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志国

作品数:17 被引量:261H指数:11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光合作用
  • 8篇叶绿
  • 8篇叶绿素
  • 7篇叶绿素荧光
  • 5篇快速光曲线
  • 3篇小球藻
  • 2篇淡水
  • 2篇淡水水体
  • 2篇藻毒素
  • 2篇植物
  • 2篇水体
  • 2篇微囊藻
  • 2篇微囊藻毒素
  • 2篇胁迫
  • 2篇螺旋藻
  • 2篇蓝藻
  • 2篇极大螺旋藻
  • 1篇蛋白核小球藻
  • 1篇毒理
  • 1篇毒性

机构

  • 17篇暨南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7篇韩志国
  • 7篇韩博平
  • 5篇武宝玕
  • 4篇雷腊梅
  • 2篇陈善文
  • 2篇邓培雁
  • 2篇刘威
  • 1篇贺立静
  • 1篇欧阳昊
  • 1篇左冬梅
  • 1篇许忠能
  • 1篇龙敏南
  • 1篇李爱芬
  • 1篇谢隆初
  • 1篇郑解生
  • 1篇顾继光
  • 1篇林娴

传媒

  • 4篇生态科学
  • 3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生态环境
  • 1篇2005年广...

年份

  • 2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淡水水体中的蓝藻毒素研究进展(综述)被引量:64
2001年
概述了蓝藻毒素的结构、毒性机理以及蓝藻毒素的危害 ,并简要介绍了蓝藻毒素的环境行为。
韩志国武宝玕郑解生谢隆初
关键词:蓝藻毒素微囊藻毒素毒理毒性淡水水体水体富营养化
淡水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监测技术被引量:20
2001年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加剧 ,有毒蓝藻水华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有毒蓝藻产生的毒素对人类和动物有潜在的危害 ,迫切要求对水体中特别是饮用水源中的蓝藻毒素进行监测。微囊藻毒素是蓝藻产生的一类环状七肽 ,可以抑制蛋白磷酸酶 1和 2 A。微量微囊藻毒素还促进肿瘤的发生。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几类微囊藻毒素监测技术 。
韩志国武宝玗张冬鹏
关键词:蓝藻微囊藻毒素监测技术淡水水体
束生刚毛藻脱水和复水过程中光合作用的变化被引量:9
2005年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束生刚毛藻(Cladophora fascicularis)在脱水和复水过程中光合作用的变化。自然干燥状态下,束生刚毛藻迅速脱水,干燥2.5 h后,脱水达90%。脱水1.5 h内,光合作用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和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Pm分别下降了约10%和11%;此后Fv/Fm和Pm的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脱水2.5 h后,已下降到初始值的一半。脱水后半饱和光强Ik逐渐下降;初始斜率α在脱水初始阶段有轻微上升,此后逐渐下降。复水后Fv/Fm、Pm、Ik和α均迅速恢复。这表明脱水可引起束生刚毛藻光合作用的降低,但光合器官并未受到不可逆损伤,因此复水后光合活性迅速恢复。这种复水后光合能力的快速恢复,有利于束生刚毛藻适应潮间带特殊的生活环境。
韩志国贺立静顾继光许忠能韩博平
关键词: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脱水复水
增强UV-B辐射对极大螺旋藻和微小小球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藻类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地球上的光合作用大约有一半是由藻类完成的。对温室气体CO的消除,藻类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臭氧层破坏导致的UV-B辐射(280-320nm)的不断增强,对高等植物和藻类均有...
陈善文韩志国黎峥武宝玕
关键词:极大螺旋藻UVB小球藻
文献传递
利用调制荧光仪在线监测叶绿素荧光被引量:28
2005年
介绍了利用便携式调制荧光仪PAM-2100在线监测叶绿素荧光的技术。该技术不影响植物的自然光合状态, 可以在线监测Ft、Fm'、Y、rETR、qP、qN或NPQ、PAR和叶温等指标。以凤眼莲为例进行了在线监测,每隔5 min 监测一次,共进行了225 min的监测。结果表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依赖于PAR的变化。Ft、rETR、qN和NPQ的变化与PAR的变化趋势一致,Fm'、Y和qP的变化与PAR的变化相反。通过对凤眼莲的在线监测,说明该技术是可靠的,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等特点。随着新型调制荧光仪的出现,该技术可能在植物生态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韩志国雷腊梅韩博平
关键词:叶绿素荧光在线监测光合作用
砷胁迫下蜈蚣草光合作用的变化被引量:11
2007年
利用荧光成像技术研究了营养液培养条件下砷胁迫对蜈蚣草光合作用的影响。在0、5、10、20和40mg·L^-1质量浓度的砷处理中,蜈蚣草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无显著差异(P=0.01),变化范围分别为1.24~1.33,0.24~0.30g;地上、地下部砷质量分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91~1129和160~548mg·kg^-1,其质量分数的比值范围为1.20~2.35。砷胁迫下,全叶片蜈蚣草Fv/Fm变化范围为0.498~0.566,与对照(0.786)相比较下降超过30%;快速光曲线中最大潜在相对电子传递速率(Pm)、半饱和光强(Ik)随砷处理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其变化范围分别为24.52~47.67和140.50~217.45μmol·m^-2·s^-1,下降比例分别为28%-49%和24%-35%;快速光曲线的初始斜率(α)随砷处理浓度的增加下降不明显,变化范围为0.17~0.22。以上结果显示尽管蜈蚣草对砷超量吸收并且有效向地上部分转移,但Fv/Fm显著下降反映蜈蚣草光合作用受到明显的砷胁迫。Pm、Ik的下降反映出蜈蚣草光耐受能力和电子传递能力在砷胁迫下逐渐减弱;α下降不明显反映蜈蚣草捕光能力在砷胁迫过程中始终维持较高水平,砷胁迫并未对蜈蚣草捕光系统造成显著伤害。
邓培雁刘威韩志国
关键词:蜈蚣草光合作用快速光曲线
微藻光合作用制氢——能源危机的最终出路?被引量:22
2003年
微藻光合作用制氢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微藻光合作用制氢的机理,包括蓝藻固氮酶和可逆氢酶产氢以及绿藻可逆氢酶产氢的机理。在分析光合制氢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指出筛选和构建高效放氢藻株是制氢的有效途径。然后介绍了“直接生物光解”、固氮酶放氢和“间接生物光解”等制氢方式。利用绿藻“间接生物光解”水制氢是一种最有发展潜力的制氢方式。本文最后展望了微藻光合制氢的前景。
韩志国李爱芬龙敏南韩博平
关键词:微藻光合作用生物制氢
宝山堇菜(Viola baoshanensis)、紫花地丁(V.yedoensis)光合异质性比较被引量:8
2007年
利用荧光成像技术,研究了特定和不同光合有效辐射下,宝山堇菜(Viola baoshanensis)、紫花地丁(V.yedoensis)不同叶龄(幼叶和成熟叶片)叶片纵向(叶基、叶中部、叶尖)间的光合异质性特征。特定光化光照射下,两种堇菜不同叶龄的Fv/Fm、ΦpsⅡ、qP、PS/50和Abs在叶尖、叶中部、叶基间呈依次降低趋势,NPQ/4和qN变化趋势与之相反。Fv/Fm、ΦpsⅡ和Abs在两种堇菜不同叶龄的叶片纵向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NPQ/4和qN均显示宝山堇菜不同叶龄的叶片纵向间存在显著差异;但NPQ/4和qN分别显示紫花地丁成熟叶和幼叶叶片的叶尖和叶基处差异显著。qP的显著差异只存在于宝山堇菜幼叶的叶尖和叶基处,PS/50在两种植物幼叶纵向间均有显著差异。快速光曲线的变化中,两种堇菜α由叶尖向叶基下降幅度不明显,幼叶纵向间Pm差异显著,成熟叶叶尖处Pm显著高于叶中部和叶基。两种堇菜成熟叶叶尖处Ik显著高于叶中部和叶基,宝山堇菜幼叶纵向间Ik差异显著,而紫花地丁幼叶纵向间Ik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反映出两种堇菜叶片纵向间Fv/Fm和ΦpsⅡ具有较高的均质性,Fv/Fm和ΦpsⅡ的下降受到NPQ/4、qN、qP、PS/50和Abs的综合影响,但Fv/Fm和ΦpsⅡ的变化与NPQ/4、qN、qP、PS/50的显著变化并不一致。叶龄对两种堇菜叶片纵向间α影响不显著,对Pm影响显著,α的小幅下降反映两种堇菜叶片纵向间捕光能力基本相同。叶片纵向间Ik的显著差异受叶龄和植物种类的综合影响。
邓培雁刘威韩博平韩志国
关键词:宝山堇菜紫花地丁
角毛藻光合作用对连续强光照射的动态响应被引量:16
2006年
利用调制荧光技术研究了角毛藻(Chaetocerossp.)光合作用对连续强光照射的动态响应。用1000μmolm-2s-1的强光处理12h内,角毛藻的快速光曲线和荧光参数呈动态变化。处理30min内,最大光合速率P(m即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光系统Ⅱ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均逐渐下降至最低值,表明角毛藻受到了光抑制;初始斜率α的降低和非光化学淬灭NPQ的升高,表明角毛藻可以通过降低捕光色素对光能的吸收和增加热耗散来保护光合器官免受过度损伤。此后,α开始增加,但始终不能恢复到初始值,说明角毛藻逐渐适应了强光照状态,捕光能力逐渐增加;Pm逐渐恢复并超过初始值,最终(8h后)达初始值的2倍,表明经过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明显加快;而Fv/Fm只能恢复到初始值的一半左右,说明强光下光系统Ⅱ的光能转换效率明显降低;NPQ达最大值(1h)后逐渐下降至低于初始值,表明热耗散在光保护中不再起主要作用。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出现光化光关闭后的短期荧光上升现象,且上升速度逐渐加快,说明围绕光系统Ⅰ的环式电子传递速度逐渐加快,可能在光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韩志国雷腊梅韩博平
关键词:快速光曲线叶绿素荧光角毛藻
光-暗循环中三角褐指藻和具齿原甲藻快速光曲线的变化被引量:13
2005年
利用脉冲振幅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研究了光-暗循环中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的快速光曲线变化。在光-暗循环中2种藻的快速光曲线呈周期性变化,但具齿原甲藻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始终快于三角褐指藻,前者是后者的1.8—2.6倍。照光后三角褐指藻和具齿原甲藻的光合参数α和Pm迅速上升到最大值,在随后的光照期间α和Pm逐渐下降,经12h暗适应后恢复到初始值,呈明显的周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受外界光强和生物节奏双重调节。光系统Ⅱ的有效量子产量随光合有效辐射(PAR)升高而下降,但在光照期间PAR较低时存有效在量子产量随PAR升高而升高的现象,这可能是由“状态转换”或叶绿体呼吸引起的。在光-暗循环中,2种藻的α均有较高的变异系数,说明利用固定光合参数计算初级生产力得到的误差中α的贡献较大。
韩志国雷腊梅韩博平
关键词:快速光曲线叶绿素荧光TRICORNUTUM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