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厉志

厉志

作品数:35 被引量:97H指数:6
供职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1篇大豆
  • 10篇基因
  • 6篇性状
  • 6篇灰斑
  • 6篇灰斑病
  • 6篇斑病
  • 5篇基因型
  • 5篇大豆新品种
  • 4篇选育
  • 4篇抗性
  • 4篇大豆灰斑病
  • 4篇大豆基因
  • 4篇大豆基因型
  • 3篇豆种
  • 3篇引物
  • 3篇育种
  • 3篇早熟
  • 3篇植物
  • 3篇生育
  • 3篇小种

机构

  • 29篇吉林省农业科...
  • 6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延边朝鲜族自...

作者

  • 34篇厉志
  • 24篇刘佳
  • 24篇董志敏
  • 23篇衣志刚
  • 14篇王博
  • 14篇陈亮
  • 11篇刘浩
  • 8篇刘宝权
  • 6篇王曙明
  • 5篇王丕武
  • 2篇刘春光
  • 2篇郑宇宏
  • 2篇邱红梅
  • 2篇王立春
  • 2篇孟凡梅
  • 2篇王明亮
  • 2篇付永平
  • 2篇马建
  • 2篇王丹
  • 1篇关淑艳

传媒

  • 9篇大豆科学
  • 2篇作物杂志
  • 2篇大豆科技
  • 1篇玉米科学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东北农业科学
  • 1篇农学学报
  • 1篇第24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大豆种子蔗糖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豆种子蔗糖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特征在于:先将天然和人工添加蔗糖的大豆样品结合起来作为定标样品集,然后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采集光谱数据,再通过酶比色法化学值测定、光谱数据预处理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统计方...
陈亮刘念析刘浩衣志刚王博厉志刘佳董志敏
大豆抗病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9年
大豆(Glycine max L.)病害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大豆全基因组序列的公布,以SNP为代表的新一代分子标记技术使大豆抗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得以快速发展。本文综述了2010年以来研究者们对大豆抗性基因的定位方法、抗病基因的定位、候选基因的筛选及鉴定等所取得的新进展,并结合当前大豆抗病分子标记的现状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探究相关抗病基因的功能及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刘念析陈亮厉志刘宝泉刘佳衣志刚董志敏王曙明
关键词:大豆抗病分子标记
不同矮杆大豆品种的耐密性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为了明确合理的矮杆密植大豆群体结构,为实现大豆超高产育种目标奠定理论基础。以4个不同基因型矮杆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了8个不同的密度梯度,调查分析产量相关性状,筛选最适宜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递增,株高表现为逐渐增加;单株荚数及粒数则表现为逐渐下降;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倒伏率在达到一定密度时出现急剧上升。‘吉密豆1号’、‘吉密豆2号’、‘吉密豆3号’‘、吉密豆4号’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40万株/hm^2、37.5万株/hm^2、40万株/hm^2和56万株/hm^2,产量分别可达4199.2 kg/hm^2、3282.3 kg/hm^2、3410.1 kg/hm^2和3313.4 kg/hm^2。因此,合理的增加种植密度,可进一步挖掘矮杆耐密型大豆的高产潜力。
刘念析董志敏厉志陈亮刘浩衣志刚王博刘宝权
关键词:大豆矮杆倒伏
茎中可溶性色素水平法鉴评大豆资源对菌核病的部分抗性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快速、准确地筛选大豆耐菌核病候选资源,采用茎中可溶性色素水平测定法,评价了150份部分核心种质和国外种质及100份近15年东北育成品种的菌核病耐病性,并通过草酸浸根产生的植株萎蔫反应,验证了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分析了花色(茎色)、叶形、生育期与耐病性的相关性。聚类分析将资源耐病性分为5个级别,分别是高耐(3.20%)、耐(7.60%)、中感(21.60%)、感病(46.00%)和高感(21.60%),并筛选出27份高耐病和耐病的候选资源,其中种质材料中具有相对较多的耐病性资源。草酸浸根植株萎蔫反应与茎中可溶性色素评价结果相符。耐病强度与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叶形和生育期与耐病性不相关,但花色(茎色)与耐病性显著相关。可见,在反映草酸致病机制方面,茎中可溶性色素水平测定法能够进行大豆资源菌核病耐病性鉴定和评价;在遗传多态性丰富的大豆资源中可能会筛选到更多的耐菌核病的资源,可能多以紫花为主。
厉志王曙明孟凡梅刘佳衣志刚张红艳董志敏
关键词:大豆草酸
一种用于盐碱地的土壤水分监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盐碱地的土壤水分监测装置,涉及土壤水分监测技术领域,包括第一螺纹杆和连接板,第一螺纹杆的内侧设置有检测组件,第一螺纹杆远离检测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盘,第二螺纹杆远离第一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
武俊男王立春刘浩然马襄鸿连植陈一昊郝文媛刘春光刘洪霞梁禹程正海孙玉婷杨今胜陈旭杨伟泽高超厉志
大豆主要生育期基因型鉴定与分析
2024年
大豆是光周期敏感作物,大豆的生育期除了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还受到遗传因素的调控。目前的研究发现,调控大豆开花和成熟的位点包括E1~E12和J基因,其中E1~E4是调控大豆开花和成熟的主要基因。本研究鉴定了250份大豆材料的E1~E4基因型及开花、成熟表型,通过关联分析发现,E1、E3基因与始花期、成熟期间的关系最密切,显性的E1、E3基因均有延迟开花的作用,隐性变异由于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导致开花提前。结果显示,大豆基因型组合可分为10组,分别为e1-nle2e4、e1-nlE2E3e4、e1-nle2E4、e1-nlE2E4、e1-asE2E4、e2e3e4、e1-ase2E4、E1e2E4、E1E2e3e4、E1E2E4,不同基因型组合决定了大豆生育期的多样化和对不同生态区的适应性。本研究结果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分子模型,对于培育特定生态区的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刘念析钱雪艳邱红梅刘月厉志刘佳王英男谭化刘晓冬王玉民董英山李玉秋
关键词:大豆生育期基因型
早熟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0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被引量:4
2023年
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09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09年以公交0503-2为母本、延-08-2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鉴定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8—2019年参加吉林省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542.8 kg·hm^(-2),比对照合交02-69增产6.8%。2019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24.5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平均增产6.9%。2020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吉审豆20200003。
刘浩衣志刚刘佳厉志陈亮刘念析董志敏
关键词:大豆选育报告
大豆根部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PCR技术从大豆品种吉农17基因组DNA中分离得到大豆根部特异性启动子片段RSP,长度约为2.5kb。序列分析表明RSP与报道序列同源性达97%以上。将其与GUS基因融合,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RSP-GUS后,转化到EHA105根癌农杆菌中,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转化烟草(Nicotiana tabacum)NC89。转基因植株的GUS活性检测表明,仅能在根中检测到GUS活性,而在茎、叶和种子等其它组织中都未检测到GUS活性,证实RSP片段具有根部特异性表达功能。
王丹王丕武付永平厉志
关键词:大豆功能分析GUS染色
应用重组PCR技术构建大豆脂肪氧化酶基因RNA干扰表达载体被引量:11
2008年
RNA干扰是近年来生物技术领域新兴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作物的研究中,RNA干扰被认为在作物品质改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已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中得到成功应用,但在大豆的研究中尚鲜有报道。在研究植物RNA干扰的实验中,构建相应的RNA干扰表达载体是常用手段,但传统构建方法较费时费力。重组PCR是一种利用重叠延伸的方法进行高效和快速的体外基因片段拼接的PCR技术。研究将重组PCR技术应用于构建大豆脂肪氧化酶基因ihpRNA干扰表达载体,一方面探索一条更简便、快捷、适应范围更广泛的大豆基因RNA干扰表达载体构建方法,另一方面所构建的载体为进一步研究RNA干扰在大豆脂肪氧化酶改良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结果显示应用重组PCR技术构建大豆脂肪氧化酶基因RNA干扰表达载体是可行的,相比与常规方法此方法更简便、快捷、效率更高。
马建厉志刘艺苓王丕武
关键词:重组PCRRNA干扰脂肪氧化酶
大豆灰斑病菌生长和产孢高效培养方法探讨被引量:10
2019年
为明确大豆灰斑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有效方法,探讨了V8培养基组分中V8蔬菜汁和碳酸钙含量对大豆灰斑病菌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及最佳组分配比。利用5种不同浓度V8蔬菜汁和5种浓度碳酸钙组成25种不同组分处理,以广泛使用的PDA培养基为对照培养基,接种大豆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进行暗培养,每2 d测量其菌落生长情况和产孢子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5种不同组分V8培养基的菌落直径、生长速率、生长面积及产孢子量均大于PDA培养基的菌落。V8培养基菌落直径生长最快为3.47 mm·d^-1;孢子产量最多达每皿9.87×106个。培养第5天时,病原菌的生长活力最大。最适宜培养时间为11~13 d,其产孢量达到高峰。培养基组合A4b4碳酸钙含量为1.5 g·L^-1、V8蔬菜汁浓度为15%时,最适合菌落直径生长,菌落生长面积最大。培养基组合A4b3碳酸钙含量为1.5 g·L^-1、V8蔬菜汁浓度为12%时,产孢子量最多。
马铃铃刘念析郑宇宏厉志刘佳衣志刚董志敏王曙明
关键词:大豆灰斑病产孢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