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兴和

作品数:24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政治
  • 4篇诗学
  • 3篇遗民
  • 3篇诗人
  • 2篇心境
  • 2篇遗民诗
  • 2篇遗民诗人
  • 2篇意味
  • 2篇意象
  • 2篇苏曼殊
  • 2篇品格
  • 2篇人格特质
  • 2篇晚年
  • 2篇文化
  • 2篇李叔同
  • 2篇柳亚子
  • 2篇曼殊
  • 2篇民国
  • 2篇牢骚
  • 2篇笺释

机构

  • 21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24篇朱兴和
  • 1篇夏中义

传媒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古代文学理论...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国际儒学(中...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5
  • 1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研究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一批前清士子避居于上海租界,先后成立了超社和逸社。  本文即是一篇关于超社逸社诗人群体的专题研究论文。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论题的研究情况、意义和难度。  第一章从大变局中的上海租界谈起,介绍了后来加入超社和...
朱兴和
关键词:民国初年诗人群体政治理想人格特质
文献传递
“兴于微言”而“止于至善”——论叶嘉莹《小词大雅》的词学体系、诗性书写与生命体悟
2021年
《小词大雅》是叶嘉莹毕生词学论述的回顾版和浓缩本。背后有一个结构精严的词学体系,主要包括词学本体论、词史建构、词学史建构和批评实践四大模块。以"要眇幽微"说和"弱德之美"说为核心的词学本体论是这一体系中最富原创性和普泛意义的部分,充满女性的微言和力量。《小词大雅》还创造了一种关于"微言"的言说方式,实现了诗学探讨与人生修行的精妙结合。该书蕴含着丰厚的学理学养,特别是充满微言和诗性的写作方式、融通中西的学术取径以及穿透学术和人生的生命体悟,对于当今文学研究的积弊颇有疗救之效。叶嘉莹从未以儒学学者自居,并对"三纲五常"有过深刻的反思,却在很大程度上复活了儒家诗学的灵魂。她以"兴于微言,以相感动"的言说方式,诠释了"止于至善"这一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
朱兴和
关键词:微言
李叔同人生转向的价值探析被引量:4
2012年
李叔同的人生转向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饶有兴趣的话题之一。转向的种种痕迹都保存在出家之前所作的诗文之中。解析这些诗文,可以发现,李叔同出家之前的人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在价值取向上,前期以政治为本位,中期以艺术为本位,后期则人生为本位。艺术本位承前启后,是解析李叔同出家之谜的重要关钮。
朱兴和
关键词:李叔同
晚年马一浮的诗境与心境
2015年
晚年诗词是解读后期马一浮心境的最佳入口。其中存在着一个隐性的二元对立:一方面是清醒的批判头脑,另一方面却是顺应时世的妥协姿态。借助"观化"的人生哲学,马一浮在很大程度上扭合了二者的分歧,从而获得心灵的稳定感,但灵魂的深层断裂仍然无法弥补。究其根源,在于面向现代的独立主体在其身上仍未真正建立。
朱兴和
关键词:马一浮诗境心境
现代中国的“腐殖质”:超社逸社的思想遗迹
2022年
超社逸社是民国时期活跃于上海租界的清遗民诗社。政治上,这群诗人忠于清廷而拒斥民国,参与了颠覆袁世凯、张勋复辟、筹建伪满洲国等重大政治事件。文化上,他们秉持保守主义的立场,追慕古人,守护传统,参与了一系列文化工程。诗学上,他们宗尚宋诗,鼓吹同光体,隐然与新文学相抗衡。总体而言,他们的思想倾向是保守的,但其中又蕴含着现代的因子,而且,他们“腐”而有“用”,以一种纡曲的方式,滋养着现代中国的文化生态。
朱兴和
关键词:遗民诗人民国政治
黄叶楼之乌托邦及其现代遭遇
2020年
清末民初,黄叶隐居的古典诗意在"江南义士"刘三那里有了更丰富更深入的发展。通过解读刘三《黄叶楼遗稿》,可以感知到刘三夫妇乃至一批南社诗人对理想乡居生活的浪漫想象。其中包含着对幸福家庭、诗性生活及理想政治的强烈渴求。如此美好的乌托邦在现实生活中却遭遇多重打击,最终毁于战火。然而,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刘三诗作和黄叶楼相关故事仍然蕴含着一种不可磨灭的心灵幽光,值得后人细心体认。
朱兴和
关键词:乌托邦
从“牢骚”到“闷骚”:柳亚子晚年诗文心迹笺释
柳亚子在与毛泽东的唱和过程中,表露了内心的'牢骚'。解读'牢骚'的内涵,必须追溯毛柳交往的历史,并细致分析1949-1951年之间柳亚子心迹的微妙变化。'牢骚'被压抑之后,转变为'闷骚',直至生命终结。'牢骚'的原因在于...
朱兴和
关键词:柳亚子牢骚
文献传递
超社的诗学思维与思想文化意义
2022年
如何评价以超社为代表的清遗民诗人的诗学成就和思想文化意义,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思想史话题。在政治、文化和艺术三个层面,新文化阵营的主要人物都有“污名化”清遗民的倾向。这是因为新文化阵营很难避免意缔牢结的干扰。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清遗民诗人的政治选择在当时有其合理性。而且,他们在某些思想层面上,表现出超越意缔牢结的思想维度。在文化立场上,清遗民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倾向,即试图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文化问题,将学术和文化视为国族之根。这种文化倾向与西方的文化保守主义不谋而合,共同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文化生态。在艺术层面,清遗民的诗歌作品表现出“没落帝国时期”的美学品味,居然在深层心理中,应和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律动。凡此种种,都表现出清遗民诗人思想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可以称之为“抵抗现代”的“现代性”。
朱兴和
关键词:意识形态保守主义
柳亚子毛泽东诗缘笺释——以1949年前后“柳毛唱和”为聚焦
2013年
1949年,柳亚子呈诗毛泽东,抒发了内心的“牢骚”。毛泽东以诗赠答,试图安抚慰藉之。解读此次唱和及“牢骚”的内涵,必须追溯二人诗交的历史,尤其要细致分析1949~1951年之间柳亚子心迹的微妙变化。柳敢于直抒“牢骚”,是因为在柳毛诗缘中积累了足够的资本。“牢骚”受到压抑之后,转变为“闷骚”。原因在于自我期许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巨大反差。究其根源,则在于未能仰观俯察,建立真正牢固的价值根基。
朱兴和
关键词:柳亚子毛泽东唱和牢骚精神品格
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被引量:2
2004年
 朝议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策,并能自始至终给改革提供动力支持。在正反朝议的合力中,改革层层深入。朝议的主流观念来自汉文化。这种朝议的形成和发展,与北魏早期的历史变迁和孝文君臣的主观努力都有关系。
朱兴和
关键词:北魏时期孝文帝汉化政策文化改革政治改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