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亚非

作品数:24 被引量:20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文学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5篇文学
  • 5篇叙事
  • 5篇俗文学
  • 4篇审美
  • 4篇审美追求
  • 4篇诗学
  • 4篇诗学追求
  • 4篇文学观
  • 4篇文学观念
  • 3篇叙事文
  • 3篇叙事文学
  • 3篇哲学
  • 3篇哲学智慧
  • 3篇中国叙事
  • 3篇思维
  • 2篇虚构
  • 2篇学术话语
  • 2篇学术立场
  • 2篇艺术
  • 2篇意境

机构

  • 2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北京语言大学

作者

  • 23篇彭亚非
  • 1篇陶子
  • 1篇靳大成
  • 1篇孙歌
  • 1篇黎湘萍
  • 1篇刘平
  • 1篇黄纪苏
  • 1篇杨早
  • 1篇黄卓越
  • 1篇李娜
  • 1篇钱竞
  • 1篇李春青
  • 1篇金惠敏

传媒

  • 3篇贵州社会科学
  • 2篇文学评论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求是学刊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芒种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粤海风
  • 1篇阅江学刊
  • 1篇黄海学术论坛
  • 1篇中外文论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与诗学追求
2010年
所谓哲学,总是力图以思维穷尽人的意识所能达到的一切对象,并借助思维言说的文本形式将其呈现为可以共享的思维成果。可是实际上哲学达不到这一目的:人的意识所能达到的一切对象并非都能以思维的方式予以把握,也因此不可能以思维的文本形式完全呈现为意识共享的对象。
彭亚非
关键词:思维哲学文本
简论中国古代俗文学意识的生成
2017年
中国古代俗文学思想,有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如果我们从'隐性文学意识''从视听审美到阅读审美''语言艺术意识的出现''俚俗意识''文学谱系观''文学审美意识'等6个方面切入研究,既可对这一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深入分析,又可对俗文学的文学意识、语言特征,其娱乐性、消费性、通俗性、人本性、现实性与超现实性、二分对立的价值意识、真善美的终极价值观念等,形成一个观察。
彭亚非
关键词:文学样式中国俗文学文学观念
笔补造化与好异重幻的超常态审美追求——中国叙事文学的传奇意识初探
2016年
中国古典史学向来有“表意示义”与“逢异必记”的历史叙事传统。前者给了历史叙事以某种建构化的理由和名义.使古典历史叙事从一开始就隐含了某种超越事实常态的叙事意识和叙事追求,促进了叙事性写作中想象力与虚构意识的发展。
彭亚非
关键词:叙事文学虚构意识审美追求造化历史叙事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的内视审美追求被引量:3
2014年
文学的内视审美性质,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而深入研讨的理论课题。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对它的认识,则表现为一个从观象悟道,到诗学认知,到叙事自觉的审美追求与观念建构的过程,并因此显现出文学作为只有人类才有的一种内视生存方式的价值与意义。
彭亚非
关键词:叙事镜像中国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文化事实还原——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文化还原论之一
2013年
为什么会有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文化还原问题?潜话语是它已经被扭曲了,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出现是与百年来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史的演进密切相关的。简言之,自19世纪西学东渐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理论话语的构建。以及相关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构建,基本上是按照西方文学理论的现代学术范式和现代学科体系进行的。它适应的东西并不是中国古代文学系统的观念传承,而是西学引进后的文学体系。
彭亚非
关键词:传统文学观念文化还原还原论文学理论话语西方文学理论
论明代俗文学思想中的权教观
2017年
明代俗文学兴盛,正统文人士大夫们在受其相对纯粹的文学性审美娱乐魅力深深吸引的同时,亦为其人文意识的另类性和非意识形态倾向所困扰,这种冲突和张力导致了一种权教观念——即权且利用俗文学活动来进行儒家道德伦理教谕的思想——的出现。这种权教观在清末民初的启蒙思潮中发展到极致,并且在一定意义上亦体现于现当代的某种革命文学价值观之中。
彭亚非
关键词:文学价值
原“文”——论“文”之初始义及元涵义被引量:5
2005年
“文”之初始义及元涵义是中国文学观念系统最重要的人文生发点与基因构成之一,本文从五个方面考辨和论述了“文”在产生之初所具备的这些本原涵义,以及这些本原涵义对于形成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观念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
彭亚非
关键词:涵义中国文学文学观念本原考辨
叙事的诗意追问——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史外史观
2014年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是从历史叙事而非神话叙事开始的,因此历史叙事理念几乎成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情结。而中国叙事文学的美学自觉,在一定层面上便成了摆脱这一情结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基本上就是通过对史外史的审美追求,到超越史学文统的虚构性叙事文学观念的兴起,而最终落实为对俗世生存诗意的追问与经营。
彭亚非
关键词:叙事
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与诗学追求
2011年
所谓哲学,总是力图以思维穷尽人的意识所能达到的一切对象,并借助思维言说的文本形式将其呈现为可以共享的思维成果。可是实际上哲学达不到这一目的:人的意识所能达到的一切对象并非都能以思维的方式予以把握,也因此不可能以思维的文本形式完全呈现为意识共享的对象。
彭亚非
关键词:思维哲学文本
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被引量:162
2003年
图像社会既有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公众文化与平民文化性质 ,又具有现代大众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种种人文弱点与人文负值 ,并因此成为后现代社会最重要也最突出的文化表征。在这种文化态势下 ,文学的边缘化显然具有某种文化转型上的必然性 ,并表现出从属于视觉文化的“图说”化趋势。这种情况 ,使得文学终结论再次甚嚣尘上 ,同时也引发了对文化出路的一些“变通”性思考。这些思考虽然不无可取之处 ,但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了对文学本性在认知上的某些盲区。因此 ,本文重点分析了文学固有的、特定的、不可取代也无从消亡的人文本性与美学本性 :它的内视艺术性和时间本质 ,它的精神共享性和心理彼岸性等。这些优越而深刻的独特本性决定了文学并不存在终结的问题 。
彭亚非
关键词:文学理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