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娟
- 作品数:15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不同维生素免疫调节作用在鼠疟模型中的实验观察被引量:1
- 2013年
- 探讨不同维生素对P. y17XL感染BALB/c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将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维生素( V)处理组和对照组。 V处理组小鼠分别经50 mg/kg VA、600 mg/kg VE 或1 g/只VC连续10 d灌胃,0.2 mL/只;对照组小鼠分别给予相同剂量的溶剂(大豆油或生理盐水)处理。之后,各组小鼠分别经腹腔接种1×106 P. y17XL寄生的红细胞,动态观察感染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和生存率;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后第0、3和5天小鼠脾细胞树突状细胞( DCs)亚群( pDCs与mDCs)百分比及功能分子( TLR9和MHC域)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VA和VE处理组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升高,生存率降低;感染后第5天脾细胞中pDCs与mDCs亚群水平以及DCs表面受体TLR9和表面分子MHC域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相反,VC处理组小鼠原虫血症水平降低,生存率延长,pDCs与mDCs亚群以及TLR9和MHC域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果表明,不同维生素对疟疾感染产生不同的调控作用,VA和VE通过抑制DCs数量和功能,加重疟疾感染,而VC则促进DCs数量和功能,推迟感染进程。
- 杨志蕃延娟刘军曹雅明王庆辉
- 关键词:维生素疟疾树突状细胞免疫调节
- 维生素A对P.y17XL感染小鼠免疫效应调节作用
- 前言: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最新的统计显示,全世界每年有2.3亿疟疾感染病例,病死人数高达100万。动物模型和人体研究的结果均已表明:CD4+T细胞在抵抗红内期疟原虫感染过程中...
- 延娟
- 关键词:免疫抑制维生素A疟疾感染
- 一氧化氮对疟原虫侵袭相关分子转录水平影响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对疟原虫红内期侵袭相关分子MSP-1、AMA-1和Py 235转录水平影响。方法雌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1×106个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oelii 17XL感染红细胞,疟原血症达到60%~80%,腹腔注射NO短效发生剂NOC 5,孵育30 min,纯化疟原虫成熟裂殖体,提取总RNA,通过实时定量PCR相对定量方法检测MSP1、AMA1和Py 235转录水平。结果 NO处理后MSP1和AMA1 2种分子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54±0.02)和(0.37±0.01),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作为疟原虫毒力标志的检测基因PYO 5054mRNA表达水平呈下调表现(P<0.05)。结论 NO抑制疟原虫侵袭关键分子转录水平,从而可能影响疟原虫的侵入过程。
- 郑丽冯辉刘军潘艳艳李莹延娟曹雅明
- 关键词:疟疾转录
- 左旋精氨酸通过上调Th1应答介导抗疟保护性免疫
- 2011年
-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感染BALB/c小鼠Th1免疫应答的调节效应。方法于P.y17XL感染前7天,连续每日给予BALB/c小鼠L-Arg(1.5 g.kg-1体质量)灌胃预处理;动态观察各组感染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和生存率;于感染后d 0、d 3和d 5分别提取小鼠脾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BALB/c小鼠CD4+CD69+T细胞、F4/80+CD36+巨噬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的分泌水平,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NO含量。结果与NC组比较,L-Arg能够降低感染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延长生存时间。L-Arg组CD4+CD69+T细胞数量出现有意义的增加,IFN-γ分泌水平明显提高,F4/80+CD36+巨噬细胞数量出现明显升高,NO的分泌也明显增加。结论在感染早期L-Arg处理可诱导Th1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明显遏制P.y17XL感染早期红内期疟原虫的感染进程。
- 潘艳艳刘军李莹延娟冯永辉王各各冯辉郑丽曹雅明
- 关键词:TH1免疫应答BALB/C小鼠
- 约氏疟原虫Pys48核酸疫苗传播阻断效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探讨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17XL)Pys48核酸疫苗免疫BALB/c小鼠的特异性抗体产生特点及其效应。将Pys48核酸疫苗肌肉内注射免疫BALB/c小鼠,并以空质粒注射组作为对照,3次免疫后通过P.y17XL攻击小鼠;采用ELISA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通过P.y17XL感染小鼠,取其感染后第3天含有配子体的血液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合子、动合子的形成数量。ELISA结果显示疫苗免疫组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合子、动合子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Pys48核酸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小鼠后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传播阻断效应。
- 单颖刘英杰郑丽刘军延娟曹雅明
- 关键词:约氏疟原虫核酸疫苗
- 维生素E对约氏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早期免疫应答的抑制效应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维生素E(Vitamin E,VE)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感染BALB/c小鼠的免疫调节效应。方法:6~8周、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接种1×106P.y17XL寄生的红细胞,实验组于感染前10天口服给予VE预处理。动态观察两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后第0、3和5天脾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亚群和Toll样受体9(Toll like receptor,TLR9)表达水平、以及巨噬细胞和活化T细胞的表达数量。结果:(1)与正常感染组相比较,补充VE加重感染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死亡率于感染后第6天达到70%,而正常感染组在感染后第6天死亡率只有30%;(2)与正常感染组相比,在每一检测点,VE处理组小鼠脾脏DCs亚群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同时,F4/80+巨噬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感染后第5天,VE处理组小鼠脾脏T细胞活化水平显著降低。结论:在P.y17XL感染早期,VE预处理可通过抑制DCs的成熟和分化,从而加剧P.y17XL感染BALB/c小鼠的感染进程。
- 延娟刘军李莹潘艳艳郑丽曹雅明
- 关键词:固有免疫免疫抑制
- 脂多糖对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感染早期的免疫调节作用
- 2011年
-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脂多糖(LPS)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L,Pyl7×L)感染早期的调节作用。方法 6~8w、雌性DBA/2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接种1×106 Pyl7XL寄生的红细胞。实验组于感染后d2静脉给予LPS(25μg/只)。动态观察两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小鼠脾脏树突亚群及其表面TLR4和活化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 (1)两组小鼠于感染后约d15均自愈,LPS处理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在感染后d5-8显著低于对照组;(2)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d3和d5,LPS处理组小鼠脾脏DCs亚群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感染后d3,TLR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感染后d5,LPS处理组小鼠脾脏细胞培养初始活化T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在P.y17×L感染早期,LPS可通过激活TLR4强化DC成熟进一步强化Th1免疫应答反应,降低原虫血症,这将为疫苗的开发提供新的靶点。
- 李莹刘军潘艳艳王各各延娟郑丽冯辉曹雅明
- 关键词:脂多糖免疫调节
- 地塞米松对P.y17XL感染DBA/2小鼠早期免疫应答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感染DBA/2小鼠早期免疫应答的调节效应机制。方法 6~8周、雌性DBA/2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接种1×106P.yl7XL寄生的红细胞,实验组于感染后第1和2天尾静脉给予地塞米松处理。动态观察各组感染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和生存率;于感染后第0天、3天和5天分别提取小鼠脾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DCs)亚群(髓样树突与浆样树突)百分比及功能分子的表达,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总数的百分比;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10的分泌水平;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正常感染组相比,地塞米松处理组:①生存率明显降低;②感染后第3和5天脾细胞中两种树突状细胞亚群水平以及DCs表面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CD4+CD25+Foxp3+T细胞仅于感染后第3天降低,而第5天之后则明显升高;③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10、NO的产生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地塞米松由于显著抑制DBA/2小鼠抵御P.y17XL感染保护性免疫应答的建立,从而致其死亡。
- 杨志蕃延娟刘军孙晓丹郑丽曹雅明
- 关键词:疟疾约氏疟原虫地塞米松DBATH1免疫应答
- 卡介苗接种对小鼠伯氏疟原虫感染早期树突状细胞活化状态的影响
- 2012年
- 为观察疟原虫感染早期卡介苗(BCG)接种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活化状态的影响,用Plasmodium berghei ANKA感染C57BL/6小鼠,3天后接种BCG(P.b-3-B实验组),同时以未接种BCG的感染小鼠为对照.通过动态观察两组感染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和生存率,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后0、5和8天脾细胞中CD11c+CD11b+DC、CD11c+B220+DC、CD11c+CD80+DC和CD11c+MHCⅡ+ DC百分率.结果显示,P.b-3-B实验组的原虫血症从感染后第8天开始逐渐增高,66.7%的小鼠存活至第20天死亡,而对照组小鼠多于感染后8~10天死于脑型疟疾;感染后第5和8天,P.b-3-B实验组小鼠CD11c+CD11b+DC、CD11c+CD80+DC和CD11c+MHCⅡ+DC百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感染后第8天,CD11c+B220+DC百分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这些结果表明,疟原虫感染早期接种BCG可下调DC亚群百分率和表面分子表达水平,并以此影响疟疾的感染进程.
- 王各各扬帆刘军李莹延娟曹雅明
- 关键词:脑型疟疾伯氏疟原虫卡介苗树突状细胞
- 约氏疟原虫Pys48核酸疫苗免疫效应的观察
- 2012年
- 目的探讨约氏疟原虫(P.yoelii17XL)Pys48核酸疫苗免疫BALB/c小鼠后免疫功能特点。方法将Pys48核酸疫苗肌肉内注射免疫BALB/c小鼠,并以空质粒注射组和正常小鼠作为对照,3次免疫后4w,处死小鼠;采用ELISA分别对疫苗免疫组和对照组小鼠脾细胞上清的IFN-γ、IL-4进行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脾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亚群数量,表达TLR9的DCs的百分含量,以及分泌IgG抗体的B细胞百分含量。结果核酸疫苗免疫组IL-4水平较空质粒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IFN-γ水平与其它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中髓样DCs(mDCs)的数量在3组间无明显差异,浆细胞样DCs(pDCs)的数量在核酸疫苗免疫组出现有意义地升高,且表达TLR9的DCs的百分含量及分泌IgG抗体的B细胞百分含量均明显高于空质粒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Pys48核酸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小鼠后,通过增强特异性体液免疫发挥疫苗效应。
- 单颖赵忠毅刘英杰郑丽刘军延娟曹雅明
- 关键词:约氏疟原虫核酸疫苗免疫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