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唐贵华

唐贵华

作品数:18 被引量:9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主题

  • 7篇学成
  • 7篇化学成分
  • 5篇化学成分研究
  • 4篇英文
  • 3篇黄酮
  • 2篇大戟
  • 2篇大戟科
  • 2篇烟草花叶病
  • 2篇烟草花叶病毒
  • 2篇植物
  • 2篇三萜
  • 2篇楝科
  • 2篇花叶
  • 2篇花叶病
  • 2篇花叶病毒
  • 2篇活性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改革
  • 2篇二萜
  • 1篇大叶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云南中医学院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贵阳医学院
  • 1篇济南大学
  • 1篇西南林学院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纽约城市大学

作者

  • 18篇唐贵华
  • 6篇何红平
  • 6篇郝小江
  • 3篇龙春林
  • 3篇张于
  • 3篇尹胜
  • 3篇苑春茂
  • 2篇赵庆
  • 2篇赵志敏
  • 2篇王跃虎
  • 2篇邸迎彤
  • 2篇杨得坡
  • 2篇闫晓慧
  • 1篇郝小燕
  • 1篇徐新军
  • 1篇袁月梅
  • 1篇黄升殿
  • 1篇樊成奇
  • 1篇王启帆
  • 1篇王鸿升

传媒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天然产物研究...
  • 2篇云南中医学院...
  • 2篇药学教育
  • 1篇海洋渔业
  • 1篇中成药
  • 1篇广西植物
  • 1篇云南植物研究
  • 1篇西南林学院学...
  • 1篇Chines...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多学科交叉,...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竹果皮中异戊烯基双苯吡酮类成分被引量:1
2020年
从山竹(Garcinia mangostana)的果皮中分离得到22个双苯吡酮类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1,3,7-三羟基𠮿酮(1)、1,3,6,7-四羟基-8-异戊烯基𠮿酮(2)、1,3,5-三羟基-4-异戊烯基𠮿酮(3)、8-deoxygartanin(4)、cudraxanthone G(5)、gartanin(6)、6-脱氧-γ-倒捻子素(7)、γ-倒捻子素(8)、α-倒捻子素(9)、1,3-二羟基-6,7-二甲氧基-2,8-二异戊烯基𠮿酮(10)、β-倒捻子素(11)、garcinone D(12)、garcinone B(13)、mangostenone D(14)、3-O-methylmangostenone D(15)、9-hydroxycalabaxanthone(16)、11-羟基-1-异倒捻子素(17)、brasilixanthone B(18)、garcimangosxanthone D(19)、BR-xanthone A(20)、tovophyllin A(21)和1,3,6-trihydroxy-2,5-bis(3-methylbut-2-enyl)-6',6'-dimethyl-4',5'-dihydropyrano[2,3':7,8]xanthone(22)。其中化合物2~22为异戊烯基双苯吡酮类,且化合物3和15属首次从山竹中分离。在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上测试了所有化合物对谷氨酸诱导的细胞死亡的保护活性。
汤卓雅潘月华张君生尹胜唐贵华
八角枫茎中的新齐敦果烷型三萜成分被引量:8
2015年
从中药材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茎中分离得到4个齐敦果烷型三萜成分(1,2,3,4),其中1和2为新化合物,经过波谱学分析确定新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3E,23E)-3-caffeoyl-23-coumaroylhederagenin(1)和(3E,23E)-dicoumaroylhederagenin(2)。根据所测的数据和文献报道的NMR数据比较,得已知化合物分别确定为(23E)-coumaroylhederagenin(3)和(23Z)-coumaroylhederagenin(4)。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八角枫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马启珍杨亚南蒋少青刘信尹胜唐贵华
关键词:八角枫科
深绿卷柏中木脂素成分及10个木脂素结构的修订被引量:1
2021年
从传统中药深绿卷柏(Selaginella doederleinii)中分离得到5个已知的木脂素,并利用高分辨质谱及1D和2D NMR数据确定了其结构分别为3个8,4′−氧新木脂素类[(−)−赤式−(7′E)−4,9−二羟基−3,3′,5′−三甲氧基−8,4′−氧新木脂素−7′−烯−9′−醛(1)、(−)−赤式−愈创木基甘油−β−O−4′−丁香树脂酚醚(2)和(7′E)−3,5,3′,5′−四甲氧基−8,4′−氧新木脂素−7′−烯−4,9,9′−三醇(3)],1个苯骈呋喃类[(+)−(7R,8S)−5−甲氧二氢去氢二松柏醇(4)]和1个双四氢呋喃类[丁香脂素(5)]。硫氧还蛋白氧化还原酶抑制活性评价显示3个化合物具有中等强度活性,其IC50值为10.1~20.2μmol/L。化合物1~4是首次分离自该植物。另外,发现10个已知木脂素[2,6,2′,6′−四甲氧基−4,4′−二(1−羟基−2,3−环氧丙基)联苯(I)、2,2′−二甲氧基−4,4′−二(1−羟基−2,3−环氧丙基)联苯(Ⅱ)、2−羟基−3,2′,6′−三甲氧基−4′−(1−羟基−2,3−环氧丙基)−5−(3−羟基丙烯基)联苯(Ⅲ)、2−羟基−3,2′−二甲氧基−4′−(1−羟基−2,3−环氧丙基)−5−(3−羟基丙烯基)联苯(Ⅳ)、2,2′−二甲氧基−4−(3−羟基丙烯基)−4′−(1,2,3−三羟丙基)二苯醚(Ⅴ和Ⅵ)、(7′R,8′R)−2,2′−二甲氧基−4−(3−羟丙烯基)−4′−(1,2,3−三羟丙基)二苯醚(Ⅶ)、野花椒乙素(Ⅷ)、地黄新木甲素(Ⅸ)和地黄新木乙素(Ⅹ)]的结构因解析不正确而误定为联苯新木脂素类和4,4′−氧新木脂素类。经过与模型化合物如一些报道的合成物及分离到的化合物(1~5)进行NMR数据对比分析后将化合物Ⅰ~Ⅹ的结构分别修订为(+)−丁香脂素(5)、(+)−松脂素(6)、(−)−simulanol(7)、(−)−去氢二松柏醇(8)、(−)−苏式−愈创木基甘油−β−O−4′−松柏醇醚(9)、(+)−赤式−愈创木基甘油−β−O−4′−松柏醇醚(10a)、(−)−赤式−愈创木基甘
汤卓雅潘月华邹明锋胡荣唐贵华
关键词:木脂素
闭花耳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被引量:2
2014年
从闭花耳草(Hedyotis cryptantha)全草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车叶草苷(1),车叶草苷酸(2),车叶草苷酸甲酯(3),车叶草酸乙酯(4),3,4-二氢-3-甲氧基车叶草苷(5),山奈酚(6),kaempferol3,7-di-O-β-D-glucoside(7),kaempferol 3-O-β-D-galactopyranosyl-(1→3)-β-D-galactopyranoside(8),乌索酸(9),豆甾醇(10),β-谷甾醇(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闭花耳草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和8首次从耳草属(Hedyotis)植物中分离得到。
徐丽黎平唐贵华吴世标王业玲Edward KENNELLY龙春林
关键词:环烯醚萜黄酮三萜甾醇
大叶山楝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对大叶山楝(Aphanamixis grandifolia)的枝叶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对大叶山楝枝叶的95%乙醇提取物分别经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部分反复利用正相硅胶、反相RP-18、凝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MS和NMR来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大叶山楝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aromadendrane-4β,10β-diol(I),spathulenol(Ⅱ),eudesm-4(15)-ene-1β,6α-diol(Ⅲ),3α-cimnamoyloxykaur-16-en-19-oic acid(Ⅳ),phillygenin(V),3-methoxybenzoic-4-hydroxy acid(Ⅵ)。结论:6个化合物均为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王小英苑春茂唐贵华郝小江赵庆何红平
关键词:楝科化学成分
红花石蒜中的一个新石蒜生物碱(英文)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研究红花石蒜中的石蒜生物碱。方法:采用多种层析柱分离手段,运用NMR和HR-ESI-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此外,生物碱110进行了流感甲型病毒的活性测试。结果:从红花石蒜中分离鉴定了1个新石蒜生物碱和9个已知的石蒜生物碱:2-methoxy-6-O-ethyloduline(1),2-methoxy-6-O-methyloduline(2),trispherine(3),8-O-demethylho-molycorine(4),homolycorine(5),9-O-demethylhomolycorine(6),oduline(7),lycorenine(8),6α-O-methyllycorenine(9)和O-ethyllycorenine(10)。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高石蒜碱类型的石蒜生物碱,生物碱13为该植物中的主要成分,且对流感甲型病毒显示了较弱的抗病毒活性,IC50分别为2.06,0.69,2.71μgmL1,CC50分别为14.37,4.79,80.12μgmL1。
黄升殿张于何红平李石飞唐贵华陈铎之曹明明邸迎彤郝小江
关键词:红花石蒜石蒜生物碱
18种入侵植物的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为了综合利用入侵植物,通过离体半叶枯斑法,对18种入侵植物提取物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垂序商陆、粉花月见草、三叶鬼针草、紫茎泽兰、飞机草、钻叶紫菀、苦苣菜、野茼蒿等9种入侵植物的提取物浓度为10mg/mL对TMV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在59.15%~93.06%,这些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入侵植物具有开发植物源农药的潜在价值。
闫晓慧唐贵华李亚婷胡世俊
关键词:入侵植物
车桑子属植物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0年
无患子科车桑子属植物主要含有二萜、三萜和黄酮等类型的化合物,部分车桑子属植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杀虫等生物活性。综述了车桑子属植物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近年的研究进展,期望为车桑子属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牛红梅王跃虎王鸿升石亚娜唐贵华龙春林
关键词:无患子科萜类黄酮生物活性
3-羟基-吲哚-2-酮衍生物,以其为有效成分的抗植物病毒病药物及其应用
由靛红(Isatin)合成的3-羟基-吲哚-2-酮系列衍生物,具有显著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作用,可作为植物系统获得抗性的化学激活剂,用于防治烟草及其它经济作物感染病毒病或病原菌,有效防治烟草花叶病及白粉病。<Ima...
郝小江陈刚何红平闫晓慧唐贵华
文献传递
柑桔荔枝海绵化学成分
2014年
大量结构新颖的活性代谢产物来源于物种多样性丰富的海绵类海洋生物资源。本文首次对柑桔荔枝海绵(Tethya aurantium)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利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正相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及凝胶LH-20柱等多种色谱手段从柑桔荔枝海绵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环(脯氨酸-亮氨酸)(1)、环(苯丙氨酸-脯氨酸)(2)、环(脯氨酸-酪氨酸)(3)、3-吲哚乙醛酸(4)、胸苷(5)、钓樟薁(6)、反式-4-甲基肉桂酸(7)、对羟基苯甲酸(8)。所得化合物均测试对革兰氏阳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25923)、革兰氏阴性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以及真菌菌株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ATCC 60193)的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无明显的抑菌活性。
包景媚樊成奇韩清华王启帆郭艳琼唐贵华尹胜
关键词:化学成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