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彬
- 作品数:13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被引量:2
- 2013年
- 近20年来,比较文学的教材建设大致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吸收、借鉴、融汇到自创的发展过程。由于受到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教材与学术著作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的教材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模仿借鉴有余,而自创原创不够的倾向。这种状况,不仅源于比较文学自身的开放性等学科特点,而且符合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实际,因而有着不言而喻的合理性。破除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中的教材与学术著作的传统二元对立关系,在遵守本学科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在界定教材和专著两者关系过程中存在的"等级观念"与"精英意识",区分"广义教材观"与"狭义教材观"、"静止教材观"与"动态教材观",不仅有助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对中国教育问题与现状的洞察和反思。
- 姚建彬
-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材观
- 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荷兰的中国研究与中国文学翻译被引量:1
- 2016年
- 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300年间,荷兰的中国研究与中国文学翻译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荷兰文学也相应地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学做出了种种回应。本文以中荷交往史作为研究的大背景,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如何被纳入荷兰的知识体系,通过学术机构制度化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分支。其次,探讨各种文体的中国文学逐步被翻译介绍到荷兰的过程和特点。第三,分析荷兰文学中的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学。
- 王文欣姚建彬
- 审美·治理·自由被引量:17
- 2009年
- 本文的目的不是要扩大文学的"自由效果",而是要探讨使批评、自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易于理解的那些历史的以及推论的条件。20世纪对康德提出的自由与文化的关系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第一种将文化与工人阶级的自我解放相联系;第二种将文化刻写为治理的一种机制,它通过自我调节手段运作并使之成为可能。这两种反应紧密相连:英国成人教育与文学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史表明前者是如何紧密地仿照作为自由表达空间的后者的。要理解这两种情况,就必须考虑构成审美的原初决定性特质的无用性是如何被重新界定的,以便它能够被用作治理的工具。在文化治理中,恰恰是通过与社会隔离开来,审美文化才作为一种能够从治理上作用于它的有益手段而被提出来。审美实践被变成了可以利用的东西。正是以这种方式,审美、治理与自由在自由治理的诸种机制之内刻写了某种特有的张力。
- 托尼.本尼特姚建彬
- 关键词:审美
- 从多层级文本序列看福斯特在中国的形象变迁
- 2013年
- 福斯特在中国的形象的演变,并不是在某个单一的文本层级上展开的,而是在“多层级文本序列”以及这些不同层级的文本序列的相互关系之间建构起来的。这些不同层级的文本序列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受到特定社会条件及历史语境下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构成了福斯特中国形象变迁的重要原因。在福斯特中国形象的建构与变迁过程中,这些不同层级的文本序列之间构成了一种生产性关系,推动并且巩固着福斯特在中国的形象建构。福斯特在中国的声誉,受益于其在中国的形象建构中所具有的多层级文本序列的建设性对话关系。
- 姚建彬
- “轮流谈论政治和诗歌”被引量:1
- 2008年
- 本文源自一个更大的研究宪章派诗歌的项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讨我们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断言宪章派诗歌具有能动作用这一问题。第二部分尝试辨别宪章派诗歌中体现出的历史知识属于哪一个特殊种类。第三部分详尽分析两首宪章派诗歌,借此来验证前面两个理论部分的实际应用。本文指出,"宪章派想象"既支持着宪章派诗歌所欣赏的能动作用,也构成了体现在宪章派诗歌中的历史知识的独特形式。宪章派诗歌通过使工人阶级的自修者接触新的观念而在总体的意识形态斗争领域发挥了能动作用。宪章派诗歌能动地塑造了宪章运动的价值观、策略和身份认同,而不是对它们的被动反映。宪章运动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近乎本能式的理解:审美是对功利主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的任何抵抗的必要组成部分。宪章派诗歌展示了一种超出宪章运动正式的理论能力的政治理解程度。宪章派诗歌捕捉"解决的社会经验"的能力及其提高我们感受力的能力的联姻,既构建了其自身独特的历史知识,也构建了其自身政治能动作用。
- 迈克·桑德斯姚建彬
- 关键词:宪章派诗歌能动作用意识形态斗争历史知识
- 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主要策略的“历史化”被引量:4
- 2008年
- 作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终极理论抱负,就是要建立一整套具有很大包容性的阐释体系,即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历史化"是他要实现这一理论抱负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剖析传统历史主义的困境的基础上,詹姆逊提出了三个依次增大的同心框架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体系的包容性、灵活性。这对于我们把握詹姆逊的思想轨迹,认识、评价其思想特点,乃至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所处的位置,对于我们建立和完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体系,对于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都具有深刻的启示。
- 姚建彬
- 关键词:詹姆逊历史化
- 马克思主义同乌托邦究竟是什么关系——关于“空想社会主义”译名的检讨及其他
- 从源头出发,厘清马克思主义同乌托邦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马克思与乌托邦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即便是粗糙的列宁的现实主义偶尔也具有乌托邦主义的味道。把马克思主义同乌托邦联系起来,决不是丢脸或背叛的事情,称马克思主义者为乌托...
- 姚建彬
- 文献传递
- 美学的革命被引量:5
- 2010年
- 无产阶级不能够代表我们同时代里有生命力的革命代理人,后者可以是我们同时代中"被排除出去的人"。假如我们打算重新开始革命,就不得不找到一种新的代理人。政治的与艺术的先锋往往携手前进并且具有相同的目标。"美学的革命"标示的是这样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涉及一种统一的艺术与政治日程,艺术在其中变成了政治,而政治则变成了艺术,因为这两者都在一个单一的乌托邦规划中被合并了。这种现象的一些极为重要的例子就是早期意大利未来主义、俄罗斯的极端先锋、60年代的美国文化、自70年代早期以来的"非官方"俄罗斯艺术、最近的中国艺术,以及80至90年代的某些斯洛文尼亚艺术等。现代艺术时代中,这些美学运动的日程、技法与程序,即它们的"实质",仍然是极为类似的。这些美学革命是20世纪最独特的现象。只有这些美学运动和现象与20世纪"人类感官知觉的方式"之间的关系似乎最接近我们的理解力。期盼未来或者现在会产生这些美学革命的新实例,也是合理的。任何真正的先锋都不仅要求政治的日程,而且也要求艺术的或者至少是美学的日程。作为一种艺术努力,美学的革命仍然主要存在于"英雄"阶段的范围之内,即便当它作为艺术已经历了同化乃至商业阶段。
-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姚建彬
- 将宪章派诗歌星座化:杰拉德·麦西、瓦尔特·本雅明与弥赛亚主义的用途
- 2013年
- 通过将宪章派诗人杰拉德·麦西的作品与本雅明的作品予以星座化,不难发现,麦西对于历史所持的救世主式洞见预见了本雅明自身的救世主信念的多个方面。他作为一名诗人的职责就是创造一种"星座化",即一种有意义的时间(过去和现在的)联合。这一联合使得那些分散的"弥赛亚时间的碎片"聚集拢来,从而赋予现在以足够的力量,去"冲破历史的连续统一体",并且开辟全新的、公正的社会秩序。对于本雅明和麦西两人来说,在对于革命的弥赛亚特质的信仰和对于人类力量的信奉之间并没有矛盾。这两个作家都在寻求可选择的暂时性的表达方式,这种短暂性有能力救赎过去和现在,这种可选择的暂时性只有通过借助当下对"同质的、虚空的时间"的否定才能够获得。他们两人都坚持要求集体性人类力量的必要性。就绝对的断裂而言,两者都想象弥赛亚式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作品中的弥赛亚主义都萦绕着千禧年主义的幽灵。麦西作品中的弥赛亚冲动象征着革命期望的在场,千禧年则通过将这些期望延迟到某个非特指的未来时间,从而给麦西提供了一种应对历史失败的途径。
- 姚建彬
- 关键词:宪章派诗歌本雅明弥赛亚主义
- 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反思与建议被引量:13
- 2020年
- 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发展,是一项着眼于未来,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伟业。它必将为人们探究跨文化的联系与交流模式提供新的路径,并由此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理解和友谊,从而为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为有效宣示中国的国家利益做出积极贡献。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发展策略进行理性的反思。首先,我们需要构建面向世界文学总体版图的文化自信心态。其次,我们要坚定信念,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是一项长期而又充满挑战的伟大文化事业,它值得几代人甚至数十代人用心去推进。基于以上反思,我们可以从开展中国文学表达自我与倾听域外世界他者之间的对话、以高度的前瞻性眼光推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在海外世界的传播、充分重视持续保持对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并扩大中国文学在这个文化圈内的传播与辐射、将全球孔子学院等打造成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桥头堡和轻骑兵等十个方面,积极谋划并推进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发展,既非一蹴而就,也非一帆风顺。我们在此所提出的建议,不是也不能视为我们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发展所提出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 姚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