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宇炜

作品数:84 被引量:2,281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环境科学与工...
  • 35篇生物学
  • 8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3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0篇太湖
  • 21篇植物
  • 19篇鄱阳湖
  • 19篇浮游植物
  • 16篇群落
  • 16篇湖泊
  • 13篇营养化
  • 13篇富营养化
  • 12篇蓝藻
  • 10篇水华
  • 10篇群落结构
  • 9篇大型底栖动物
  • 9篇底栖动物
  • 9篇叶绿素A
  • 9篇藻类
  • 8篇浅水湖泊
  • 8篇浮游
  • 7篇水体
  • 7篇长江中下游
  • 5篇营养盐

机构

  • 81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江西省科学院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徐州工程学院
  • 2篇南京地理与湖...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西省农业科...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工程学院
  • 1篇上海立信会计...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 1篇江苏省环境信...

作者

  • 84篇陈宇炜
  • 14篇秦伯强
  • 12篇刘霞
  • 12篇陈伟民
  • 12篇蔡永久
  • 11篇高光
  • 11篇张路
  • 10篇姜加虎
  • 10篇范成新
  • 8篇张运林
  • 8篇钱奎梅
  • 8篇季江
  • 7篇龚志军
  • 5篇吴召仕
  • 5篇高俊峰
  • 5篇胡维平
  • 5篇吴庆龙
  • 5篇杨龙元
  • 4篇涂祖新
  • 4篇高锡芸

传媒

  • 33篇湖泊科学
  • 5篇生态学报
  • 3篇江西科学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湿地科学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中国水利学会...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生态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13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4篇2000
  • 3篇1999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中下游湖群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其中面积大于10 km2的湖泊总面积占相同级别中国淡水湖泊总面积的51.3%.为揭示现阶段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08年和2009年夏季对...
蔡永久姜加虎张路陈宇炜龚志军
关键词:湖泊生态环境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文献传递
退水期鄱阳湖薹草(Carex cinerascens)和藜蒿(Artemisia selengensis)洲滩湿地CO_2通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8
2017年
于2014年10月到2015年5月鄱阳湖退水期,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鄱阳湖北部星子县洲滩两种代表性的植被群落——薹草(Carex cinerascens)和藜蒿(Artemisia selengensis)进行CO_2通量的对比观测,结果表明:薹草和藜蒿湿地的生态系统呼吸具有明显季节变化模式,其最小值均出现在冬季,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平均值分别为3291.80和2581.89mg CO_2/(m^2·h),退水期薹草和藜蒿湿地累积的CO_2通量分别为213.71±2.27和176.39±11.48 t CO_2/hm^2.较高的生物量是薹草湿地CO_2通量高于藜蒿湿地的原因.5 cm土温是影响薹草和藜蒿湿地CO_2通量季节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藜蒿湿地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高于薹草湿地.水分、植物生物量和湿地CO_2通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刘胜陈宇炜
关键词:鄱阳湖藜蒿生态系统呼吸
太湖北部隐藻生物量时空动态被引量:28
2012年
利用2005-2009年每月一次的监测资料,对太湖竺山湾、梅梁湾和贡湖湾理化因子和浮游植物,特别是隐藻生物量周年季节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环境因子以及蓝藻变化对隐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竺山湾内隐藻平均生物量(1.89 mg/L)高于梅梁湾(0.87 mg/L)、贡湖湾(0.43 mg/L).2008 2009年隐藻平均生物量(2.12 mg/L)高于20052007年平均生物量(0.28 mg/L).通过与环境因子的时空差异比较分析,竺山湾内高营养盐浓度、高有机质浓度和高悬浮质浓度使得隐藻更具有竞争优势,而贡湖湾内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可能限制了隐藻生物量.同时,太湖隐藻与蓝藻的竞争演替趋势明显,春夏季高温和蓝藻的过度繁盛可能对隐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刘霞陆晓华陈宇炜
关键词:隐藻蓝藻太湖生物量
鄱阳湖表层水中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污染现状调查被引量:6
2012年
为阐明鄱阳湖表层水中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污染现状,于2011年4月7~9日采集鄱阳湖的表层水样30份和长江水样2份,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质谱法检测样品中PFOS和PFOA含量,探索鄱阳湖表层水中PFOS和PFOA的污染水平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FOS和PFOA的浓度范围分别为未检出~0.71ng/L和0.30~1.89ng/L,均值分别为0.35ng/L和1.10ng/L。而位于长江的0号点水中PFOA和PFOS含量分别为15.11ng/L和0.81ng/L。鄱阳湖表层水中的PFOS和PFOA在整体上都呈现南部高于北部的趋势,这可能是由鄱阳湖的水动力条件和其周边PFCs污染源分布不同所致。以上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表层水中PFOS和PFOA处于较低的污染水平。
张大文张莉魏益华王冬根罗林广陈宇炜
关键词: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污染水平鄱阳湖
浮游藻类三个常见属(颤藻属、直链硅藻属和针杆藻属)学名变更的解释被引量:14
2003年
根据近年来国外文献所涉及的藻类分类学研究进展着重解释了蓝藻门的颤藻属和硅藻门的直链硅藻属和针杆藻属的一些浮游种类的学名变更情况同时介绍了国际上最新的蓝藻门颤藻目和硅藻门的分类概况. 根据Anagnostidis和Komrek 的分类原颤藻属的大部分浮游种类进入了新属[浮游蓝丝藻属]Planktothrix其他种类则分别属于[湖生蓝丝藻属]Limnothrix胶鞘藻属Phormidium和现在的颤藻属Oscillatoria等多个颤藻目的类别. 根据Krammer和Lange-Bertalot的分类原直链硅藻属的浮游种类进入了新属[浮生直链藻属]Aulacoseira另外的种类归属于OrthoseiraEllerbeckia和现在的直链硅藻属Melosira等硅藻类别中原针杆藻属的浮游种类并入脆杆藻属Fragilaria其他种类进入菱形藻属Nitzschia双尖菱板藻属Hantzschia和现在的针杆藻属Synedra中.
陈宇炜李朋富Martin DOKULIL
关键词:蓝藻门学名新属浮游藻类颤藻
太湖水质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子的多元分析被引量:36
1995年
利用1991~1992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梅梁湾和局部西太湖水域水质的动态变化。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出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质主要因子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沿南北方向从湾内向湾外,TP、TN、COD、Chl-a和电导率明显递减,且TP和TN含量有季节变化,冬季高于夏季,梁溪河口处更是如此。Chl-a含量与TP、TN含量密切相关,其变化基本与水温同步,时间上略后滞。主成分分析说明,TP、TN、SS(或SD)、水温与Chl-a是这一水域最重要的影响因子,Chl-a与SS的含量共同决定着太湖的透明度。
蔡启铭高锡芸陈宇炜马生伟MartinDokulil
关键词:太湖水质
日本血吸虫尾蚴生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尾蚴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途径,也是血吸虫病流行的关键阶段,研究血吸虫尾蚴的形态、生态及查蚴、灭蚴方面的知识,对预防血吸虫病的感染、检查、监测、灭蚴和预警、预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就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简略的介绍。
王小红陈宇炜涂祖新王金昌蔡永久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尾蚴
水网藻(Hydrodictyon reticulatum)水华在鄱阳湖的纪录被引量:5
2014年
水网藻水华在国外出现较多,在国内鲜有报道.2013年5月对鄱阳湖进行采样时首次发现水网藻水华;结合现场观测及遥感影像确定其分布范围为老爷庙至落星墩水域,分布面积约为26 hm2,推测水网藻可能是由上游稻田等静止水体迁移至鄱阳湖,在相对静水区进行聚集生长,加上合适的理化条件(温度及营养盐),从而形成水华.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水网藻水华对鄱阳湖水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吴召仕王卷乐夏颖陈宇炜
关键词:水网藻藻类水华鄱阳湖
西太湖水生植物时空变化被引量:71
2007年
水生植物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1989年以来的常规监测资料,将西太湖(除东太湖以外的湖区)划分为9个区,采用点截法(point intercept method),于2002~2005年对各区水生植物的种类、生物量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6次调查。结果表明:西太湖现有水生植物16种,分属于11科12属;水生植物总面积约10220hm^2,其中沉水植物分布面积约占64.58%;挺水植物约占0.29%;漂浮植物约占38.16%。各个种之间生物量差异显著,马来眼子菜、荇菜、芦苇的生物量在所有水生植物中居前3位。多样性分析表明,水生植物种类4a来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种类和生物量季节性差异较大。水生植物呈环状分布在距湖岸5km以内的水域和部分岛屿周围,东岸和南岸为水生植物的主要集中分布区域,分布区连续性好,且水草种类齐全。挺水植物种类单一,仅有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一种,分布区域多限于水深小于1.6m的湖岸;沉水植物共有8种,为水生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的分布频度最高,在西山岛周围水域逐年扩张,成为该区域的先锋种;漂浮植物3种,主要以荇菜(Nymphoides peltata)为主,在七都水域有逐渐扩张的趋势。马来眼子菜、芦苇、荇菜表现出对水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目前为西太湖的3个优势种。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了50种,其中水质下降是导致水生植物种类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围网养殖和不合理的捕捞方式也对局部水域的植物造成极大的破坏。水生植物生存环境日益严峻,种群单一化趋势日益明显。
刘伟龙胡维平陈永根谷孝鸿胡志新陈宇炜季江
关键词:水生植物优势种影响因素
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对鄱阳湖典型湿地植被的影响被引量:38
2011年
以鄱阳湖1989~2009年10景秋季Landsat—TM影像为基础,对赣江主支口与饶河口交汇处三角洲和赣江南支口两处典型湿地进行了遥感解译,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典型湿地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之前,1989~2001年间鄱阳湖湿地草滩迅速蔓延,湿地正向演替趋势明显。距离湖口远近不同的湿地受三峡工程运行影响不同,其中距离湖口较近的赣江主支口与饶河口交汇处三角洲湿地受三峡蓄水运行影响比较显著,湿地演替状态发生明显变化,部分低位芦苇滩地退化为苔草滩地,而由于滩地出露时间提前,苔草滩地仍处于向湖心拓展的状态。距湖口较远的赣江南支三角洲湿地受三峡蓄水运行影响不明显,草洲迅速向湖心蔓延,湿地处于正向演替状态。
余莉何隆华张奇陈宇炜王晓龙
关键词:鄱阳湖三峡工程湿地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