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澍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建设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医学领先人才培养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急性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梗死
  • 2篇MIRNAS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血性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功能缺损
  • 1篇缺损
  • 1篇缺血
  • 1篇缺血性卒中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机构

  • 3篇上海市浦东新...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黄澍
  • 3篇孙家兰
  • 3篇李龙宣
  • 2篇吴菲菲
  • 2篇朱玮
  • 1篇计海峰
  • 1篇傅毅
  • 1篇江梅
  • 1篇彭彬
  • 1篇周飞
  • 1篇杨康
  • 1篇陈玮
  • 1篇庞德芳
  • 1篇来小音

传媒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浆miRNAs水平与房颤发生间的关系
2017年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患者外周血浆中的一组miRNAs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其是否伴发房颤分为房颤组(70例)与非房颤组(631例),另选择6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血浆中一组miRNAs分子的变化;观察伴不同类型房颤与非房颤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中的miRNAs差异表达;并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分析miRNAs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伴房颤发生间的关系。结果:血浆中miR-328、miR-29b和miR-150水平在房颤组、非房颤组与对照组间存在差异表达(P<0.05;P<0.01);不同于miR-328和miR-150,miR-29b在伴阵发性房颤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中的水平显著低于非房颤组缺血性卒中患者及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中的miR-328、miR-29b及miR-150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伴发房颤密切相关;miR-29b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伴发阵发性房颤密切相关。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浆中一组特异性miRNAs分子,特别是miR-29b有望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合并房颤的生物学预警指标。
胡荣郭庞德芳黄澍沈振坤陈玮杨育伟来小音朱玮吴菲菲计海峰吴大玉江梅孙家兰李龙宣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心房颤动微小RNA
急性脑梗死早期血中miRNAs水平与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外周血清中miRNAs水平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脑侧支循环状况,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42例)与不良组(28例),另设3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比较各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梗死早期血清中一组miRNAs的分子变化,并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分析miRNAs水平与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结果血清中抑制血管新生的MIR-15b、MIR-92a及促血管新生的MIR-126、MIR-132和MIR-210水平在侧支循环良好、不良组及对照组间存在差异表达,部分特异性miRNAs分子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Logistic回归显示,这些抑制或促血管新生的miRNAs,特别是促血管新生的MIR-126、MIR-132和MIR-210是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好坏的影响因素。结论早期血清中一组特异性miRNAs分子可能作为一种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内侧支循环状况的便捷指标。
彭彬吴大玉孙家兰黄澍吴菲菲顾夏菊朱玮周飞李龙宣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小分子RNA
染色体9p21.3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急性脑梗死患者染色体9p21.3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55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无斑块为对照组231例、单斑块组67例、多斑块组258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用SPSS19.0软件统计数据。结果斑块组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多于无斑块组(P<0.05)。颈动脉斑块与入院时的NIHSS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无论是在小于等于65岁还是超过65岁两个年龄段,9p21区带上所有6个SNPs(rs10757278、rs1333049、rs2383206、rs1537378、rs4977574和rs2383207)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无斑块组(对照组)与斑块组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发现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P<0.001;OR=2.29;95%CI=1.54~3.40)。单斑组、多斑组患者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分别为无斑块组的1.87倍(95%CI,1.02~3.42;P=0.043)和2.42倍(95%CI,1.59-3.66;P<0.001),而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大小与神经功能缺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6个9p21.3区域SNP位点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无关联性;急性脑梗死发病期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有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孙家兰杨康黄澍胡荣郭傅毅李龙宣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神经功能缺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