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芬 作品数:34 被引量:117 H指数:6 供职机构: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成人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croRNA-221表达及意义 2017年 目的探讨成人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cro RNA-221(miRNA-221)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该院收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47例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设为哮喘组,选取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检测第1秒用力呼气肺活量(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NA-221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IL-13)水平。结果哮喘组患者miRNA-221、白介素13(IL-13)值分别为(10.05±3.54)、(98.46±9.29)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5±1.28)、(38.64±5.29)ng/ml(P<0.001);哮喘组患者FEV1%值为(75.46±6.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3.26±7.58)%(P<0.001);哮喘组中急性发作期组患者miRNA-221、IL-13值分别为(16.64±7.22)、(124.26±8.64)ng/ml,明显高于哮喘组中非急性发作期组患者的(7.59±4.69)、(84.36±7.26)ng/ml(P<0.001);哮喘组中急性发作期组患者FEV1%值为(63.15±5.16)%,明显低于哮喘组中非急性发作期组患者的(87.09±6.28)%(P<0.001);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miRNA-221表达量与IL-13呈正相关(r=0.738,P<0.001);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miRNA-221表达量与FEV1%呈负相关(r=-0.618,P<0.05)。结论 miRNA-22可通过调控IL-13参与成人哮喘的发生、发展。 雷琳 陈培芬 李国保关键词:支气管哮喘 成人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白介素13 地塞米松可增强支气管哮喘小鼠肺组织RECK的表达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Kazal基序逆向诱导富含半胱氨酸蛋白(RECK)在支气管哮喘小鼠肺组织的表达及地塞米松处理后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分为哮喘组、对照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0只。采用鸡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及雾化吸入的方法制作哮喘模型,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及淋巴细胞(Lym)分类计数;HE染色观察气道炎症细胞浸润及气道重塑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ECK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ECK蛋白的表达及定位。结果与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相比,哮喘组BALF中细胞总数、EOS明显增多;RECK mRNA在哮喘组表达较对照组、地塞米松组明显降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RECK主要表达于气道上皮细胞、上皮下炎症细胞。哮喘组表达最低,对照组表达最高,地塞米松组表达较哮喘组有所增高。结论 RECK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而地塞米松可上调RECK的表达。 黎振兴 何晟 魏立平 林琳 熊汉真 李俊红 陈培芬 赖文岩关键词:地塞米松 不同药物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对老年COPD患者气道炎症水平的影响效果分析 2021年 分析老年COPD患者在使用不同治疗药物后的炎症水平变化。方法:搜集我院86例COPD患者,以信封法分为观察组(n=43例,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治疗)和对照组(n=43例,加用噻托溴铵和孟鲁司特钠),比较两组的效果和炎症发展情况。结果:观察组的FEV1、FVC、FEV1/FVC指标和IL-6、hs-CRP、PCT炎性因子水平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优势显著(P<0.05)。结论:噻托溴铵、孟鲁司特钠和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均能有效控制COPD,使患者肺功能和炎症情况得到缓解和控制,但与单独使用相比,联合使用的效果更好,更具有推广价值。 沈敏 刘一鹏 唐安珏 陈培芬关键词:噻托溴铵 孟鲁司特钠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经Rho途径促进人肺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合成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重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rMIF)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的作用,探讨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生机制。方法:100μg/L的rMIF刺激MRC-5细胞6h、12h、24h、48h后,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TGF-β1蛋白含量;100μg/L的rMIF作用于MRC-5细胞48h,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Ⅰ型胶原蛋白合成;100μg/L的rMIF刺激MRC-5细胞48h,刺激前0.5h加入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0μg/L的rMIF对细胞培养上清TGF-β1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100μg/L的rMIF可显著促进Ⅰ型胶原mRNA(P<0.01)和蛋白(P<0.01)合成。Y27632预刺激后,100μg/L的rMIF促进Ⅰ型胶原mRNA和蛋白合成能力显著减弱(P均<0.01)。结论:MIF可能通过Rho途径刺激人肺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合成从而在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陈培芬 罗雅玲 赖文岩 邢晓雯 谭家余 骆子义 邱智辉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胶原 RHO 地塞米松对哮喘小鼠Th17细胞因子IL-1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初步探讨地塞米松对哮喘小鼠肺组织中Th17细胞因子IL-17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方法建立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各10只。采用ELISA检测小鼠肺泡灌洗液、IL-17水平;HE染色评价各组小鼠气道炎症程度;RT-PCR检测肺组织IL-17、RORγt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RORγ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哮喘组小鼠肺组织RORγt、IL-17 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地塞米松治疗组RORγt、IL-17 mRNA和蛋白水平均低于哮喘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抑制哮喘小鼠肺组织RORγt表达,阻止Th17的分化,从而减少IL-17的分泌,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反应。 胡斯明 罗雅玲 赖文岩 陈培芬关键词:哮喘 地塞米松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慢性哮喘气道重塑中的作用初探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系由T细胞产生的在体外能抑制巨噬细胞移动,并能在迟发型变态反应中促进巨噬细胞聚集的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近年来,人和鼠的实验均证实了MIF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重要作用,但其是否在气道重塑中起作用... 陈培芬关键词:慢性哮喘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气道重塑 成纤维细胞 RHO激酶 地塞米松 文献传递 重症支气管哮喘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重症支气管哮喘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常规药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a O2、Pa O2、pH均增大,Pa CO2均降低,对比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h的呼吸频率与心率均降低,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6.1%,观察组为97.2%,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雷琳 刘志超 傅向东 陈培芬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 重症 支气管哮喘 miR-101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miR-101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新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将miR-101转染到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株,比较测量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miR-101表达水平。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miR-101在c-Fos的3′UTR潜在结合靶点,然后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基因敲除方法检测c-Fos的表达和功能。结果分析miR-10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表达,miR-10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低表达(0.00010±0.00002 vs 0.00021±0.00003,P=0.036),过表达miR-101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并且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敲除c-Fos和过表达miR-101有相似的效果。结论 miR-101通过c-Fos靶点调节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生长,因此调控miR-101和c-Fos可以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潜在的分子治疗。 王海江 宋丽霞 汪文斐 杨争 夏照华 黄丕来 李国保 陈培芬 关彩艳关键词:C-FOS 非小细胞肺癌 发病机制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经Rho激酶途径促进人胚肺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 目的:观察重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rMIF)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表型转换的作用,探讨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生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rMIF(25~100μg/L)分别作用于MRC-5细胞24 h或48 h,RT-... 陈培芬 邱智辉 张香梅 黎振兴 罗雅玲 赖文岩 孙秀才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成纤维细胞 肌成纤维细胞 RHO相关激酶类 文献传递 真菌性骨髓炎的诊疗进展 2024年 真菌性骨髓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骨髓感染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引起真菌性骨髓炎的常见致病菌包括曲霉、念珠菌、毛霉等,这些病原菌可通过血行播散、直接接种、邻近扩散方式引起骨髓感染。真菌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以局部症状多见,通常不具有特异性。骨髓组织学检查及骨髓培养阳性是诊断的必要条件。目前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与抗真菌药物治疗,抗真菌药物浸渍递送载体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临床上对真菌性骨髓炎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早期诊治也面临挑战。该文对真菌性骨髓炎的诊疗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参考证据。 陆镔 陈培芬 张根龙 贾俊斌 卢洪洲关键词:真菌 骨髓炎 抗真菌药物 免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