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应翃

作品数:29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文学
  • 3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安徒生
  • 4篇童话
  • 4篇女性
  • 4篇小说
  • 3篇女儿
  • 3篇安徒生童话
  • 3篇《海的女儿》
  • 2篇蒂尔
  • 2篇叙事
  • 2篇意象
  • 2篇女性小说
  • 2篇维多利亚时代
  • 2篇罗尔德·达尔
  • 2篇奥斯丁
  • 2篇沉默
  • 1篇稻草人
  • 1篇电影
  • 1篇电影文本
  • 1篇叙事技巧
  • 1篇叙事伦理

机构

  • 20篇广州大学
  • 6篇暨南大学

作者

  • 24篇彭应翃
  • 2篇杨锋
  • 1篇符宁璐

传媒

  • 4篇广州大学学报...
  • 2篇戏剧文学
  • 2篇电影评介
  • 2篇理论界
  • 2篇文教资料
  • 2篇现代语文(上...
  • 1篇戏剧之家
  • 1篇电影文学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广东教育学院...
  • 1篇肇庆学院学报
  • 1篇宜春学院学报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美与时代(美...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4
  • 1篇2003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对抗到和解——谈《玛蒂尔达》的音乐剧改编被引量:2
2022年
儿童与成人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与对抗是罗尔德·达尔的幻想小说《玛蒂尔达》的重要主题,以其为改编蓝本的音乐剧却提出了二者从对抗到和解的可能性。音乐剧的这一潜在主题通过细节的铺垫、主人公所述故事及其人物身份设定、与原作略有差异的结尾情节等方面表现出来。潜在的和解主题使音乐剧《玛蒂尔达》与原作相比叛逆性有所减弱、伦理指向更为明确,从而更易于在舞台演出中获得观众的认同。
彭应翃
关键词:改编罗尔德·达尔
安徒生的“诗”与“真”——从《夜行的驿车》谈起
2011年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随笔《夜行的驿车》,尽管是对童话诗人安徒生的虚构叙述,但反映了学界对安徒生真实性格的解读。这种解读与安徒生在传记中对自身性格的言说存在极大的差异。把《夜行的驿车》与安徒生的自传《我的童话人生》中的相关段落进行比较、辨析,可以看出,自我的言说与他者的解读之所以大相径庭,主要源于安徒生刻意修饰的书写策略所导致的过度诠释。自我言说之所以采取此种策略与主体的浪漫气质和诗人天性存在莫大关联,而这一点却为许多诠释者忽视。
彭应翃
关键词:安徒生
从《夏洛的网》看儿童对文字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审美接受被引量:2
2010年
根据儿童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文本,由于其传播方式的特点,对儿童的审美认知,会产生与原著的文字文本不尽相同的影响。文字文本主要使儿童在审美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并有助于培养儿童纯正的审美趣味、发挥其审美主动性,而电影文本更偏重于带给儿童感官的愉悦,使其对经典文本的接受呈现被动性和单义性。
彭应翃杨锋
关键词:审美接受
论《夜莺》的中国想象
2013年
经典童话《夜莺》里的中国形象既非套话式的,又非被刻意丑化或美化,而是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统一的特性,这种特性说明安徒生主要从平等对话的立场出发想象中国,而他对平等性的选择与关注既来自其所处的历史语境,又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有莫大关联。
彭应翃
关键词:安徒生《夜莺》
《青鸟》的人物原型
2010年
《青鸟》在人物设置方面存在许多从古代神话、宗教典籍、民间传说中抽取出来的原型。剧中"水"和"火"的形象可以追溯到《圣经》中作为宗教原型的水和火;"光"的原型可以认为《圣经》中的耶稣;美狄的原型则可以认为是民间童话里的小红帽。这些原型使《青鸟》的主题及风格在活泼浅近中又暗含严肃深邃,从而催生出该剧既浪漫明快又耐人寻味的独特魅力。
彭应翃
爱与美的哀歌──《海的女儿》与《打渔人和他的灵魂》之比较
2010年
王尔德的童话《打渔人和他的灵魂》与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海的女儿》在场景安排、主题、情节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两位作者处理相似题材的方式又有极大不同。这些差异既来自书写者迥然不同的宗教文化观念,叉与其不尽相同的美学理念存在关联。
彭应翃
论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小说中的花园意象被引量:1
2010年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小说中,"花园"常具有开放性、趋于完善性、变化性等特点,体现出比较浓郁的宗教意蕴。但是,其具体象征意义与花园意象的传统蕴涵又存在一定差异。差异的产生与时代宗教思想的发展有关,也暗示出女作家对宗教道德问题的思索比同时期的男性作家更为深刻。
彭应翃
关键词: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花园意象
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海的女儿》女性主义解读
2008年
传统观点认为,《海的女儿》通过对人类的高度赞美表达出明显的人文精神,但若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进行解读,会发现这篇童话表现了西方女性复杂而微妙的失语处境:一方面对男性权威心存质疑,努力寻求自我表现的途径;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受到传统习俗的制约,在男权文化面前放弃个性的表达。《海的女儿》以女性个人价值与尊严的牺牲完成父权传统对“人”的赞美,实际上已经违背了西方人文传统的精神内核,从这个意义上看,《海的女儿》又可以说是反人文主义的。
彭应翃
关键词:《海的女儿》失语女性主义
从焦虑到平衡——心理学视阈中莫里斯·桑达克绘本的幻想性叙事被引量:1
2020年
借用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可对莫里斯·桑达克的绘本三部曲作出更深入的解读。在文本层面,儿童的焦虑是三部曲的重要主题,其产生的原因在于成人在儿童成长历程中的缺席。儿童形象用以缓解焦虑的方式均为进行幻想性的游戏活动,从而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舒张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就现实层面而言,这种幻想性叙事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心理,即在感受到外界刺激时采用同化与顺化的方式将现实纳入自身的思维框架并根据现实对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完成自我发展与成长。因此,幻想性叙事与儿童认知发展心理的契合建构了桑达克绘本的艺术魅力。
彭应翃
关键词:绘本焦虑幻想同化顺化
沉默之音——《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叙事技巧被引量:1
2008年
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在语言、角色设置、情节等方面存在许多空白。当剧情涉及到重要的台词、人物、场景时,叙述者总是有意保持沉默。这种叙事技巧一方面使该剧的形式格外简约,另一方面却强化了戏剧内涵的复杂性,此外更有助于对观众心理产生强劲的震撼效果。可以说,"沉默叙事"正是此剧独特魅力的重要成因。
彭应翃
关键词: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沉默叙事技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