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蕴
- 作品数:19 被引量:62H指数:6
-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左肺静脉变异一例
- 2020年
- 笔者在解剖1例老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左肺上、下静脉在肺门处共干及其属支变异。该变异类型较为罕见,国内未见报道,为了丰富国人解剖学资料和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现报道如下。该例左肺标本,在肺门处可观察到肺静脉干、肺动脉、左主支气管的管口及尖后段静脉,其中,尖后段静脉走形比较特殊,沿肺动脉与左主支气管前面由前外至后下垂直汇入肺静脉干(图1)。
- 董广琦李世硕李业宏赵雨慧田振宁徐蕴
- 关键词:左主支气管老年男性左肺肺静脉肺动脉
- 简便有效分离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一种新方法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索分离、培养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将鼠主动脉内膜翻向外,结扎两端,置于50mL培养瓶中培养、传代,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培养6~8d时有少量细胞自主动脉迁移出并贴壁生长;12~14d时贴壁细胞覆盖大部分培养瓶面,约80%的细胞汇合成单层;传代细胞生长旺盛;细胞汇合后呈现典型的"鹅卵石"样内皮细胞特征,内皮细胞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阳性;未见杂细胞。结论:此方法无损伤、不需要酶消化,能比较容易的获得高纯度大鼠原代主动脉内皮细胞,适用于细小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肖琼房云海徐蕴田铧张立平田兴松
- 关键词:主动脉体外培养内皮细胞
- 结扎切断法与白芨微粒栓塞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效果比较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采用结扎法和白芨微粒栓塞法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并对其缺血效果加以比较,以探寻有效的建模方法。方法取Wistar大鼠分别用结扎股动脉法、结扎髂总动脉法、白芨微粒栓塞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术后1~21d观察大鼠后肢缺血情况及功能改变,取材作病理切片观察。结杲①结扎股动脉或髂总动脉后大鼠后肢仅出现短暂的跛行,组织切片未见异常改变;②白芨微粒栓塞股动脉后,大鼠后肢出现持续跛行、肌肉萎缩和皮肤坏死等表现,组织切片显示大鼠后肢皮肤、肌肉组织均出现明显而持久的缺血或坏死。结论①结扎血管法不能造成明显的大鼠后肢缺血;②白芨微粒栓塞股动脉法可引起大鼠后肢明显的持续性缺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制作方法。
- 梁翠宏田铧徐蕴李贵宝田广平宋涛
- 关键词:缺血模型结扎法白芨栓塞后肢
- 学导式教学法在“视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2010年
- 目的研究"学导式教学法"在"视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对09级护理本科选取两个班,在"视器"一节实验教学中,分别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实验课笔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两者教学效果。结果学导式教学法学生平均成绩为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进一步探讨应用。
- 柳新平徐蕴窦姗姗
-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法
- 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在发育小鼠肾内的表达
- 2010年
- 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发育小鼠肾内的表达。方法:胚胎期第13~18天(E13-18)的胎鼠和出生后第4、14和21天(P4-21)及成年小鼠的肾,行LYVE-1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结果:LYVE-1免疫阳性淋巴管丛最早在胚胎期第14天的小鼠肾检测到,主要位于肾皮质的动脉周围。在胚胎期第15天的。肾小球中最早检测到LYVE-1免疫阳性细胞,但LYVE-1免疫阳性细胞在肾小球中的数量和位置不定。结论:LYVE-1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肾动脉周围淋巴管,在肾小球中也有LYVE-1表达。
- 秦燕霞徐蕴霍冠华
- 关键词:淋巴管小鼠
- IL-6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VCAM-1表达的影响
- 2014年
-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rMSCs分为两组,各组均设6个样本:一组用终浓度为10ng/ml的IL-6刺激12h,另一组不加细胞因子刺激;然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两组细胞VCAM-1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直标法检测两组细胞表面VCAM-1抗原的表达率,RT-PCR法检测两组细胞VCAM-1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未刺激组细胞染色浅,呈淡棕黄色;IL-6刺激组细胞呈棕褐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未刺激组VCAM-1的表达率为14.1%;IL-6刺激组VCAM-1的表达率为80.9%。RT-PCR显示,未刺激组VCAM-1mRNA呈微弱表达;刺激组VCAM-1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 IL-6能诱导rMSCs VCAM-1的表达显著增高,提示VCAM-1可能在MSCs替代治疗初始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 徐蕴窦珊珊柳新平崔利德徐旭东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白介素-6黏附分子
- 枸骨叶总黄酮超声-微波提取工艺
- 本发明公开了枸骨叶总黄酮超声-微波提取工艺,涉及超声-微波提取工艺技术领域,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方法所得到的枸骨叶总黄酮含量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微波时间、提取次数、超声时间、粉碎粒度七...
- 李艳芝徐蕴
- 文献传递
- 体外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表型
- 2011年
-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在体外转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取成人新鲜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分别在层粘连蛋白 (FN)铺板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白介素-3(IL-3)、白介素-7(IL-7)刺激下诱导培养24h,通过形态学分析、RT-PCR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分析方法检测单核细胞中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1、 podoplanin、 Prox1及内皮细胞共同抗原vWF、 eNOS的表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内皮细胞培养基-2(EGM-2) 、 VEGF-C和FN铺板联合诱导单核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转分化。结果:单核细胞经FN、 VEGF-C、 IL-3、 IL-7短暂诱导即能表达LYVE-1、 podoplanin、 Prox1,而不表达vWF、 eNOS。结论:单核细胞在炎症或者内皮细胞生长环境中可以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但尚不能证实转化为真正的淋巴管内皮细胞。
- 王长明田铧张立平扈燕来徐蕴邰浩清丁海玲王雪颖
- 关键词:单核细胞转分化淋巴管内皮细胞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表型分析被引量:16
- 2007年
-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及黏附分子测定。方法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法获得原代大鼠骨髓MSC,差速贴壁结合消化控制法纯化细胞,Ⅰ型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扩增MSC;镜下观察细胞生物学形态及生长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代MSC的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其进行表型鉴定与细胞黏附分子检测。结果原代培养的MSC呈圆形、梭形、多角形等,24h内即可见少量细胞体壁伸展,7~8d左右可达90%融合,纯化扩增后的MSC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24h内细胞已基本贴壁,传代周期为5d左右。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第4代MSC约有80%处于G0/G1期。免疫细胞化学显示,MSCCD34、CD45表达阴性,CD29、CD105、CD166、VLA-4、P-selectin表达阳性。结论本实验方法能很容易地获得大量高纯度的MSC,并表达一定的黏附分子,为MSC进一步临床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王超徐蕴宋文刚常维山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黏附分子
- 细胞外基质对大鼠MSCs生物学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观察细胞外基质多聚赖氨酸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生长特性的影响,以寻求体外培养扩增MSCs更理想的方法。方法:用贴壁法分离获得大鼠MSCs,分别接种于涂布和未涂布多聚赖氨酸的培养器皿上,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贴壁速度、生长和形态特点,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生长周期。结果:MSCs在用多聚赖氨酸处理过的培养器皿上贴壁、增殖都较普通组快,细胞形态好,细胞活力和长势较普通组活跃。结论:细胞外基质多聚赖氨酸能明显促进MSCs的贴壁和增殖,有助于MSCs的体外扩增培养。
- 徐蕴肖琼田铧张立平田广平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聚赖氨酸细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