛋白的质量浓度,最后为戊二醛的加样速度.对平均分子质量的影响分析,不同的戊二醛与血红蛋白摩尔比条件下的平均分子质量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的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和戊二醛的加样速度条件下的平均分子质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效转化率的影响分析,不同的戊二醛与血红蛋白摩尔比和不同的血红蛋白质量浓度条件下的有效转化率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戊二醛加样速度条件下的有效转化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超大分子含量的影响分析,不同的戊二醛与血红蛋白摩尔比条件下的超大分子含量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红蛋白的质量浓度和戊二醛的加样速度条件下超大分子含量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优化确定了血红蛋白聚合工艺的最佳匹配条件.
周文涛李燊郝莎莎刘嘉馨王红杨成民
关键词:正交试验
戊二醛与双阿司匹林双聚合红细胞代用品的制备和动物实验疗效初步观察
2022年
目的制备采用戊二醛(GDA)和双阿司匹林(DBBF)双聚合红细胞代用品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选取影响DBBF与人胎盘血红蛋白聚合的影响因素,包括溶液pH,肌醇六磷酸浓度以及DBBF与血红蛋白摩尔比,确定GDA与DBBF-Hb聚合中间产物的摩尔比,并研究其制备过程中P_(50)、希尔系数以及高铁血红蛋白(MetHb)含量变化,制品再通过超滤、过滤、脱氧等步骤得到终产品并进行抗失血性休克大鼠疗效研究。结果在溶液pH为8.0,肌醇六磷酸浓度为10mM/L,DBBF与血红蛋白摩尔比为6∶1条件下,二聚体含量(22.67±3.28)%,四聚体含量(74.64±7.05)%,其P_(50)为(25.25±2.31)mmHg,其P_(50)和MetHb含量会随着DBBF与血红蛋白摩尔比的提升而逐步提升,希尔系数会随着DBBF与血红蛋白摩尔比的提升而逐步降低。GDA与DBBF-Hb聚合中间产物的摩尔比为7∶1时,二聚体含量(8.23±0.79)%,四聚体含量(27.87±3.63)%,超大分子含量(1.05±0.31)%,其MetHb含量会随着GDA与DBBF-Hb摩尔比的提升而逐步提升,P_(50)值和希尔系数会随着GDA与DBBF-Hb摩尔比的提升而逐步降低。该制品对大失血性休克大鼠24h的存活率均为83.33%(10/12)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41.67%(5/12),与阳性对照组91.67%(11/12)大鼠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戊二醛和DBBF双聚合红细胞代用品可以有效的降低二聚体的含量,更利于产业化生产,对抗失血性休克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周文涛李燊郝莎莎张鸿辉刘嘉馨王红杨成民
关键词:戊二醛红细胞代用品P50
携氧代血浆扩容及携氧功能初步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建立大鼠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和大鼠失血性休克-肠系膜微循环模型,用以探讨携氧代血浆的扩容和携氧功能。方法将20只SD大鼠失血至全身血容量的60%,造成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随机均分为6%羟乙基淀粉(HES)组和携氧代血浆组做相应样品的等容量输注复苏。分别在造模前、休克、输液末以及输液后1 h观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股动脉取血测定血气,检测组织氧分压(PtO_2)。另取20只大鼠建立失血性休克-肠系膜微循环模型,观察、记录大鼠造模前基础值、休克、输液末以及输液后1 h微血管直径的变化和血流状态。结果 HES组与携氧代血浆组比较,输液末微静脉直径(μm)与微动脉直径(μm)分别为:31.23±4.96 vs 31.86±5.43、19.46±1.47 vs19.40±2.10(P>0.05),输液后血流状态均得到恢复;输液后1 h的MAP(mm Hg)为:90.70±3.83 vs 98.90±9.18(P<0.05);组织氧分压(mm Hg)为:输液末7.03±1.47 vs 15.32±2.34(P<0.05),输液后1 h 5.53±2.39 vs 8.90±2.01(P<0.05);2组大鼠血气指标在各时间点相近(P>0.05)。结论携氧代血浆能够改善大鼠失血性休克所致的微循环障碍,具有与HES相似的血管扩容作用,并且在大鼠休克复苏初期恢复组织氧分压的效果优于HES。
蒋冰玉李遥金郝莎莎桑培培陈刚王红刘嘉馨
关键词:失血肠系膜微循环
应用大鼠血液置换模型对新型携氧代血浆功效的初步实验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制备1种羟乙基淀粉与血红蛋白载氧体(HBOC)相结合的多功能携氧代血浆,并对该携氧代血浆在大鼠血液置换模型中的有效性做初步观察。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将2种HBOC样品[Ⅰ(poly-Hb-1)和样品Ⅱ(poly-Hb-2)]各20 m L与羟乙基淀粉130按照相同的配方分别制备成携氧代血浆制品样品,2组制品中Hb均为2 g/d L。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羟乙基淀粉130(HES130)、poly-Hb-1+HES130和poly-Hb-2+HES130等3组,大鼠换血后除饮水和饲喂外未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并分别于换血前、换血过程末段及换血后1 h、24 h记录MAP、Hct等生理指标,取血测定动脉血血气及全血细胞计数,并考察换血≤72 h大鼠的生存质量和存活情况。结果 HES130组、poly-Hb-1+HES130组与poly-Hb-2+HES130组比较,换血末段的MAP(mm Hg)为99±4 vs 111±3 vs 117±5(P<0.05),Hct(%)为16±2 vs 19±1 vs 17±3(P<0.05);换血后1 h的Hct(%)为17±2 vs 20±3 vs 21±2(P<0.05);换血后24 h,Hct(%)为16±2 vs 19±3 vs 20±2(P<0.05),动脉血乳酸值(mmol/L)为7.1±1.2 vs 2.3±0.4 vs 1.2±0.2(P<0.05),动脉剩余碱(BE)(mmol/L)为-5.6±2.4 vs 1.5±0.7 vs 1.9±0.4(P<0.05);换血后1及24 h的RBC(×1012/L)分别为3.10±0.23 vs 3.33±0.34 vs 3.49±0.17与2.08±0.11 vs 2.38±0.17 vs 3.23±0.17(P<0.05);换血后1 h的WBC(×109/L)为6.10±1.04 vs 7.60±0.59 vs 7.39±0.54(P<0.05);换血后24、48、72 h存活率分别为50%vs 80%vs 100%、40%vs 60%vs 90%、30%vs 40%vs 80%。结论具有携氧功能的代血浆能有效维持换血模型大鼠的MAP,其缓解代谢性酸中毒效果优于仅有HES的大鼠换血模型;这种增加携氧功能以后的代血浆能明显改善大鼠存活质量,和现有胶体代血浆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闫东李遥金郝莎莎蒋冰玉李燊张学俊王红刘嘉馨
关键词:代血浆复苏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