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杨
-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节段性阻断选择性腹腔灌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 2012年
- 目的小结应用节段性阻断、选择性腹腔灌注全胸腹主动脉替换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连续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5~53(46±11)岁,其中马凡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4例(均为支架术后),马凡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 A型夹层3例(其中1例Bentall术后),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3例(支架术后),慢性Stanford A型夹层1例。其中仅3例上半身停循环,降温至膀胱温25℃左右,余采用浅低温(鼻咽温33℃左右)节段性阻断,停循环期间行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双泵双管),四分支人工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结果全组CPB时间145~201(167±51)min,住院时间20~35(27±7)d。3例采用了上半身停循环,停循环时间分别为16 min、19min、21 min;余8例上半身未停循环,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时间为26~37(平均32±4)min。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肾功能衰竭1例,透析后痊愈;出现液气胸1例,治疗后痊愈;术后1年出现巨大腹壁切口疝1例。术后无死亡病例,无下肢截瘫及腹腔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病例。结论应用节段性阻断、选择性腹腔灌注CPB是要特别注意上、下肢不同血压的维持、引流差与容量不足的判断、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中流量与压力维持等问题。
- 罗海燕胡克俭陈佳莉戚晓敏程玥赵贇彭润生施杨王春生
- 关键词:体外循环
- 离心泵辅助股静脉引流应用于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总结离心泵辅助股静脉引流应用于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共开展经右肋间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共64例(男23例,女41例),其中二尖瓣置换(MVR)24例,二尖瓣成形(MVP)23例,主动脉瓣置换(AVR)16例,双瓣置换(DVR)1例。全组患者使用双腔气管插管全麻,常规全身肝素化后,使用Edwards 18-20 Fr的股动脉和24-28 Fr的股静脉插管建立ECC,股静脉由下腔静脉经右房达上腔静脉口,侧孔位于右房,将离心泵串连于静脉回路。根据引流情况调节离心泵负压动力增加静脉引流,满足灌注流量及手术视野的要求。记录不用离心泵辅助时的最大静脉引流量(D1),以及在离心泵辅助下能达到的最大静脉引流量(D2)。结果①全组患者ECC时间51-181(84.8±23.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0-118(47.7±17.5)min,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SvO2、血气及尿量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手术视野暴露良好,无延长切口或转正中切口病例,无手术死亡病例;②全组患者D11.2-2.5(1.74±0.32)L/min,D21.9-3.6(2.69±0.43)L/min,离心泵转速335-1330(881±215)r/min,D2比D1平均增加57.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③比较24Fr与28Fr的股静脉插管引流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离心泵辅助股静脉引流能增加股静脉的引流量,满足全身所需的灌注流量及手术视野要求。
- 陈佳莉胡克俭罗海燕程玥赵贇彭润生施杨戚晓敏王春生
- 关键词:体外循环离心泵静脉引流微创
- 顺逆灌结合开放前温血灌技术在双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研究顺逆灌结合开放前温血灌技术在双瓣膜置换手术中应用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双瓣膜置换术患者34例,分为两组:A组(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17例;B组(间断顺灌组)17例。心肌保护方法:A组(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采用首次顺行灌注1520 ml/kg 4∶1冷含血心脏停搏液,之后每隔2030 min逆行灌注510 ml/kg停搏液,在主动脉阻断钳放开前58 min开始逆行灌注温血直至开放;B组(间断顺灌组)采用首次顺行灌注1520 ml/kg 4∶1冷含血心脏停搏液,之后每隔2030 min再顺行灌注510 ml/kg停搏液。在CPB开始、术后2 h和24 h分别抽动脉血测定心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CKMM)浓度。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的平均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00.9±19.6)min和(65.6±13.4)min;间断顺灌组的平均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99.1±19.8)min和(69.8±22.1)min。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的82%自动复跳率高于间断顺灌组的47%。两组中的cTnT、CK、CKMB和CKMM浓度,在术后均逐步升高,与CPB开始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顺逆灌结合温血灌组上升的幅度小于间断顺灌组,在术后2 h两组中的cTnT、CK和CKMM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瓣膜置换手术中,采用顺逆灌结合开放前温血灌技术,方法安全可靠,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常规的间断顺灌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赵赟胡克俭程玥罗海燕彭润生陈佳莉施杨王春生
-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肌保护瓣膜置换
- 成人降主动脉置换术中三种体外循环灌注技术的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总结分析成人降主动脉置换术中各种体外循环灌注的技术特点和管理方法。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有60例患者行降主动脉置换手术。按体外循环灌注技术类型分为3组:左心转流组4例,股动静脉转流组37例,上下半身分别灌注组19例。三组预充均采用勃脉力A和胶体,常规加入白蛋白和激素,监测混合静脉氧饱和度和血细胞压积,积极应用超滤技术和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仅出现9例并发症(截瘫、偏瘫、谵妄、苏醒延迟、低氧血症)。结论成人降主动脉置换术中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正确选择和熟练应用相应的灌注技术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赵赟胡克俭程玥罗海燕彭润生陈佳莉施杨戚晓敏王春生
- 关键词:体外循环
- 心内直视手术中七十岁以上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总结分析心内直视手术中七十岁以上患者的体外循环特点和管理方法。方法 2005年3月至2008年7月间7000余例手术中70岁以上患者共有194例,分类进行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时全部应用进口膜肺,勃脉力A和胶体预充,常规加入白蛋白、激素和乌司他丁;心肌保护采用间断灌注4:1冷含血停搏液,顺灌逆灌和桥灌相结合;常规监测混合静脉氧饱和度和血细胞压积,积极应用超滤技术。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11.5±40.4m in和63.6±21.0m in,自动复跳率52.6%,平均搭桥数目3.4±0.8支,术后平均气管拔管时间24.0±12.7h,平均ICU时间4.7±3.5d。结论 70岁以上患者以瓣膜和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病变复杂,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各脏器保护要求高,针对高龄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程玥胡克俭赵赟罗海燕彭润生陈佳莉施杨戚晓敏王春生
- 关键词:体外循环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