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手术
  • 5篇反流
  • 5篇腹腔
  • 5篇腹腔镜
  • 5篇肠胆反流
  • 3篇脏器
  • 3篇结石
  • 3篇多脏器
  • 2篇胆管
  • 2篇胆色素
  • 2篇胆色素结石
  • 2篇蛋白
  • 2篇蛋白酶
  • 2篇脏器手术
  • 2篇色素结石
  • 2篇酸酶
  • 2篇糖醛
  • 2篇糖醛酸
  • 2篇葡萄糖
  • 2篇葡萄糖醛酸

机构

  • 1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张立魁
  • 11篇吴硕东
  • 6篇张振海
  • 5篇金俊哲
  • 4篇苏洋
  • 3篇石刚
  • 3篇曾艳
  • 2篇王昊霖
  • 2篇孔静
  • 2篇田雨
  • 1篇于浩
  • 1篇付蓓蓓
  • 1篇安贵峰
  • 1篇范莹
  • 1篇刘博
  • 1篇孙韶龙
  • 1篇孙磊
  • 1篇石刚
  • 1篇张振海
  • 1篇范莹

传媒

  • 3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孟宪民基金会...

年份

  • 2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诊治急腹症7例报告
2006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急腹症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例急腹症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包括1例急性胆囊炎,2例急性阑尾炎,2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及2例术后出血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相应手术,无1例中转开腹,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急腹症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具有确诊兼治疗的作用,患者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
张立魁吴硕东金俊哲张振海孔静
关键词:急腹症腹腔镜
腹腔镜下胰体尾脾切除术的两种不同手术方法的应用体会(附2例报道)被引量:1
2006年
石刚吴硕东曾艳张立魁
关键词:腹腔镜
观察和检测肠胆反流现象方法学的建立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寻找和建立有效的观察和检测肠胆反流现象的方法.方法:对胆道术后留有T型管的患者,口服核素^(99m)Tc-DTPA和吲哚氰绿(ICG),定时留取T型管引流的胆汁进行测定;对胆道术后患者和Oddi括约肌切开(EST)术后患者给予口服稀钡胶浆,X线下观察平卧位及头低位钡剂在胆道中的显示;对胆道术后留有T型管的患者胆汁中胰脂肪酶、胰淀粉酶以检测肠胆反流.结果:核素^(99m)Tc-DTPA法简单易行、廉价、可定量、检测结果容易理解.ICG检测肠胆反流具有核素检查同样的优势,但敏感性不及核素检测.以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为标记物.肠胆反流检出率高于核素检测,但不能排除胰胆反流的影响,缺乏特异性.钡餐对肠胆反流的观察虽然可以直视观察,但仍有灵敏度不高,难定量评价的缺点.结论:观察和检测肠胆反流现象的方法中核素法更具有优越性,建立肠胆反流观察的方法学对于研究肠胆反流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吴硕东金俊哲张振海孙韶龙田雨王昊霖张立魁
关键词:肠胆反流
乳腺肿瘤手术治疗联合内镜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体会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评估乳腔镜辅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时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治疗乳腺癌的疗效。方法对4例乳腺癌病例行保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脂肪溶解抽吸后进行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冷冻切片报告:标本切缘均无癌细胞残留,术后石蜡切片病理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例。手术时间120~140min,平均127.3min;手术出血量15~20ml,平均18.4ml;每侧取淋巴结10~13个,平均11个。术后病侧乳房形态保持良好,伤口小而隐蔽,手术效果满意。术后随访12~24个月,无瘤复发。结论在腔镜下行保乳乳腺癌切除术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常规手术无法达到的良好的美容效果。该术式对保护上肢功能、保持胸部良好的外观形状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均是一种较好的手段,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一种合理有效术式。
曾艳吴硕东安贵峰苏洋石刚张立魁
关键词:腔镜手术乳腺肿瘤乳腺癌切除术
检测核素与胃蛋白酶原法诊断肠胆反流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以核素判断肠胆反流为基础,分析胃蛋白酶原法诊断肠胆反流的可行性。方法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患者29例,排除胃癌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6.8岁,平均术后时间67d(58~99d)。口服99Tcm-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2h后,取"T"管胆汁,测定放射性活度来判断有无十二指肠胆道反流,将患者分为反流组和无反流组。以ELISA法测定两组受试患者胆管胆汁中的胃蛋白酶原Ⅰ、Ⅱ(pepsinogenⅠ、Ⅱ,PGⅠ、PGⅡ)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通过口服99Tcm-DTPA判断,29例患者中有11例存在肠胆反流,阳性率为37.93%。反流组与无反流组PGⅠ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组PGⅡ的质量浓度为(32.34±26.78)μg/L,明显低于无反流组[(112.50±127.09)μg/L](P<0.05)。检测PGⅡ观察肠胆反流的阳性率为27.59%。结论检测胆汁中PGⅡ法可以作为诊断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新方法,其可靠性稍低于口服99Tcm-DTPA后检测胆汁中放射性活度的方法。
张立魁吴硕东金俊哲
关键词:肠胆反流胃蛋白酶原
腹腔镜多脏器联合手术71例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多脏器联合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腹腔镜多脏器联合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中转开腹,其余69例手术均顺利,发生术后并发症1例。术后患者排气时间1~6d,平均(3.5±0.9)d。术后住院时间为3~35d,平均(7.8±3.2)d。结论腹腔镜多脏器联合手术能有效地一次处理腹腔内多个病灶。
孙磊张立魁于浩吴硕东
关键词:腹腔镜多脏器联合手术
肠胆反流在胆管色素结石患者中存在及其意义探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胆道术后留有T型管患者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判定方法,探讨肠胆反流与胆管色素结石成因的关系。方法根据核素检查肠胆反流将26例胆道术后患者分为反流组和无反流组,比较两组胆汁中细菌、淀粉酶、脂肪酶和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结果有10例患者检测到十二指肠胆道反流(38.46%),其淀粉酶、脂肪酶和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显著高于无反流组〔淀粉酶由(4 792.50±5 468.05)U/L减至(34.94±55.67)U/L(P<0.01),脂肪酶由(5 165.57±3 494.60)U/L减至(367.35±449.93)U/L(P<0.01),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由(1667.01±830.76)F ishman单位减至(921.98±451.88)F ishman单位(P<0.01)〕。结论核素检查是判定肠胆反流的新方法,胆色素结石与十二指肠胆道反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金俊哲吴硕东苏洋张振海张立魁
关键词:胆色素结石肠胆反流99MTC-DTPA淀粉酶脂肪酶Β-葡萄糖醛酸酶
腹腔镜多脏器手术23例报告
本研究23例患者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同时实施了其他腹部脏器的联合手术,其中1例中转开腹.术后效果满意,均获得成功,本文介绍了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并对临床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范莹吴硕东张振海曾艳张立魁石刚
关键词:腹腔镜多脏器手术胆囊切除术
文献传递
肠胆反流对胆管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6
2006年
目的:探讨肠胆反流与胆色素结石形成间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胆囊息肉组(n=10),胆囊结石组(n= 27)和胆管结石组(n=11)患者48例,术中穿刺获得胆汁标本,行胆汁细菌培养及内毒素测定.另外,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患者41例根据核素检查有无肠胆反流分为反流组(n=16)及无反流组(n=25),随机选择其中26例,比较两组患者胆汁淀粉酶、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结果:胆囊息肉组、胆囊结石组、胆管结石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0%,0%,81.8%;胆汁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003±0.004)×10-6、 (0.01±0.02)×10-6、(10.12±4.49)×10-6 EU/L: 胆管结石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和胆汁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前两组(P<0.01).16/41例患者检测到十二指肠胆道反流(39.02%),反流组淀粉酶、脂肪酶和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显著高于无反流组(79 891±91 152 nkat/L vs 582 ±928 nkat/L,P<0.01:86 110±58 255 nkat/ L vs 6 124±7 500 nkat/L,P<0.01;27 789± 13 849 nkat/L vs 15 369±7 533 nkat/L,P<0.01).结论:十二指肠胆道反流可能通过细茵、内毒素、淀粉酶、脂肪酶和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改变,在胆色素结石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金俊哲吴硕东苏洋张振海张立魁孔静
关键词:肠胆反流胆色素结石内毒素Β-葡萄糖醛酸酶
胆道疾病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关系的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与各种胆道疾病,尤其是胆管胆色素结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6年5月所进行的逆行胰胆管造影或Oddi括约肌切开术的178例病人,根据胆道疾病的种类分组并观察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的关系。结果:81例原发性胆管胆色素结石病人中有44例存在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54.32%);8例胆管合并胆囊结石的病人中有4例(50.00%);33例继发于胆囊结石的胆管结石病人中有7例(21.21%);21例胆管末端和乳头部炎性狭窄的病人中有3例(14.29%);22例肝内胆管癌、乳头癌及胆管末端癌病人中有1例(4.54%);13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或SOD组中有5例(38.46%)。结论:胆管胆色素结石病人同时患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者明显多于继发于胆囊结石的胆管结石组、胆管末端和乳头部炎症狭窄组及胆管末端癌和乳头癌组,提示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和其可能导致的Oddi括约肌结构及功能异常,可能是原发性胆管胆色素结石发生的重要原因。
吴硕东田雨苏洋张振海王昊霖张立魁刘博
关键词:胆道疾病胆结石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奥狄括约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