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东鑫

作品数:18 被引量:160H指数:7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页岩
  • 5篇页岩气
  • 5篇煤层气
  • 5篇勘探
  • 4篇盆地
  • 3篇油页岩
  • 3篇松辽盆地
  • 3篇区块
  • 2篇地层
  • 2篇地质
  • 2篇页岩气勘探
  • 2篇影响因素
  • 2篇青山口组
  • 2篇含气
  • 2篇层序
  • 2篇成矿
  • 2篇储层
  • 1篇等温吸附
  • 1篇等温吸附模型
  • 1篇地下水

机构

  • 11篇国土资源部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联煤层气有...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18篇郭东鑫
  • 6篇唐书恒
  • 6篇张跃磊
  • 4篇陈江
  • 4篇吕建伟
  • 4篇吴国代
  • 4篇吴敏杰
  • 3篇张静平
  • 2篇李忠城
  • 2篇程礼军
  • 2篇解慧
  • 2篇程军
  • 2篇谢庆明
  • 2篇李大华
  • 1篇郑贵强
  • 1篇曾春林
  • 1篇张志平

传媒

  • 5篇煤田地质与勘...
  • 2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化工管理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通报
  • 1篇资源与产业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非常规油气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松藻矿区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松藻矿区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富集区之一。为揭示松藻矿区地下水对煤层气富集影响,利用煤田勘查获取的水文地质资料,基于含水层结构、水化学特征、抽水资料的系统分析,阐明了含煤地层上覆和下伏含水层地下水的空间展布特征,建立了地下水的分布模式,探讨了地下水动力场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松藻矿区含水层和隔水层相互叠置,随着埋深的增加含水性减弱;含煤岩系与上覆、下伏含水层缺乏水力联系,为相互独立的含水系统;上覆长兴组和下伏茅口组地下水动力场呈南高北低展布;地下水动力场有近河流岩溶裂隙渗入型、断层沟通岩溶裂隙补给型、稳定承压弱含水型三种类型,以稳定承压弱含水型为主;含煤岩系的极弱含水性及其与上覆、下伏含水地层缺乏水力联系构成了区内水文地质控气基础,是研究区煤层含气性高的重要控制因素。
吴国代吴国代程军曾春林王晋程军谢庆明
关键词:地下水水动力场煤层气富集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筇竹寺组与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优选区预测被引量:41
2011年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盆地内重要的气源岩,在常规气田勘探中发现广泛的油气显示,表明其具有页岩气勘探的良好前景。在页岩气勘探初期,应该先进行优先层段优先区块的深入研究。目前,多名学者对筇竹寺组、龙马溪组的特征和页岩气发育的有利区位做出了预测,但使用方法不完善、不统一,评价指标比较混乱。在系统分析Fort Worth盆地Barnett页岩优选区块特征的基础上,参照美国地质调查局对Barnett页岩的选区原则,结合四川盆地自身的特征,选取页岩层总厚度、TOC、Ro、埋藏深度4个指标确定了2套岩层的页岩气优选区与延展区。研究认为,筇竹寺组有利区与外围延展区均在成都—乐山—资阳—内江为界的区域内部,龙马溪组有利区与外围延展区均在自贡—宜宾一带。
张静平唐书恒郭东鑫
关键词:四川盆地页岩气龙马溪组
修正的页岩气等温吸附模型被引量:7
2016年
针对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及修正的双朗格缪尔模型(D-Langmuir)在研究非均质吸附介质页岩等温吸附时,对实验数据拟合精度及稳定性不高的问题,展开了新的等温吸附方程研究,研究中将吸附系统内不同吸附介质的吸附特征转化为系统内压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对D-Langmuir模型进行压力修正,得到新的、适用于多吸附介质的P-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将以上模型应用于渝东南渝页1井共21个样品的等温吸附实验数据的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平均误差在-0.012 0~80.021 2 m^3/t;D-Langmuir模型平均误差在-0.003 64~0.021 20 m^3/t;P-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相关系数的平方0.992 5≤R^2≤0.999 8,平均误差在-0.003 25~0.003 21 m^3/t,相比于Langmuir方程及D-Langmuir方程,P-Langmuir模型拟合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对更准确地评价页岩吸附气量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张跃磊李大华王青华郭东鑫
关键词:页岩气
綦江打通区块綦煤1井煤储层物性垂向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8年
重庆綦江打通区块煤层气勘探程度较低,为探究其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采用压汞法、等温吸附实验、煤层气含量测试等手段,系统分析了綦煤1井揭露的主力煤层在垂向上孔隙结构、含气性等特征,综合评价了该区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结果表明:该井薄–中厚煤层发育,煤体结构以原生结构、碎裂结构为主,其中M_8煤层中部为碎粒结构煤;煤储层具有"低孔、特低渗"特征;下部M_8、M_(12)煤层以吸附孔为主,具有较强的吸附储气能力;主力煤层含气量较高,其中M_8煤层中部达到过饱和吸附状态,各煤层整体含气性好,研究区煤层气资源潜力较大,开发前景好。同时,垂向上各主力煤层的物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将对研究区煤层气开发工艺提出挑战。
郭东鑫汪威程礼军程礼军张华莲唐书恒
关键词:煤储层物性垂向分布
松藻矿区多煤层合采储层压降特征及启示被引量:5
2018年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组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较好的成效,该层位弱含水性制约着煤层气的排采。为揭示多煤层合采条件下煤储层的压降特征,以平面径向渗流理论为指导,利用松藻矿区Q1井地质工程数据,基于井底流压、套压、日产水量、日产气量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纵向上不同储层的井底流压数学模型,并分析不同储层的压降特征。研究表明:M_6、M_7、M_8煤层的初始产气时间分别为45 d、162 d、217 d;储层压力和渗透率控制储层供液能力,导致压降效果随层位的降低而降低;储层临界解吸压力相差较大(4.07 MPa)和日产水量低(0.23 m^3)影响多煤层的合采效果。加强选层综合研究、产水特征分析和注水时机研究,开展递进排采相关工艺设备研发和工程探索是弱含水煤层群合采的重要工作方向。
吴国代吴国代程礼军郭东鑫朱长生程礼军刘代喜程军
关键词:煤层群压降合采
渝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泥页岩烃源岩特征及煤系页岩气勘探潜力
上二叠统龙潭组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的含煤地层,发育煤系烃源岩,构成了一套有勘探价值的层位。为了研究渝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泥页岩烃源岩特征及煤系页岩气勘探潜力,采集了钻孔岩心、野外露头的煤系泥页岩样品,进行了有机丰度、...
郭东鑫张华莲汪威张跃磊黄振华
煤层气损失气量计算的全脱分析法被引量:7
2013年
针对目前煤层气损失气量无法计算煤层的溶解气和游离气含量问题,根据烃类气体进入钻井液的方式和分布状态理论,基于气测录井资料,提出了计算煤层气损失气量的新方法——全脱分析法。通过沁水盆地枣园区块3号煤层的实际应用,发现该方法计算的损失气量明显高于常规煤心样品的回归结果,前者一般为后者的1.5-4.5倍。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煤层气损失气量计算中忽视的溶解气和游离气问题,而且还能消除损失时间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按不同部位计算煤层气损失气量。该方法适用于不同煤级、各种结构的煤岩,数据易采集,计算过程简单,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李忠城唐书恒吴敏杰郭东鑫陈江吕建伟
关键词:气测录井
煤层气产能影响因素及开发技术研究被引量:29
2011年
煤储层中气体分子在承压状态下处于吸附—解吸的动态平衡,随着产层打开和压力降低,气体通过解吸、扩散、渗流产出,形成产能。笔者结合生产井数据,分析了渗透率、含气饱和度、临界解吸压力和压裂缝半长对产能的影响。中国煤层具有低压、低渗、低饱和度等特点,致使储层驱动能量不足,在自然条件下气体解吸、渗流困难,所以必须采用有效的开发增产技术。与常规天然气储层相比,煤层气储层更容易受到损害,在进行开发时采取欠平衡钻井、氮气泡沫压裂等储层保护增产技术对于单井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各地区煤储层特征差异显著,在开发时要对不同的开发手段进行适用性与经济性研究。
陈江吕建伟郭东鑫吴敏杰
关键词:煤层气产能渗透率含气饱和度
内蒙古乌尼特煤田含煤地层层序划分与聚煤规律被引量:10
2011年
通过对乌尼特煤田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含煤地层的研究,识别出两个层序界面SB1和SB2,划分出SMC1、SMC2和SMC3共3个三级层序,建立了巴彦花组层序地层格架。在地层中,识别出浅湖、滨湖、三角洲和河流相等沉积相类型,其中滨湖相和河流三角洲相是本区煤层的主要沉积环境。根据钻井岩心资料、煤层厚度分布、砂泥比和层序地层格架展布,编制了岩相古地理图。研究成果对该区的煤炭资源勘探开发有指导意义。
郭东鑫唐书恒郑贵强张静平李忠城
关键词:层序沉积相聚煤规律
温度对超临界状态下煤岩吸附/解吸CO2的影响
本文以沁水盆地余吾矿煤样为研究对象,借助ISO-300型等温吸附仪对煤样进行了不同温度(35℃、45℃、55℃),最高压力10MPa条件下的煤样吸附/解吸CO2实验,研究不同温度对煤岩吸附/解吸超临界CO2的影响.研究结...
王晋吴国代郭东鑫张华莲张跃磊
关键词:煤岩超临界状态温度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