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晓清

作品数:12 被引量:86H指数:6
供职机构: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3篇雨季
  • 3篇雨季开始
  • 3篇雨季开始期
  • 3篇气候变化趋势
  • 3篇降水
  • 2篇雪灾
  • 2篇汛期
  • 2篇汛期降水
  • 2篇土地利用
  • 2篇环流
  • 2篇大气环流
  • 1篇冬虫夏草
  • 1篇冬虫夏草资源
  • 1篇汛期降水量
  • 1篇时段
  • 1篇时空演变特征
  • 1篇适宜性
  • 1篇土地利用类型

机构

  • 11篇西藏自治区气...
  • 2篇西藏自治区气...
  • 1篇西藏高原大气...

作者

  • 11篇黄晓清
  • 6篇杨勇
  • 4篇石磊
  • 2篇尼玛吉
  • 2篇永红
  • 1篇袁雷
  • 1篇周刊社
  • 1篇次仁央宗
  • 1篇高佳佳
  • 1篇罗珍
  • 1篇罗珍

传媒

  • 2篇气象
  • 2篇中国沙漠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冰川冻土
  • 1篇高原气象
  • 1篇西藏科技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0
  • 3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候变暖背景下西藏高原雪灾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被引量:10
2018年
利用西藏高原高海拔牧区1979年10月至2013年4月19个气象站逐日积雪资料、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资料,依据积雪深度和积雪持续日数组合的雪灾指标,分析了不同等级雪灾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温度和降雪对雪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至翌年2月是西藏高原雪灾多发期且灾害程度重,全年发生中度以上雪灾的概率大,占总站次的54%;1979年以来雪灾变化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但存在着年代际变化,即1980 1997年代表现为波动性上升,1998 2007年呈显著减少趋势,此后略有回升,突变点在1999年和2008年;温度与雪灾相关性比降雪更高,温度具有显著增暖而降雪变化不明显,温度对雪灾气候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分析了大气环流系统与雪灾变化关系得出:西风带南支槽活跃和东半球极涡偏强、东亚大槽和副热带高压偏西时雪灾易发生,反之则然;西风带南支槽和东半球极涡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点与西藏高原雪灾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非常一致,是西藏高原雪灾变化的一个可能原因。
黄晓清唐叔乙次旺顿珠
关键词:雪灾温度气候变化大气环流
2012—2016年拉萨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及对土地利用/覆盖的响应被引量:3
2018年
本文利用2012—2016年拉萨市8个自动气象观测站所采集的常规观测资料,结合2012和2016年Landsat8TM影像数据对拉萨市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并且收集分析了拉萨市大量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相关数据资料,评估了拉萨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拉萨市城市热岛的年、季节变化呈逐渐增强趋势;月变化呈现出"W"型的周期变化特征,城市热岛强度主要集中在冬季,其次是夏季,春秋季的热岛效应较弱;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具有极不平衡性,总体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热岛区范围有所扩大,且热岛中心由经济开发区向南偏移至柳梧火车站,热岛低值范围一直位于税务林、拉鲁湿地附近。城市热岛强度与土地利用类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市内开发区,建筑物密集、人为活动较多的地方有较高的热岛强度,林地、湿地对应的热岛强度较低。拉萨市热岛效应与人口密度、房屋建成面积和当年减少耕地面积成正相关性,与造林面积成负相关性,而与农业生产总值没有显著相关。
高佳佳黄晓清尼玛吉
关键词:城市热岛效应土地利用
近47年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汛期降水量的小波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根据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4个代表站(拉萨、泽当、日喀则和江孜)近47年(1960—2006年)月降水量总量资料,利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分析了该地区近47年汛期(5-9月)降水量序列的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汛期降水量存在准14年和准2年的周期振荡,其中日喀则和江孜站以准14年的周期为主,而拉萨和江孜站以准2年周期为主;在12-16年左右的时间尺度上经历了8个干湿交替,而准2年周期在1964-1976年和1984-1997年期间表现得尤为显著;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8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显著;在近47年内有5个时段出现了不同尺度周期振荡同位相叠加,致使降水量异常年份较多。
黄晓清唐叔乙罗布次仁杨勇永红石磊姜兰
关键词:降水量变化小波分析汛期
拉萨和日喀则地区雪-冰表面吸光性物质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2020年
雪-冰表面吸光性物质可加速冰川消融。研究了拉萨和日喀则地区雪-冰表面吸光性物质(黑碳(BC)和有机碳(OC))的分布特征、污染来源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雪-冰中BC和O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157、26~243 ng/g,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8、97 ng/g;日喀则地区的BC和O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5±16)、(62±28)ng/g;拉萨地区的BC和O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71±43)、(132±62)ng/g。通过对吸光性物质的影响因子分析发现:冬春季节,南亚和中亚等地区的污染物随气流的远距离传输对研究区域的污染贡献较大;吸光性物质随海拔升高呈现出递减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BC含量大小分布依次为:郊区用地>建设用地>农田用地>牧区用地,OC含量大小分布依次为:郊区用地>农田用地>建设用地>牧区用地。
高佳佳戴睿黄晓清
关键词:海拔土地利用类型
西藏自治区旅游气候适应性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本文利用西藏38个气象站点的观测资料计算1980-2014年的风效指数和温湿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结合旅游区景观特征及行政区划等因素对西藏旅游景点进行区划,使用风效指数、温湿指数及空气含氧量指标对区划后的旅游区进行气候条件评价和趋势分析.研究表明:西藏旅游资源可分为6个区域,各区风效指数、温湿指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东部地区生物气温相对舒适,适宜旅游的时段为3-10月,而西部地区生物气温较低,适宜旅游的时段为5-9月.逐月含氧量呈抛物线状的变化,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在1月.藏东南区域含氧量相对较高,常年在60%以上,部分区域在70%以上.近年来,西藏各地气候正在向更为温暖、舒适的方向发展,西藏年风效指数和年温湿指数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增幅分别为21.79·(10a)-1、0.32·(10a)-1.与过去30 a相比,雅鲁藏布江流域及西藏东部部分地区近5 a的旅游适宜期延长了1~2个月.
石磊黄晓清尼玛吉次仁央宗罗珍
关键词:旅游资源气候区划气候适应性
西藏高原冬虫夏草资源适宜性区划分析被引量:18
2018年
冬虫夏草是分布在西藏高原高寒草甸中稀缺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资源的数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分布适宜度尚不清晰。根据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生态环境条件,以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为区划主要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西藏高原冬虫夏草生长区进行适宜性综合区划。结果表明:那曲地区的比如县、索县,昌都市的边坝县、丁青县、类乌齐县、江达县、洛隆县、察雅县、贡觉县部分产区处在适宜区;那曲地区的那曲县、嘉黎县、巴青县、聂荣县,拉萨市的当雄县及其他产区处在次适宜区;日喀则市的大部分地区、林芝市和山南市的低海拔地区为不适宜区。在出产冬虫夏草的地区(市)中,那曲地区、昌都市分布面积占当地产冬虫夏草县域国土面积的52.1%—59.3%,山南市、日喀则市、拉萨市和林芝市分布面积占当地产冬虫夏草县域国土面积的13.7%—26.1%,整个西藏高原产区的冬虫夏草分布面积平均占当地产冬虫夏草县域国土面积的34.5%。综合区划图能比较真实的反映西藏高原冬虫夏草空间分布格局,区划结果与采挖地乡镇调查结果符合程度高,与冬虫夏草单位草原面积统计产量分布较为一致。这一研究方法可为以后冬虫夏草资源调查提供参考,为冬虫夏草资源评估及区划等相关研究提供方法支持。
周刊社张建春黄晓清袁雷罗珍施磊魏克文
关键词:冬虫夏草物种分布
西藏高原汛期降水日数和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19
2013年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自建站以来至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西藏高原汛期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降水日数和小雨日数呈现北增南减的趋势,中雨日数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昌都地区东南部一线增加。1961—2007年总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小雨日数下降和贡献率减少,而中雨的日数和贡献率增加;降水强度表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体现为小雨和大雨强度的增加。20世纪80年代前多小雨,80年代至90年代多中雨以上强度的降水,21世纪前7年多小雨,而大雨主要在90年代对降水量的贡献率较大。西藏高原降水有向不均衡、极端化发展的趋势,这对西藏高原旱涝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黄晓清罗布次仁杨勇永红石磊
关键词:降水事件
西藏高原不同时段雪灾的空间分布及大气环流特征被引量:14
2013年
利用西藏高原38个气象站自建站以来至2008年的10月至翌年4月逐日积雪资料,依据积雪深度和积雪持续日数两项要素组合的雪灾等级指标,分析了前冬、隆冬和春季3个时段西藏高原不同等级雪灾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主要有3个雪灾发生高频中心区,即以聂拉木为中心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区、以嘉黎为中心的那曲地区中东部区及以错那为中心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区;在时段上雪灾主要出现在前冬和隆冬,春季最少,但在前冬和隆冬雪灾频率分布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区、阿里地区、那曲站以中灾和重灾为主。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数据,对区域性雪灾异常年和无雪灾年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前冬和隆冬北半球500hPa中高纬环流非常相似,自大西洋东海岸向东至西太平有显著的"+-+-"波列,而春季中高纬从欧洲西部为"-+-+-+"波列;3个时段欧洲大陆长波槽脊异常加强,经向环流发展;前冬和隆冬欧亚大陆高度距平场为西高东低,春季正好相反;雪灾年与无雪灾年极涡、乌拉尔山高压脊、贝加尔湖高压脊和北美大槽的强度、位置有较大的差异,而东亚大槽只是春季有所差别外其他时段不明显。
黄晓清杨勇石磊
关键词:雪灾大气环流
西藏高原雨季开始期的气候变化趋势
利用西藏高原38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依据降水相对系数,结合高原降水特征,客观地确定了西藏高原的雨季开始期,并分析雨季开始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雨季开始期藏东南最早,藏西最晚,自东南向西北相继进入雨...
黄晓清杨勇
关键词:雨季开始期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西藏高原雨季开始期的气候变化趋势被引量:5
2008年
利用西藏高原38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依据降水相对系数,结合高原降水特征,客观地确定了西藏高原的雨季开始期,并分析雨季开始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雨季开始期藏东南最早,藏西最晚,自东南向西北相继进入雨季,相差近4个月;西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雨季开始期呈现为提早趋势,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全区大部分地区雨季开始期推迟,70和80年代的雨季开始期趋势的空间分布是反位相,自90年代到21世纪初(2001—2005年)西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开始期提前,尤其是21世纪初提前得更加明显。
黄晓清杨勇
关键词:雨季开始期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