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雪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基因
  • 2篇血管
  • 2篇血型
  • 2篇血型不合
  • 2篇异基因
  • 2篇异基因外周血
  • 2篇造血
  • 2篇造血干
  • 2篇造血干细胞
  • 2篇输血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干细胞
  • 2篇ABO血型
  • 2篇ABO血型不...
  • 1篇动脉瘤
  • 1篇学法
  • 1篇血管平滑肌
  • 1篇血管性血友病

机构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合肥市第一人...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夏雪
  • 4篇张循善
  • 3篇卫玉芝
  • 3篇李燕萍
  • 3篇许伟
  • 2篇朱梅
  • 1篇程宏伟
  • 1篇钟涛
  • 1篇卞茂红
  • 1篇闻慧琴
  • 1篇杨鹏

传媒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颅内动脉瘤致病相关分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到多个研究之间共同的颅内动脉瘤相关的致病分子。方法通过GEO数据库,下载颅内动脉瘤相关的表达谱数据库,统计每个GEO数据集中差异表达分子,将参数设置为p<0.05,且表达差异倍数LogFC>2或...
叶雷夏雪齐皓程宏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本体论
文献传递
ABO血型检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中的应用及移植后的输血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监测ABO血型不合的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ABO血型的变化,探索移植后的输血方案,为患者输注合适的血液成分提供依据。方法干细胞移植前检测患者ABO血型,植活后再次检测患者ABO血型抗原及抗体的变化,对输注血液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例ABO血型不合的患者干细胞移植后35~193d血型成功转变为供者血型,ABO主要不合、ABO次要不合及ABO主次要不合的受者输注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量和ABO相合组的输注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BO血型不合的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型成功转变为供者血型,相容性输血可以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能够确保输血安全。
卫玉芝许伟钟涛夏雪张循善朱梅
关键词:ABO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血型转变输血
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采集及移植效果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本研究评价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按干细胞采集程序采集HLA配型相合、ABO血型不合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能,观察未去除红细胞和(或)血浆进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效果。应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自动干细胞采集程序采集28例异基因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并选用同期ABO血型相合15例作对照。检测采集物有核细胞(NC)数、单个核细胞(MNC)比例及CD34+细胞计数,观察造血功能重建情况和转变为供者血型所需要的时间。结果表明,ABO血型不合和相合组采集物中的NC、CD34+细胞数、MNC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ABO血型不合组和相合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的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4例ABO血型主要不合患者,红系造血明显延迟,ABO血型不合组28名患者于移植后35-193天血型成功转变为供者型,和ABO血型相合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ABO血型不合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障碍,主要不合可能是红系造血明显延迟的主要原因。
许伟朱梅李燕萍卞茂红卫玉芝夏雪张循善
关键词:ABO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纯红细胞再生障碍
PBL教学法在输血技术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法在输血技术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输血科实习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100名,随机分为PBL教学组(n=50)和LBL教学组(n=50),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在输血技术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PBL教学组的考试成绩和调查问卷的综合成绩明显优于LBL教学组。结论:在输血技术学教学中,PBL教学法优势更加明显,能够更好地满足输血安全和血液资源的合理使用,值得倡导和推广。
许伟朱梅李燕萍卫玉芝夏雪张循善
关键词:输血技术教学方法PBL模式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浆置换前后ADAMTS13抗原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罕见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该病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多样,病死率高。TTP典型临床表现为Moschcowitz’s五联征: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发热、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受累表现。现已证实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缺陷,导致超大分子量vWF多聚体(ULvWF)不能被裂解而引起血小板聚集、微血管血栓形成是TTP的重要发病机制。血浆置换(PE)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使患者的病死率由90%以上降至25%。
杨鹏李燕萍闻慧琴张循善夏雪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DAMTS13血浆置换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微血管血栓形成抗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