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树森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包头市第四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5篇蛋白
  • 4篇蛋白原
  • 4篇纤维蛋白
  • 4篇纤维蛋白原
  • 3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素
  • 2篇血清
  • 2篇皮素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素
  • 2篇急性
  • 2篇骨折
  • 2篇骨折后
  • 2篇反应蛋白
  • 2篇C-反应蛋白
  • 1篇蛋白酶

机构

  • 8篇包头市第四医...

作者

  • 8篇冯树森
  • 7篇肖雅娟
  • 7篇吴跃华
  • 5篇刘凯
  • 3篇赵雪霞
  • 2篇侯晓连
  • 2篇路雅宁
  • 2篇张茂林
  • 1篇刘彩玲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包头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199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脑分水岭梗塞
1997年
<正>脑分水岭梗塞(CWSI)是指脑内较大的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边缘带一种局限性缺血损害.占脑梗塞的10%;发病率为2.6~16.6%;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常见.CWSI过去只能通过病理解剖才能诊断.自70年代CT、MRI应用于临床后,影像学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CWSI常见的部位是大脑前、中动脉(ACA/MCA);大脑中、后动脉(MCA/
冯树森刘彩玲
关键词:脑分水岭梗塞脑梗塞脑血管疾病
骨折后脑梗死与未合并骨折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2015年
目的:动态比较骨折后脑梗死与未合并骨折脑梗死患者血液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方法:选择入神经内科及骨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包括老年骨折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合并骨折组与未合并骨折组,入院后第2天采集血液,化验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合并骨折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明显高于未合并骨折组;CRP、FIB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大小呈正相关,并且相同体积合并骨折组明显高于未合并骨折组;CRP、FIB水平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轻型、中型、重型)呈正相关,并且相同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合并骨折组明显高于未合并骨折组,两组比较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得出骨折后上述两项指标升高,是老年骨折患者患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CRP、FIB参与脑梗塞的病理过程,检测CRP、FIB可评估脑梗死体积、神经受损程度及预后,同时骨科医生可通过检测两者,预防骨折后脑梗死的发生。
吴跃华刘凯肖雅娟冯树森赵雪霞侯晓连
关键词:脑梗死骨折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老年骨折后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动态观察老年骨折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BI)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140例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分为老年骨折后脑梗死组(70例)与非骨折脑梗死组(70例),入院后第2天采集血液,化验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对两组上述两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骨折后急性脑梗死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明显高于非骨折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FBI参与脑梗塞的病理过程,骨折后上述两项指标升高,是老年骨折患者患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检测CRP、FIB可评病情及预后,同时骨科医生可通过检测二者,预防骨折后脑梗死的发生。
吴跃华刘凯肖雅娟冯树森赵雪霞侯晓连
关键词:脑梗死骨折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血管内皮素、血清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被引量:13
2014年
血管内皮素(ET)升高可引起缺血区侧支血管强烈持久收缩、痉挛,加重梗死区缺血并刺激大量兴奋氨基酸及炎性因子的释放促使脑梗死细胞坏死呈级联反应,纤维蛋白原(FBI)参与凝血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应激蛋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及血清FIB水平进行对照研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寻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理论依据。
吴跃华刘凯冯树森肖雅娟张茂林
关键词:脑梗死
血清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梗死面积、神经损害的关系,从临床方面探讨其在脑梗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第3天和病后14天的血清采用赛科希德SF-8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进行不同时程和同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进行相关分析,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70例脑梗死患者第三天时血清FIB浓度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FIB水平CTV≥10 cm3、与CTV<10 cm3比较P<0.05。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受损患者血清FIB水平CSS>30与CSS≤30之间比较P<0.05。结论 FBI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脑梗死急性期血清FBI水平可作为判断梗死面积大小、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吴跃华刘凯冯树森肖雅娟路雅宁
关键词:脑梗死纤维蛋白原
血管内皮素、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细胞素(ET)、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梗死面积、神经损害的关系,从临床方面探讨二者在脑梗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第三天和病后14d的血浆采用免疫分析法内皮细胞素、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进行不同时程和同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进行相关分析,并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70例脑梗死患者第3天时血浆ET、MMP-9浓度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浆ET、MMP-9水平CTV≥10cm3、与CTV<10cm3比较(P<0.05)。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受损患者血浆ET、MMP-9水平CSS>30与CSS≤30之间比较(P<0.05)。ET、MMP-9水平呈正相关,(r=0.428,P<0.001)。结论 ET、MMP-9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脑梗死急性期血浆ET、MMP-9水平可作为判断梗死面积大小、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吴跃华刘凯冯树森肖雅娟张茂林
关键词:脑梗死基质金属蛋白酶-9
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脑钠肽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脑钠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局部亚低温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局部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在入院当天和治疗第3,7,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在入院当天和治疗第3,14天检测血浆脑钠肽;治疗第14天判断疗效。结果两组入院当天血浆脑钠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亚低温组治疗第3,14天血浆脑钠肽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153.47±32.01)ng/L比(187.45±40.21)n矶和(111.02±38.27)ng/L比(139.71±29.5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入院当天和治疗第3天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局部亚低温组治疗第7,14天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13.84.4±6.00)分比(16.59±4.62)分和(9.23±4.48)分比(13.02±6.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部亚低温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90.0%(27/30)比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降低血浆脑钠肽浓度,提高疗效。
肖雅娟冯树森吴跃华
关键词:脑出血利钠肽局部亚低温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性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性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进展至脑梗死相关性。方法分析我科2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按7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其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对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颈动脉大斑块、软斑块及混合性斑块比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性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进展至脑梗死相关。
吴跃华路雅宁肖雅娟赵雪霞冯树森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软斑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